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
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 圈房檐 ,房檐上砌一圈矮 墙(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 内,在地面活动的安全)。 地坑院内地面四周砌一圈 青砖(防渗),院心挖坑 井(积蓄雨水,污水排 渗)。门洞设圆拱和高窗 (便于采光),屋内设火 炕(除湿保暖)。
因纽特人建的冰屋有一半陷入地下,门道极低,且进入冰屋还有 一条长长的通道,入口处挂着厚厚的兽皮,减少冷空气的进入。 靠点海豹油灯和在石盆中燃海豹油篝火取暖,是因纽特人冬季采 暖的主要方法。冰屋没有窗子,且冰是热的不良导体,能很好地隔 热,屋里的热量不易散失。在建冰屋时,因纽特人充分考虑了气体 对流的特点,冰屋内产生的暖空气向上聚集,不仅屋内的热量不 易散失,而且屋内因冷热空气对流而暖和起来。其次,冰屋内壁 光亮的冰壳能够把辐射出去的热能反射回来,有效阻止屋内的热 量向外扩散,从而保证室内温度的均衡性。
一、气候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一)降水
1.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排水和 减少屋顶积雪。
我国云南傣族、拉祜族、佤族 、景颇族的竹楼,颇具特色。 这里属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潮 湿,竹楼多采用歇山式屋顶, 坡度陡,达45°~50°,利于 排水。竹楼属于一种干栏式建 筑,竹楼下部架空,起到防潮 、防虫、通风的作用。
1.当地居民几百年以来都修建海草房作为住房,民居从气候因素
考虑的是( A )
A.冬季保暖避寒,夏季避雨防晒 B.终年高温少雨 C.终年多雪寒冷 D.年温差很大
2.近三十年来,海草的产量在大幅度的减少,主要原因是( C )
A.海草大量被鱼类作为饵料 B.当地居民改善了住房条件,以修建砖混楼房为主,对海草的 用量在大幅度的减少 C.近海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不利于海草的生长 D.浅海地区已经被人们全部填海造陆
2.降水少的地区,屋面多为平 顶或平缓的一面坡,建筑材料 也不是很讲究,多土质,屋面 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 ,如撒哈拉地区。
乡间房子半边盖, 省工省钱省木材, 遮风避雨又御寒, 肥水不流外人田。
1.“肥水不流外人田”
反映了当地( A )
A.降水较少 B.高温多雨 C.暴雨频发 D.冬雨夏干
西亚和北非属于沙漠气候,温度较高,白色的衣服相对其他 颜色的衣服吸热少。而且这些白色的衣服都很宽松,形成局部 空气环流,可以有效的散热,也是伊斯兰教对服饰的要求。
印度沙丽明显具有“宽衣长带”的特点,这是为了适应炎热的 气候而设计的。宽松的衣服便于通风散热,长带状的纱丽上端 和杜巴尔达围巾还可用来遮阳或擦汗。
当地冬季多暴雪,形成了造型独特(合掌 形)的建筑。(3分)当地森林茂密,使就 地取材建造木屋的传统得以保留。(3分) 依山而建,形成错落有致的村落布局。(2 分)农田、房屋与山地、溪流、花草植物 等交织,形成独特的山村景观。(2分)
服饰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人民思想意识 和精神风貌的体现。一个民族服饰的形成除受传统意 识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其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等 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
1.“风塔”顶部四面镂空的主要目的是(D )
A.便于室内空气流出 B.便于采光
C.便于室内热量散发 D.便于室外空气流入
2.室内水池的主要作用是 ( D )
A.储存生活用水
B.增加室内湿度
C.美化居室环境
D.冷却大气温度
3.有关室内空气的流动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从四周流向水池 B.从水池流向四周 C.中央为上升气流 D.四周为上升气流
华北地区夏季炎热,与松柏(常绿针叶树)相比,落叶阔叶树 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效果更好。 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 射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松柏等常绿针叶树会遮挡阳光)。
(二)气温、光照
1.气温较寒冷的地区, 如北方地区,为了满足保温防寒的需要,建筑物墙壁较厚,多向 院内开窗,其中南窗宽大,以便接受更多的阳光,住宅封闭性较好, 房屋进深较小,高度不大, 以紧缩室内空间,室内普遍设有火炕、 火墙,玻璃窗设双层,外形显得厚重。从宅院结构上看,为避免建筑 物相互遮挡 ,强调建筑物之间保持较大的间距。
福建平潭“石头厝”
北方地区易受寒潮侵袭,避风就是为了避寒,朝北的一面墙往往不 开窗户或开窗比较小,院落布局非常紧凑,门也开在东南角。 西北地区风沙比较大,房屋一般开窗比较小,且院落比较狭窄,院 墙较高。 风影响房屋朝向、街道走向。(如大理白族传统民居)
正房大多坐西朝东 (受地形影响,常 年以偏西风为主), 正房对面是照壁, 照壁一般漆成白色 (反射太阳光,为 正房提供充足光 线),廊檐较宽 (防雨、遮荫)。
4.“风塔”顶部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C )
A.辐合上升 B.辐散上升 C.辐合下沉 D.辐散下沉
5.与“风塔”原理相同的是( D )
A.温室大棚气温较高
B.孔明灯的上升运动
C.山洞深处冬暖夏凉
D.库区比周边降水少
根据下列材料和图,完成1-2题。 在我国胶东半岛的威海、烟台、青岛等近海边缘,现在还存在着 大量的民居村落――海草房。它是在原始石块或砖石块混合垒起 的屋墙上,有着高高隆起的屋脊(屋脊有50度角),上面是质感 蓬松、绷着渔网的奇妙屋顶。苫盖的海草最厚处达4米,海草是 生长在5-10米浅海的藻类。
2:乙地采取此类建筑形式可能考虑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 D )
A.降水 B.光照
C.地形 D.台风
4、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历来为中外建筑 大师所推崇,流行于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等地 区。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它在布局上依山就势, 构思精巧,自然得体。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 瓦(如下图)最有特色。马头墙由砖和瓦砌成,一般建在房屋两 侧或紧邻的两栋房屋之间,往往高出屋顶1-2米。错落有致,多形 似马头,寓意“马到成功,一马当先”。据此完成。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地平线下的村落探秘
地坑院也叫地窖,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 的“地下四合院”,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地坑院的构造是在平 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米,然后在 坑的四壁挖若干孔窑洞,其中一孔窑洞凿成斜坡,形成阶梯状弧 形通道通向地面,以便人们出行。
房屋屋顶坡 度较大,窗户 较多,材料多 以木材为主。
分析其与当 地自然地理环 境的关系?
