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周围神经疾病诊疗指南
不良反应。 2.5.2血浆置换每周接受2次,连用3周,3周时
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IDP)也称 慢性吉兰一巴雷综合征,为慢性进行性、脱髓鞘性感
觉运动性周围神经病,常累及四肢,对激素治疗敏感。
2.1
临床表现发病率低,男女患病比率相似;各
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少。隐袭发病,多无前驱因素, 进展期数月至数年,平均3个月;其自然病程有阶梯
如B族维生素缺
4.5诊断①根据病史和起病的特点;②周围神经 病的典型临床表现;③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结果;④腓肠神经活检等;⑤病因诊断:周围神经病
的病因诊断非常重要,是进行治疗的主要依据。 4.6鉴别诊断
4.6.1脊髓病变
乏、慢性酒精中毒、妊娠、慢性胃肠道疾病或手术后
等;代谢障碍包括糖尿病、尿毒症、血卟啉病、黏液性 水肿、淀粉样变性、肢端肥大症及恶病质所致的代谢
发性神经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鉴别,前者可有感觉
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病(Refsum病)、遗传性感觉性神
经病及遗传性自主神经障碍等。 4.1.7其他癌性周围神经病、癌性感觉神经元病 以及POEMS综合征等。 4.2分类多发性神经病可以根据病理改变的特 点、起病方式、受损神经的功能和受累神经分布的范 围进行分类。 4.3临床表现
2.4.6淋巴瘤和白血病可浸润神经根造成慢性多神 经病,多神经病可为淋巴瘤的首发症状。 2.4.7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有长期暴露于可引起周围 神经病的药物或毒物的病史。
节段性运动传导测
定时表现的节段性CB是MMN特征性的神经电生 理改变。CB通常是指神经纤维在轴索结构完整的 情况下,由于脱髓鞘、嵌压、局部麻醉、缺皿等原因所 导致的跨某个节段神经冲动传导受阻的电生理表 现。关于CB的诊断标准目前尚未统一。1999年美 国AAEM将CB分为确定和拟诊标准:前者指上下 肢近端波幅较远端分别降低50%和60%,不伴波形 离散;后者指伴有TD或较以上降低10%而不伴有 波形离散,最重要的是波幅的突然降低。SCV一般
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后者为进行性病程,EMG广泛
神经源性损害而无CB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3.5
4.3.1起病形式急性、亚急性、慢性进行性和复发
性等。
治疗
3.5.1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治疗剂量为每天0.49/
4.3.2发病年龄任何年龄均可受累,遗传性周围神 经病通常有家族遗传史。
4.3.3感觉障碍感觉异常(疼痛、麻木、蚁走感及烧 灼感等);客观检查可发现手套一袜套型深浅感觉 障碍,神经f压痛等。 4.3.4运动障碍肢体远端对称性肌肉无力和萎缩。
呼吸道感染症状或疫苗接种史。急性或亚急性起 病,出现四肢完全性瘫痪及呼吸肌麻痹。瘫痪可始 于下肢、上肢或四肢同时发生,下肢常较早出现,可 自肢体近端或远端开始。呈弛缓性瘫痪,腱反射减 低或消失。部分患者在1—2天内迅速加重,多于数 日至2周达到高峰。发病时多有肢体感觉异常如烧 灼感、麻木、刺痛和不适感,可先于瘫痪或同时出现, 呈手套袜套样分布,震动觉和关节运动觉障碍少见, 约30%患者有肌肉痛。可有Kemig征和Lasegue征 等神经根刺激症状。颅神经麻痹可为首发症状,双 侧周围性面瘫最常见,其次是延髓麻痹,眼肌及舌肌 瘫痪较少见。可有皮肤潮红、出汗增多、手足肿胀及 营养障碍。单相病程,多于发病后4周左右肌力开 始恢复,恢复中可有短暂波动,但无复发缓解。 1.2辅助检查
4.4实验室检查 4.4.1脑脊液检查一般正常,少数可见蛋白增高。
4.4.2肌电圈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病因
①鉴别神经源性损
4.1.1中毒①药物中毒:如异烟肼、呋喃类、呋喃 唑酮、磺胺类、乙胺丁醇、苯妥英钠、长春新碱、链霉 素、顺铂、甲巯咪唑和氯喹等;②化学品中毒:二硫化 碳、三氯乙烯、四氯乙烷、丙烯酰胺、有机磷农药和有 机氯杀虫剂等;③重金属:铅、砷、汞、铊、铋和锑等; ④生物毒素:白喉毒素等。
减低或消失最为常见。 4.3.6自主神经障碍多汗或少汗、皮肤粗糙、干燥、
炎。多发性神经病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周围神经 病,包括遗传性、感染后或变态反应性、中毒性、营养 缺乏性、代谢性等。临床主要表现为四肢对称性感 觉障碍、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4.1
变薄、发亮、及指甲(趾甲)松脆等;还可有体位性低 血压、阳痿、括约肌功能障碍等。
正常。
・75・Βιβλιοθήκη 万方数据・指南与共识・
3.2.4常规肌电图可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以上肢
(忌876)中国临床医生2009年第37卷第lI期
大性多发性神经病(Dejerine-Sottas病)、遗传性共济
的远端多见,临床无症状的肌肉EMG通常正常。 3.3诊断①缓慢进展的以纯运动系统受累的临 床表现;②节段性运动神经传导可见CB,EMG为神 经源性损害;③血清GMl抗体滴度增高;④排除其 他原因所致的神经病。 3.4鉴别诊断本病应与慢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
