第一章:体育教学目标
1.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师生经过努力后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标准、规格或状态。
它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决定着体育教学的方向。
2.体育教学目标具有两个特征:第一,详细说明目标的内容,即说明做什么和如何做(知识、方法等)。
第二,用特定的术语描述教学后学生应能做以前不能做的事情,即教学后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详细规格。
3.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一)学校体育目标与体育课程标准;(二)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与功能;(三)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四)实际条件和可能。
4.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一)反映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并从实际出发,考虑需要与可能;(二)教学目标应具有整体性,要注意不同层次和序列教学目标的协调与衔接;(三)体育教学目标必须要明确、具体,尽可能量化;(四)体育教学目标应具有一定弹性。
5.体育教学目标的内容:(一)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术、技能方面的目标;(二)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方面的目标;(三)培养良好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目标;(四)体育教学实践中,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进行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时,教学目标可有所侧重。
第二章:体育教学过程
1.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体育教学过程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师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术与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个性体能,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统一的过程。
它存在于体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过程。
2.体育教学过程的实质与特点: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认识对象是间接知识经验,认识条件是教师的指导,认识任务包含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所以与人类一般的认识活动是不一样的。
(总之,体育教学过程是一种系统运行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由确定目标、激发动机、理解内容、进行身体反复练习、反馈调控与评价等环节组成。
)
3.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一)教师;(二)学生;(三)体育教材:分为显性教材和隐形教材;(四)传播媒介;(五)教学目标。
第三章: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可分为一般教学规律(同其他学科一样所共有的普遍规律)和特殊教学规律(指体育教学过程所特有的规律)两类。
体育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一)社会制约性规律;(二)认识规律;(三)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四)教与学辩证统一的规律;(五)教育、教养和发展相统一的规律。
(六)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相统一的规律;(七)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基本要素合力的规律;(八)体育教学过程的控制反馈规律。
体育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一)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二)人体机
能适应性规律;(三)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
2.在一节体育课中,学生生理功能变化的规律是(先上升,再稳定,最后下降)。
第四章: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
1.体育教学内容是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体系它是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实际材料。
第五章:体育教学手段
1.体育教学手段在实践中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广义的体育手段包括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一切组织与技术措施。
狭义:狭义的体育手段,特指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所运用的物质方面的场地、器材、仪器和设备等。
2.体育教学手段的分类:(一)按教学手段的时代性特征来划分,可以划分为传统型和现代型教学手段;(二)按教学实践中运用的经常性特征来划分,可分为常规型和专门型教学手段;(三)按各种手段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不同来划分,可分为视觉型、听觉型、视听型和综合型四种教学手段。
3.体育教学手段运用的基本模式:(一)辅助式:主要借助于教学媒体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或传递教学信息,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反馈;(二)直接式:这种模式指学生直接借助于教学媒体进行运动练习,这是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的主要形式。
4.体育教学中的现代教学媒体在体育教学中常用方法主要有演播法和插播法:(一)演播法是指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借助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演示图像、播放录音和传达信息。
(二)插播法则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穿插播放音像材料的有关片断,以帮助学生直接地理解学习内容。
第六章:体育教学原则
1.体育教学原则是体育教学客观规律的反映,是长期体育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体育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要求与准则。
2.一般性的体育教学原则:(一)自觉积极性原则;(二)直观性原则;(三)循序渐进原则;(四)巩固提高原则。
3.特殊性的体育教学原则:(一)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二)从实际出发原则;(三)为终身体育打基础的原则;(四)全面效益原则。
第七章:体育课的教学与组织
1.体育课的类型:从体育教学的目标和教材内容性质上来区分,体育课可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大类
体育理论课可以分为讲授课和考核课
体育实践课可以分为新授课、复习课、综合科和考核课。
第八章:体育实践课的密度与负荷
1.体育课实践课的密度:体育课密度亦称一般密度或者综合密度,是指课中各项教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以及各项活动之间的时间比例。
2.体育实践课的负荷包括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是评价课的效果与质量的重要指标。
3.体育实践课的生理负荷指学生在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担的量与强度对机体的刺激程度。
4.体育课的生理负荷指学生在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担的(量)与(强度)对机体的刺激程度。
5.测定与评价生理负荷的方法:(一)学生自我感觉;(二)观察法;(三)生理测定法。
6.体育课的心理负荷是指在课中学生心理上所承受各种刺激量与强度的程度。
目前,主要以注意、情绪和意志这三方面心理活动指标来综合评价体育课的心理负荷。
第九章:体育课的准备与分析
1.体育课前准备工作:备课的形式主要有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两种。
2.体育理论课的准备:(一)了解情况;(二)钻研教材教法;(三)准备教学学具;(四)设计编写教材;(五)预讲。
3.体育实践课的准备:(一)了解学生情况;(二)研究教材教法;(三)准备好场地器材;(四)编写教案;(五)培养体育骨干;(六)教师预练
习题补充:
1.在体育教学中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的常用方法主要有(演播法)和
(插播法)两种。
2.体育实践的最大特点是学生通过大量的(身体活动)和承担一定
的(生理负荷)完成课的教学任务。
3.准备部分的内容选定应具有全面性、(多样性)、针对性和(渐进
性)。
4.体育课中各项教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以
及各项活动之间的时间比例称为体育课(密度、一般密度、综合密度)。
5.目前,评价体育课的心理负荷的指标主要以注意、(情绪)和(意
志)三方面为主。
6.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师生经过努力后所要
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标准、规格或状态。
它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决定着体育教学的方向。
7.体育教学过程:体育教学过程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
划、有组织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术与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个性体能,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统一的过程。
8.显性教材:主要指写在课程标准上,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组织学习
与练习的内容。
9.体育教学内容:是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
能体系它是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实际材料。
10.体育教学手段:广义的体育手段包括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
学方法和一切组织与技术措施。
狭义的体育手段,特指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所运用的物质方面的场地、器材、仪器和设备等。
11.简述人体进行运动时,身体机能变化的四个阶段。
人体在进行运动时,体内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机体对这些变化有一定的反应与适应过程,它是有一定规律的。
当人体开始运动时,身体承受运动负荷,体内异化作用加强,体内能量储备逐步下降,这一期间称为“工作阶段”;经过间歇和调整,可以使体内的能量储备逐渐恢复并接近或达到运动前的水平,这是“相对恢复阶段”再经过合理的休息和能量补偿,机体恢复功能可以超过原来的水平,称为“超量恢复阶段”;如果间隔时间过长,失去了负荷后的痕迹效应和最佳时间,机体工作能力会降低到原来水平,称为“恢复阶段”。
12.简述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体育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学生、体育教材、传播媒介、教学目标这五个基本要素,各要素都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它们不是孤立、简单的产生的,而是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和作用下产生的。
也就是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每个要素都在产生一定的力,但导致教学效果的并非各要素之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各要素之间实际关系中形成的一种“合力”。
13.简述体育课密度测定工作的具体操作
测定课的密度是从课的开始到结束,以秒为单位,将课中各项
活动时间全部记录下,用一只表从上课开始即开表不停地走来计算课的总时间,用另一个表测各项活动的时间,按暂停键报告该项活动的时间后,及时回表测下一项活动时间。
记录者将每次活动的实际时间、合理与不合理使用的时间及时准确地记录在课密度记录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