当地降雪量大,屋顶坡度大,减少屋顶积雪; 当地纬度高,气温低,窗户较多,便于采光; 当地森林资源丰富,房屋材料多以木材为主,就地取材。
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 带以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 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 行道上,既利于行人避雨, 又能遮阳。
二、地形、水文
地貌与水文的影响在建筑选址和地面处理方面反映突出,影响建 筑景观,这种影响在山丘地带或水网地区较为典型。
利用山丘的坡度, 或分层建筑使屋顶逐层升高;或出挑楼层和廊檐, 前后加撑柱做吊脚,下存物上住人; 或利用坡度就地砌石筑台 ,使不 同高度坡台上的建筑高低错落 ,相互衔接。
江南水乡的传统民居多夹河而建, 面街背河 ,顺河展开。河谷平 原地区为避免洪涝灾害,多建在低阶地或岗地上。
四合院
2.气温高且较潮湿的地方 如我国南方地区,一般墙壁较薄,房屋高度大于北方,出檐比北方深 远,有时山墙坡度也相对较大,门窗较大,住宅结构较为开敞外露, 利于通风散热。从宅院结构看,为了遮阳,建筑物尽可能缩小间距。
天井用于采光、通风,天 井狭小,廊檐宽大、连通, 便于雨天通行,避免强光 照射,遮荫。
中国最美六大古镇古村之首
利用不同高度的坡台 错落布局
傈僳族千脚落地房
粉墙黛瓦马头墙
三、其它因素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营建民居的重要原则。
气候干旱,黄土直立性强, 土层深厚
宗族、防御
材料以黄土、杉土为主 (就地取材),以卵石筑 基(防御洪水),墙厚窗 小,一层二层不设外窗 (冬暖夏凉、防御)。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图”,回答问题。 (18分)
(1)马头墙建筑群所在地的自然条件有( B)
A. 以高原为主,夏季多强对流天气
B. 多低山丘陵,降水季节变化大
C. 地势起伏大,降水丰富而均匀
D. 河流众多,结冰期短
(2) 马头墙不可能具有的功能是
( A)
A. 防震
B. 防火
C. 防风
D. 祈福
伊朗古城亚兹德古老的“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 建构。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 (左图),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右图)。据此完成1—5题。
读下面地坑院示意图,回答1-3题。
1.地坑院能反映的当地环境是 A.土层深厚 B.冬暖夏凉 C.降水稀少 D.木材短缺 2.该地最可能位于 A.山西 B.黑龙江 C.新疆 D.福建 3.图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 A.挡风 B.防水 C.阻沙 D.遮阳
3.有些地方为了防御严寒或暑季纳凉,将房子修建成半地穴式 。(如陕西“地坑院”、冰屋)
(三)风
风也是影响建筑物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防风是房屋的一大功能, 有些地方还将防风作为头等大事,尤其是在台风肆虐的地区。 (福建平潭“石头厝”、台湾兰屿“地下屋”)
房屋一般位于地面以下 1.5米~2米处,屋顶用 茅草覆盖,条件好的用 铁皮,仅高出地面0.5米 左右,迎风坡缓,背风 坡陡,室内配有火堂以 弥补阴暗潮湿的缺点, 还在地面上建凉亭备纳 凉之用。
高楼、厚墙、窗小设铁栅、楼上四角建角堡,有射击孔
传统民居是人们长期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因地制宜顺应自然 的结果。下图为北半球两个地区典型民居景观或示意。完成题。
1:甲地民居采用设计门前台阶的建筑形式,主要考虑的自然原因
是( C )
A.夏季洪水多发 B.夏季高温潮湿
C.冬季降雪量大 D.冬季光照时间短
青藏高寒区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气压低,日照强,高原形成 了气温低、日温差大,干温季分明,干季多大风,湿季多夜雨的 特点。为了适应这样的高寒气候,这些少数民族的服饰利用高原 牧区丰富的动物皮毛制成皮袍、皮靴、皮帽用来防寒。同时,在 皮袍的制作上多采用开胸、长袖连接下身摆裙,以应付高原地区 温度变化大,天气变化异常的恶劣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