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
位于京西门头沟深山峡谷中的爨 底下村坐落在山谷北侧的缓坡上, 坐北朝南,占地约1公顷,存院 落74个,689间房。一条街道将 村落分为上下两部分。民居以村 北的山包为轴心,呈扇面形向下 延展。
爨底下村坐北朝南,建于缓 坡之上,层层升高,依山而 建,依势而就使每家采光、 通风、观景视觉都具最佳效 果,充分体现人与建筑,建 筑与环境的完美结合
思考 ❖不同自❖然在环这境些下自的然房环屋境为下何的不房同屋,应主该要设考计虑成何什种么因样素??
自然环境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传统 民居
满足人类基本 需要的建筑
各式民居的形成
适应自 然环境
顺应环境中的有利因素
避免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洪水、寒冷、潮湿、危险等
安全、舒适、 健康、美丽
一、气候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高架棚---屋前架起大而高的凉棚
室内外延化和室 外内处理。同样是 为了躲避烈日暴晒, 设法制造大片阴影 取得凉爽的室外活 动场所。
现在大多数农 户则把原来的高棚 架改为葡萄架,更 经济实惠,并且给 庭院增添了美丽迷 人的景色,
考查方式: 结合传统民居特点考查当地的气
候、地形、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或自 然环境对民居取材、布局、朝向、结 构的影响。
吐鲁番民居
半地下室拱形建筑
具有鲜明的吐鲁番地方特色。 这种房屋由于底层挖成半地 下室,冬暖夏凉,一般人们 夏季都住底层半地下室房子, 过了炎热季节,则可住在二 楼房间里。
吐鲁番之所以采用半地下室, 不采用全地下室,原因是地下 室室温很低,和室外温差太大, 人易生病,另外还有通风等问 题,所以民居只采用半地下室 作法。
荣成地处沿海,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寒冷,在这种特殊 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之下,民居主要考虑冬天保暖避寒,夏天 避雨防晒,于是,极具聪明才智的当地居民根据长期的生活中积 累起来的独特的建筑经验,以厚石砌墙,用海草晒干后作为材料 苫盖屋顶,建造出海草房。垒石为墙,覆草为顶;屋脊上面是质感 蓬松的屋顶,浅褐色中带着灰白色调,古朴中透着深沉气质
2.降水少的地区,屋面多为平 顶或平缓的一面坡,建筑材料 也不是很讲究,多土质,屋面 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 ,如撒哈拉地区。
乡间房子半边盖, 省工省钱省木材, 遮风避雨又御寒, 肥水不流外人田。
(二)气温、光照
1.气温较寒冷的地区,如北方地区,为了满足保温防寒的需要, 建筑物墙壁较厚,多向院内开窗,其中南窗宽大,以便接受更多的 阳光,住宅封闭性较好,房屋进深较小,高度不大, 以紧缩室内空间, 室内普遍设有火炕、火墙,玻璃窗设双层,外形显得厚重。从宅院 结构上看,为避免建筑物相互遮挡 ,强调建筑物之间保持较大的间 距。
二、地形、水文
地貌与水文的影响在建筑选址和地面处理方面反映突出,影响建 筑景观,这种影响在山丘地带或水网地区较为典型。
利用山丘的坡度, 或分层建筑使屋顶逐层升高;或出挑楼层和廊 檐,前后加撑柱做吊脚,下存物上住人; 或利用坡度就地砌石筑台 ,使 不同高度坡台上的建筑高低错落 ,相互衔接。
江南水乡的传统民居多夹河而建, 面街背河 ,顺河展开。河谷平 原地区为避免洪涝灾害,多建在低阶地或岗地上。
该村落地处山区,土地面积小,坡度大, 所以院落小巧,道路狭窄;位于温带季 风气候区,北面砖墙利于阻挡寒冷的冬 季风;房屋坐北朝南,南面置窗,且依 阳坡层层抬高,有利于采光通风;石材 丰富,便于就地取材。
1.地坑院反映的当地环境是( ) A
A.土层深厚
B.冬暖夏凉
C.降水稀少
D.木材短缺
2.图乙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 ) B
A.挡风
B.防水
C.阻沙
D.遮阳
传统民居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建筑风格形成是受多种因
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牵强地认为是单一作用造成的。
(2017·海南卷)日本岐阜县白川乡的合掌村,被誉为“日本传统 风味十足的美丽乡村”。该村坐落在海拔较高的山地中,冬季多暴 雪。村中的“合掌屋”(如图)最早建于300年前,屋顶坡度达 60°,状如双手合掌,因此得名。合掌屋全部采用当地木材建造, 这种传统保留至今,合掌屋与穿插其间的花草植物、小溪流水、水 田水车等,构成了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乡村景观。 分析合掌村独特旅游景观的形成与自然环 境的关系。
(三)风
风也是影响建筑物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防风是房屋的一大功能, 有些地方还将防风作为头等大事,尤其是在台风肆虐的地区。 (福建平潭“石头厝”、台湾兰屿“地下屋”)
房屋一般位于地面以下 1.5米~2米处,屋顶用 茅草覆盖,条件好的用 铁皮,仅高出地面0.5米 左右,迎风坡缓,背风 坡陡,室内配有火堂以 弥补阴暗潮湿的缺点, 还在地面上建凉亭备纳 凉之用。
房屋屋顶坡 度较大,窗户 较多,材料多 以木材为主。
分析其与当 地自然地理环 境的关系?
