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PPT课件教程文件
主治:发热,惊风,夜啼,疳积, 腹泻,呕吐,腹痛,便秘。
临床运用:
捏脊法可调阴阳,理气血,和脏 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身 健体的功能。与补脾经,推三关, 摩腹,按揉足三里配合,可疗小 儿疳积,脾虚泄泻,便秘,四肢 无力面黄肌瘦及先后天发育不足 的慢性病症。推脊法从上至下, 配天河水,退六腑,推涌泉穴合 用可起清热的作用。
临床运用:主要用于受惊,受 风邪引起的牙关紧闭,口眼 歪斜。
5。囟门
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 百会穴前骨陷中。
操作:两手扶儿头,两拇指自 前发际向该穴轮换推之,称 推囟门;次数:推或揉50—100次。
主治:头痛,惊风,神昏 烦躁,鼻塞,衄血等。
临床运用:推,揉囟门能 针惊安神,多用于外感, 惊风。
主治:腹痛,腹泻。
临床运用:按拿肚角,治 疗各处原因引起的腹痛, 特别是对寒痛、伤食痛效 果更好,一般拿3—5次即 可。为治腹痛之要法。
腰背部穴位
1、脊柱:
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面自上而下作 直 推 , 称 推 脊 , 一 般 100—300 次。用捏法自下而上作捏法称捏 脊,一般3—5遍。
小儿推拿PPT课件
小儿推拿的特定穴位的名称和十 四经穴,经外奇穴一样,也是采用 取类比象的方法而制定名称:
例如:
1、根据脏腑命名:如心经,大肠, 膀胱等。
2、根据人体的部位命名:如五指节, 腹脊。
3、根据五行学说命名:如脾土, 肝木。
4、根据山谷河流:如山根,洪池。 5、根据建筑物体:如天庭,三关。 6、根据动物名称:如老龙,龟尾
临床运用:揉脐,摩脐能温阳 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 消食导滞,用于腹泻,便秘, 腹痛疳积等症。揉脐,摩腹, 推上七节骨,揉龟尾合用:治 腹泻,消化不良。
4。丹田:
位置:小腹部,脐下2—3寸 间。
操作:用指揉或用掌揉,称 揉 丹 田 , 摩 丹 田 。 揉 50— 100次,摩5分钟。
主治:腹泻,腹痛,遗尿, 脱肛,疝气,尿潴留。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自 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 100—500次或用汤匙边蘸 水自上向下刮。
主治:呕恶,项强,发热, 惊风,咽痛等。
临床运用:推、刮天柱骨能 降逆止呕,祛风寒。推板门, 揉中脘,推天柱骨:呕恶。 拿风池,掐揉二扇门合用: 外感发热,颈项强痛。
胸腹部穴位
1、胁肋 位 置 : 从 腋 下 两至尾椎骨端 (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 二指面自下向上或自上而下 推,分别称为推上七节和推 下七节。100—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
临床运用:
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多用 于虚寒腹泻,久痢等症。推上 节,按揉百会,揉丹田合用: 气虚下陷的脱肛,遗尿等。
3、山根:(山风,二门) 位置:两目眦之中。 操作:拇指甲掐,称掐山根,
3—5次。 主治:惊风,抽搐
临床运用:
掐山根有开关窍,醒目定神的 作用,掐山根、人中、老龙 配合:惊风,昏迷,抽搐。
4。牙关
位置:耳下一寸,下颌骨凹陷 中。
操作:拇指按或中指揉,名按 牙关或揉牙关。5—10次。
主治:牙关紧闭,口眼歪斜。
处。 操 作 : 以 两 手 掌 从 两 胁 腋
下搓摩至天枢处,称搓摩 胁肋。次数50—100次。
主 治 : 胸 闷 , 胁 痛 , 痰 喘气急,疳积,肝脾肿 大。
临 床 运 用 : 搓 摩 胁 肋 , 性开而降,能顺气化痰, 除胸闷,开积聚。
2。腹:
位置:腹部。
操 作 : 沿 肋 弓 角 连 缘 或 自 中脘至脐,身两旁分推, 称为分推腹阴阳。掌或四 指摩称摩腹。次数:分推 100—200次,摩5分钟。
等。 7、根据哲学名称:如阴阳、八卦。
头面部穴位:
1、攒竹:(天门)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
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
称推攒竹,又叫开天门,次数 30—50 次 , 若 自 眉 心 推 至 囟 门 , 则称为“大开天门”。
主治:外感内伤诸证。
临床运用:推攒竹疏风解表, 开窍醒神,镇静,对于外感 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 宫,揉太阳合用。烦躁者与 清肝经,按揉百会合用以镇 静安神。
6.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骨下 凹陷中。
操作:拇指按或揉,称 按或揉耳后高骨,30— 50次。
主 治 : 头 痛 , 惊 风 , 烦 躁不安。
临 床 应 用 : 按 高 骨 能 疏 风解表,治感冒头痛。 推攒竹、推坎宫、揉太 阳、推调用:安神除烦, 治神昏烦躁。
7.天柱骨: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 椎穴成一直线。
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用于 肠热便秘证、痢疾等症。
3、龟尾:
位置:尾椎骨端(相当于 长强穴)。
操作:拇指端或中指端揉, 称揉龟尾,。100—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 遗尿等。
临床运用:
揉龟尾能通调督脉之气, 调理大肠的功能。揉龟尾, 揉脐,推上七节骨合用: 腹泻便秘。“龟尾七节, 摩腹揉脐”乃小儿腹泻之 通法。
上肢部穴位
2、坎宫:
位置:在两眉上,自眉头至眉 梢成一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 分推,称推坎宫,30—50次。
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头痛, 目赤痛。
临床运用:推坎宫能疏风解表, 醒脑明目,止头痛。
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合用: 治疗外感发热,头痛,推坎 宫,清肝经,掐揉小天心, 清天河水合用:目赤肿痛。
主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 呕吐恶心。
临床运用:摩腹,分推腹阴阳能 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在临床中 摩腹,按揉足三里,捏脊全用还 可用于小儿保健,起经壮身体, 健脾和胃,消食的作用。
3。脐:
位置:肚脐。
操作:用中指端或掌根揉, 称揉脐,指摩或掌摩称摩脐。 揉100—300次,摩5分钟。
主治:腹胀,腹痛,食积, 便秘,肠鸣,吐泻。
临床运用:揉摩丹田能培肾固本, 温补下元,分清别浊。与补皮肤 经,推三关,揉外劳合用:腹痛, 疝气,遗尿,脱肛等症。摩或揉 丹田,推箕门,清小肠合用:治 疗尿潴留。
5。肚角:
位 置 : 脐 下 2 寸 , 至 两 旁 大筋(相当于石门穴)
操作:用拇指食中三指作 拿法,称拿肚角;或用中 指端按,称按肚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