临床表现①起病隐袭,缓慢进展;②发病年
龄20~50岁多见,一般40岁左右,男:女为2.6:1; 隐袭起病、家族史, ③主要表现为非对称性的肢体无力,以上肢受累多 见;远端重于近端,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 缩,通常不伴有感觉障碍,部分病人主观可有感觉异 常的主诉。该病临床上难以与运动神经元病 (MND)中的脊髓性肌萎缩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早
・指南与共识・
2.5
1.5.4康复治疗被动或主动运动,针灸、按摩、理疗
及步态训练。 2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治疗
2.5.1皮质类固醇激素最常用泼尼松,可长期口服,
每日1次,连用2~4周,后逐渐减量,大多数患者平 均在2个月时临床出现肌力改善。方法町以采用隔 日用药及隔日减量方案。长期应用激素应当注意其
1.2.1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可呈四肢弛缓性瘫痪,但
起病较慢,无感觉症状,症状有波动,表现晨轻暮重, 疲劳试验、依酚氯铵试验阳性,脑脊液检查正常。
1.5
治疗
1.5.1辅助呼吸当呼吸肌受累出现呼吸困难时,应 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及早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1.5.2对症治疗及预防长时间卧床的并发症
需加强护
理,预防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雾
化吸人和吸痰,使呼吸道分泌物及时排出,预防肺不
张。合并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时应用抗生素。保持
床单平整,勤翻身,预防褥疮。早期进行肢体被动活
动防止挛缩。
1.5.3病因治疗 1.5.3.1
即蛋白含量增高而细胞
数正常,是本病的特征之一。起病之初蛋白含量正 常,至病后第3周蛋白增高最明显。
4.1.2营养缺乏和(或)代谢障碍
害和肌源性损害;②鉴别轴索损害和髓鞘损害,前者 EMG表现神经源性损害,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或轻度 减慢,但波幅降低;后者表现为传导速度减慢,如未继 发轴索损害则表现为传导速度减慢,而EMG正常。
4.4.3周围神经活检
原因不明的周围神经病应行
腓肠神经活检,有助于对痫变的性质和程度的确定。
是一组异质性
弓形足体征等以及神经活检有助于鉴别。 2.4.2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和干 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所致周围神经病,临床 的相关表现和血清学检查可以鉴别。
2.4.3异常蛋白血症合并周围神经病
期相鉴别,前者一般不累及舌肌和眼外肌。 3.2辅助检查 3.2.1脑脊液通常正常,部分可有蛋白轻度增高。 3.2.2血清GMl抗体滴度增高。
・74・
用5天。禁忌证是免疫球蛋白过敏或先天性IgA缺
乏患者。多次应用可发生过敏反应,发热和面红等常 见的不良反应,可通过减慢输液速度减轻。个别报告 可发生无菌性脑膜炎、肾衰、脑梗死及肝功能损害。 1.5.3.3皮质类固醇皮质激素治疗GBS的疗效 不确定。
万方数据
中国魅床医生2009年第37卷第11期(忌875)
1.2.2神经传导速度和肌电图检查
血浆置换每次置换血浆量按40ml/kg
体重或l一1.5倍血浆容量计算,根据病情程度决定
血浆置换的频率和次数。通常采用每日1次或隔日 1次,连续3~5次。禁忌证是严重感染、严重心律 失常、心功能不全及凝血系统疾病。 1.5.3.2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每天0.49/kg,连
有效。
3.1
的脱髓鞘及继发轴索损害。③腓肠神经活检可见到
节段性脱髓鞘和“洋葱头”样肥大改变。
2.3诊断主要根据病情缓慢进展,或缓解、复发历 时6个月以上,多发性周围神经病,脑脊液检查提示 蛋白细胞分离现象,电生理检查见神经传导速度减 慢,对激素治疗效果明显等。有时需神经活检确诊。 2.4鉴别诊断
2.4.1遗传性运动感觉性神经病
k,疗程3—5天,起效时间一般在用药后1~2周,
维持数周至6个月。
3.5.2口服环磷酰胺有效率50%左右,应注意出血
性膀胱炎和骨髓抑制。
3.5.3其他治疗包括B一干扰素、血浆置换和肾上
腺皮质激素等,但疗效不肯定。 4多发性神经病 多发性神经病也称末梢神经炎或多发性神经
4.3.5腱反射改变腱反射减低或消失,以跟腱反射
doi:10.3969/j.issn.1008—1089.2009.1
1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速度减慢、运动末端潜伏期延长及CMAP波幅下降
等电生理改变。 1.4鉴别诊断
1.4.1低血钾型周期性瘫痪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IDP)是
以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脱髓鞘及小血管周围淋巴细
胞及巨噬细胞浸润的炎性反应为病理特点的自身免
疫病。又称吉兰一巴雷综合征(GBS)。
1.1
无病前感染史,突然出
现四肢瘫,近端重。起病快,恢复也快,无感觉障碍。
补钾有效。 1.4.2脊髓灰质炎多在发热数天之后出现瘫痪,常 累及一侧下肢,无感觉障碍及颅神经受累。电生理 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1.4.3全身型重症肌无力
临床表现多数患者病前1~4周有胃肠道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