当地降雪量大,屋顶坡度大,减少屋顶积雪; 当地纬度高,气温低,窗户较多,便于采光; 当地森林资源丰富,房屋材料多以木材为主,就地取材。
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 带以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 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 行道上,既利于行人避雨, 又能遮阳。
因纽特人建的冰屋有一半陷入地下,门道极低,且进入冰屋还有 一条长长的通道,入口处挂着厚厚的兽皮,减少冷空气的进入。 靠点海豹油灯和在石盆中燃海豹油篝火取暖,是因纽特人冬季采 暖的主要方法。冰屋没有窗子,且冰是热的不良导体,能很好地隔 热,屋里的热量不易散失。在建冰屋时,因纽特人充分考虑了气体 对流的特点,冰屋内产生的暖空气向上聚集,不仅屋内的热量不 易散失,而且屋内因冷热空气对流而暖和起来。其次,冰屋内壁 光亮的冰壳能够把辐射出去的热能反射回来,有效阻止屋内的热 量向外扩散,从而保证室内温度的均衡性。
四合院
坐北朝南,南窗较大便于采光。 为了御寒,墙壁都很厚,上屋里 南、西、北三面筑有火炕,叫做 “万字炕”。火炕是满族人家住 房主要取暖设备。 烟囱坐在地面上,可以延长室内 烟道的长度,提高供暖的效力。
2.气温高且较潮湿的地方,如我国南方地区,一般墙壁较薄,房屋 高度大于北方,出檐比北方深远,有时山墙坡度也相对较大,门窗较大 ,住宅结构较为开敞外露,利于通风散热。从宅院结构看,为了遮 阳,建筑物尽可能缩小间距。
由于生长在大海中的海草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用它苫成厚 厚的房顶,除了有防虫蛀、防霉烂、不易燃烧的特点外,还具 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毁等优点,深得当地渔民的喜 爱。
厚厚的草顶,可以起到很好的隔热保温作用,墙体所用石料也 是很好的热稳定材料。因此,传统的海草房冬暖夏凉,保证了 居住的舒适性。
宗族、防御
北方地区易受寒潮侵袭,避风就是为了避寒,朝北的一面墙往往不 开窗户或开窗比较小,院落布局非常紧凑,门也开在东南角。 西北地区风沙比较大,房屋一般开窗比较小,且院落比较狭窄,院 墙较高。
风影响房屋朝向、街道走向。(如大理白族传统民居)
正房大多坐西朝东 (受地形影响,常 年以偏西风为主), 正房对面是照壁, 照壁一般漆成白色 (反射太阳光,为 正房提供充足光 线),廊檐较宽 (防雨、遮荫)。
中国最美六大古镇古村之首
利用不同高度的坡台 错落布局
粉墙黛瓦马头墙Leabharlann 三、其它因素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营建民居的重要原则。
气候干旱,黄土直立性强, 土层深厚
荣 成 海 草 房
海草房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它主 要分布在我国胶东半岛的威海、烟台、青岛等沿海地带,特 别是荣成地区更为集中。据考证,海草房从秦、汉至宋、金 逐步形成并在胶东半岛广流传。到了元、明、清则进入繁荣 时期。
当地冬季多暴雪,形成了造型独特(合掌 形)的建筑。(3分)当地森林茂密,使就 地取材建造木屋的传统得以保留。(3分) 依山而建,形成错落有致的村落布局。(2 分)农田、房屋与山地、溪流、花草植物 等交织,形成独特的山村景观。(2分)
爨底下村堪称山区院落民居的典范。村中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院 落,这些院落小巧精致,组织紧凑。院落形状以四合院为主,多坐 北朝南,院中屋舍在南面设置窗户,其他三面设置砖墙。村中建筑 整体筑于山坡之上,由南向北层层抬高。村中道路则依山势修建, 虽算不得宽阔,倒也平展。以当地盛产的青石和紫石铺就,寓意 “平步青云”、“紫气东来”。 (3)分析该村落建筑特色形成的自然地理原因。(3分)
天井用于采光、通风,天 井狭小,廊檐宽大、连通, 便于雨天通行,避免强光 照射,遮荫。
3.有些地方为了防御严寒或暑季纳凉,将房子修建成半地穴式 。(如陕西“地坑院”、冰屋)
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 圈房檐 ,房檐上砌一圈矮 墙(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 内,在地面活动的安全)。 地坑院内地面四周砌一圈 青砖(防渗),院心挖坑 井(积蓄雨水,污水排 渗)。门洞设圆拱和高窗 (便于采光),屋内设火 炕(除湿保暖)。
材料以黄土、杉土为主 (就地取材),以卵石筑 基(防御洪水),墙厚窗 小,一层二层不设外窗 (冬暖夏凉、防御)。
高楼、厚墙、窗小设铁栅、楼上四角建角堡,有射击孔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的 “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 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米,然后在坑的四 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 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结合图甲、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用于建造海草房的“海草”不是一般的海草,而是生长在 5—10米浅海的大叶野生藻类。海草生鲜时颜色翠绿,晒干后变 为紫褐色,非常柔韧, 过去荣成等地沿海生长着许多这样的海草。 海草本身也有好差之分,老的海草要比嫩的耐用,而冬、春的海 草要比夏天的结实。一年四季海草春荣秋枯,长到一定高度后, 遇到大风大浪,海潮就会将其成团的卷向岸边。
(一)降水
1.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排水和 减少屋顶积雪。
我国云南傣族、拉祜族、佤 族、景颇族的竹楼,颇具特 色。这里属热带季风气候, 炎热潮湿,竹楼多采用歇山 式屋顶,坡度陡,达45°~ 50°,利于排水。竹楼属于一 种干栏式建筑,竹楼下部架 空,起到防潮、防虫、通风 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