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奇穴ppt课件
经络腧穴各论
-
1
奇经八 脉
---之经外奇穴
-
2
经外奇穴
•
指不归属于十四经,但具有一定名称、固定
位置和
• 一定主治作用的腧穴。简称为奇穴。经外奇穴一般都是
• 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其中部分穴位如膏肓俞、
• 厥阴俞等,后来还补充到十四经穴中,可见经外奇穴本
• 身又是经穴发展的来源。
-
3
经外奇穴
•
清肝明目,通络止痛。
• 【主治病症】
•
1、偏正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
•
2、目赤肿痛,视神经萎缩等。
• 【刺灸法】
•
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可灸。
-
20
太阳
• 【临床运用】
•
1、高血压头痛:太阳、印堂;前额痛加攒竹,
额顶
• 胀痛加百会、四神聪,项强加风池,眩晕欲仆加头维。
• 合
2、血管性头痛:太阳(患侧)、太冲(患侧)、
• 谷(健侧);配穴:风池、率谷。
•
3、急性结膜炎:太阳、风池、合谷、睛明。
•
4、电光性眼炎:太阳、攒竹、内迎香。
• 风
5、青少年近视眼:太阳、四白、攒行、手三里;
-
21
太阳
• 堂(
6、麦粒肿:瞳子髎(双)、太阳(双)、印
• 双)、合谷(健侧)。
• 气郁
• 部疼痛加外关,咽痛咳嗽加列缺、少商,恶心呕吐加内
• 关,并发睾丸炎、卵巢炎加曲泉、三阴交、大敦。
•
2、麦粒肿:耳尖(点刺出血)、肝俞。
•
3、失眠:耳尖(点刺出血),根据兼症加耳穴
压丸
• :阴虚火旺加神门;心慌心跳加神门、心、十二指肠;
• 肝气不和加胆、肝、皮质下;脾胃失调加脾、胃、十二
-
23
耳尖
• 【功用】
•
清热祛风,解痉止痛。
• 【主治病症】
•
1、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角膜炎。
•
2、偏正头痛。
• 【刺灸法】
•
下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
24
耳尖
• 【临床运用】
•
1、流行性腮腺炎:耳尖(点刺出血)、关冲
(点刺
• 出血)、合谷、颊车、翳风;发热加大椎、曲池,腮腺
玉液
翳明
海泉 金津
• 牵正
子宫
三角灸 定喘
夹承浆 安眠 上廉泉
• 夹脊 胃脘下俞 巨阙俞 腰眼
痞根
百劳
下极俞
• 十宣
四缝
八邪
-
大骨空
小骨
5
四神聪
•【定位】
• 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 寸处,共4个穴位。
•【取法】
•
取穴时患者下坐位或仰卧位,
先取头部前后正中线与耳尖连线的中
点(百会穴),在其前后左右各1寸 处取穴。
7、眼底出血:太阳、承泣、鱼腰、风池;肝
• 结加太冲、肝俞;肝肾阴虚加肝俞、肾俞、太溪;脾胃
•
8、虚弱加足三里、三阴交;外伤络破加膈俞、
合谷
• 、太冲
•
9、青光眼:太阳、风池、印堂、鱼腰;肝火盛
加内
-
22
耳尖
•【定位】 • 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 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 •【取穴】 • 正坐位或侧伏坐位,在耳 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 方的尖端处。
• 【刺灸法】
•
平刺0.5-0.8寸,可灸。
-
10
当阳
• 【临床运用】
•
鼻塞:配散笑穴(《奇穴治疗诀》)。
•
眩晕:配神聪穴、发际穴、鼻交穴、印堂穴、虎口
• 穴、拇趾聚毛(《奇穴治疗学》)
•
风目眶烂:配太阳穴(《针灸集成》)
-
11
印堂
•【定位】 • 在前额部,当两眉头间 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取法】 • 仰靠或仰卧位取穴。
•
12、角弓反张痧:配百会穴、天庭穴、唇中
央穴、中脘穴、天拜骨穴(《痧惊合璧》)。
•
13、产后血晕:配支沟穴、足三里穴(《简
易针灸学》)。
-
16
鱼腰
•【定位】 • 在额部,瞳孔直上, 眉毛中。 •【取穴】 • 正坐位或仰卧位,穴 在瞳孔直上,眉毛中。
-
17
鱼腰
• 【功用】镇惊安神,疏风通络。
• 【主治病症】
-
12
印堂
• 【功用】
•
清头明目,通鼻开窍。
• 【主治病症】
•
1、头痛,头晕
•
2、鼻炎,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头痛、前头痛、
失眠、高血压、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目眩、
眼部疾病等。
• 【刺灸法】
•
向下平刺0.3-0.5寸,或三棱针放血,可灸。
-
13
印堂
• 【临床运用】
•
1、目痛:配攒竹穴、丝竹空穴、四白穴、
•
1、目赤肿痛,眼睑下垂,近视,急性结膜炎。
•
2、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 【刺灸法】平刺0.3-0.5寸。
-
18
太阳
•【定位】 • 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 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取穴】 • 正坐位或侧伏位,在颞部, 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 横指的凹陷处。
-
19
太阳
• 【功用】
大脑发育不全等。
•
配神门、三阴交主治失眠;
•
配太冲、风池主治头痛、头昏。
-
8
当阳
•【定位】 • 在头前部当瞳孔直上,前发 际上1寸。 •【取穴】 • 正坐位或仰卧位,在瞳孔直 上,入前发际1寸。
-
9
当阳
• 【功用】
•
疏风通络,清头明目。
• 【主治病症】
•
1、偏、正头痛,神经性头痛,眩晕。
•
2、较分散,大多不在十四经循
• 线上,但与经络系统仍有一定关系。有的经外奇穴并不
• 专指某一个部位,而是指一组腧穴,如十宣、八邪、八
• 风等。经外奇穴在临床应用上,针对性较强,如四缝治
• 疳积、太阳治目赤等。
-
4
经外奇穴
•
常用奇穴
• 四神聪 当阳 耳尖 球后
印堂
鱼腰
太阳
• 上迎香 内迎香 聚泉
太阳穴(《简易针灸疗法》)。
•
2、鼻塞:配迎香穴、合谷穴、风府穴、鱼
际穴(《针灸学简编》)。
•
3、鼻渊:配上星穴、曲差穴、风门穴、合
谷穴(《类经图翼》)。
•
4、鼻衄不止:配合谷穴、上星穴、百劳穴、
风府穴、迎香穴、人中穴、京骨穴(《针灸大成》)。
-
14
印堂
•
5、头痛:配太阳穴、风池穴(《针灸学》,
上海中医学院编)。
•
6、头重:配攒竹穴(《医学纲目》)。
•
7、眩晕:配丝竹空穴、头维穴(《针灸医
案集要》)。
•
8、两眉角痛不已:配后溪穴、攒竹穴、阳
白穴、合谷穴、头维穴(《针灸大全》)。
•
9、舌尖生疔:配中指尖穴、颈百劳穴、承
浆穴、少冲穴、少府穴(《刺疗捷法》)。
-
15
印堂
•
11、中风不省人事:配中冲穴、百会穴、
大敦穴、合谷穴(《针灸便用》)。
-
6
四神聪
• 【功用】
•
镇静安神,清头明目,醒脑开窍。
• 【主治病症】
•
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精神病,
脑血管病后遗症,大脑发育不全等。
• 【刺灸法】
•
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灸。
-
7
四神聪
• 【临床运用】
•
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脑血管病、
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病、小儿多动症、血管性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