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晨读资料(一) 一、成语积累 1、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易错点】易误解为:气势宏伟。 2、繁文缛节:指繁琐的仪式和礼节。【易错点】易误解为:语言繁琐、罗嗦。 3、反戈一击:掉转武器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进行攻击。【易错点】易误解为:反击。 4、沸沸扬扬:形容人声喧闹。【易错点】易误解为:场面热闹。 5、风流倜傥:形容人有才华而言行不受世俗礼节的拘束。【易错点】易误解为:作风不检点。 6、风声鹤唳:惊慌疑惧,自相惊扰,常与“草木皆兵”连用。【易错点】易误解为:战斗激烈。 7、风雨飘摇:比喻局势动荡,危机四伏。【易错点】易误解为:自然现象的风雨或摇摇欲坠。 8、风雨如晦: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易错点】易误解为:有风有雨的坏天气。 9、逢人说项:比喻到处为某人某事吹嘘,说好话。【易错点】易误解为:到处说人坏话。 10、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装饰等豪华气派。【易错点】易误解为:人有风度,有气派。 11、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易错点】易误解为:旧貌换新颜。 12、甘之如饴:指为了从事某项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易错点】易误解为:生活甜蜜。 13、高山景行:指崇高的德行。【易错点】易误解为:高山美景。 14、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易错点】易误解为:大自然的山水;自然流畅。 15、高山仰止:比喻道德高尚。【易错点】易误解为:望着高山就停止,像山一样的高度。 16、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易错点】易误解为:行为高尚,觉悟或水平高。 17、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易错点】易误解为:互不相同,不能结合。 18、更仆难数: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易错点】易误解为:更换的仆人很多。 19、耿耿于怀:形容事情老放在心里,不能忘怀,牵萦回绕。【易错点】易误解为:怀恨在心。 20、功败垂成:将成功时遭到失败,含有惋惜之意。【易错点】失败后又取得成功。 二、文化常识 (三)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 2.科举前选拔官员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三、名言警句 1. 如果你浪费了自己的年龄,那是挺可悲的。因为你的青春只能持续一点儿时间——很短的一点儿时间。 —— 王尔德 2. 友谊有许多名字,然而一旦有青春和美貌介入,友谊便被称作爱情,而且被神化为最美丽的天使。 —— 克里索斯尔 3. 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 —— 于谦 4. 万事须已远,他得百我闲。青春须早为,岂能常少年。 —— 孟郊 5. 生活赋予我们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信心和青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6. 你不能同时又有青春又有关于青春的知识。因为青春忙于生活,而顾不得去了解;而知识为着要生活,而忙于自我寻求。 —— 纪伯伦 7. 青春是一种持续的陶醉,是理智的狂热。 —— 拉罗什富科 8. 青春啊,难道你始终囚禁在狭小圈子里?你得撕破老年的蛊惑人心的网。 —— 泰戈尔 9.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 —— 陈独秀 10. 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 —— 屈原 11. 迁延蹉跎,来日无多,二十丽姝,请来吻我,衰草枯杨,青春易过。 —— 莎士比亚 12. 在青春的世界里,沙粒要变成真珠,石头要化做黄金;青春的魅力,应当叫枯枝长出鲜果,沙漠布满森林;这才是青春的美,青春的快乐,青春的本份。 —— 郭小川 13. 青春是人生最快乐的时光,但这种快乐往往完全是因为它充满着希望。 —— 卡莱尔 14. 白首壮心驯大海,青春浩气走千山。 —— 林伯渠 15. 青春应该怎样度过?有的如同烈火,永远照耀别人。有的却像荧光,甚至也照不亮自己!不同的生活理想,不同的生活态度,决定一个人在战斗中站的位置。 —— 吴运铎
四.高考背诵 三峡 作者(南北朝: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阙 通:缺;重岩 一作:重峦)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 同:泝;暮到 一作:暮至)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巘 一作:山献)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第一季《朗读者》第八期主题词——勇气 卷首语 我们需要九天揽月的勇气,五洋捉鳖的勇气。 人类没有勇气就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动力。 临危不惧是一种勇气,视死如归更是一种勇气, 历史如果没有勇气,就会失去了改写的英雄。 没有勇气的人生是苍白无力的孤行, 没有勇气的生活是暗淡无光的虚度。 人生苦短,唯梦想和勇气不可辜负! 一起为勇气干杯,它是世界改变的力量! 开场白 就像茨威格所说“勇气是逆境当中绽放的光芒一样,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勇气就有了改变的机会”。 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贝多芬的扼住命运的咽喉,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这些勇气,都彪炳在史册上,流传在故事里。 而在我们这期节目当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文学史家樊锦诗,一位瘦弱的南方女子,从北大考古系毕业 之后,他用了五十四年的时间坚守在大漠深处,而她对敦煌所做的一切也被季羡林先生誉为“功德无量”。 勇气有时候是一瞬间的闪念,有时候是一辈子的执念。勇气是在你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们今天这一期的主题词是——勇气。勇气是我们生命当中,最鲜艳的一抹原色,很多的文字都在赞美着勇气。 莎士比亚说“有德必有勇,正直的人不会胆怯”。 试想一下,如果历史失去了勇气那将失去改写的英雄。 如果人生失去了勇气,那很多的日子就会变得苍白无力。 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位又一位朗读者身上的勇气。
如果没了那个人 刘墉 小时候,夏天的傍晚,母亲常会做花椒油。先把麻油烧热了,再撒下一把花椒,拿锅铲用力压,噼噼啪啪地散发出一种特殊的香味。闻到那香味,我就知道,爸爸要下班了。 “醋熘冬瓜”是爸爸最爱吃的——清清淡淡的冬瓜汤,上面浮着一片花椒油,据说有消暑的功用。一直到现在,我都记得,淡黄色的花椒油在灯光下反射出的图案,还有那黑色的花椒,不小心被咬到时的麻麻的味道。 父亲在我九岁那年过世,不知为什么,母亲就再也不做“醋熘冬瓜”了。 只是,每到夏天的傍晚,我总想起那道菜,想了三十多年。有一天,我忍不住问她:“做一碗醋熘冬瓜好不好?”八十七岁的老母一怔:“什么醋熘冬瓜?”“就是你以前给爸爸常做的那种汤啊!”“那有什么好吃?”她把脸转过去,“早忘了!” 多年前,住在湾边,屋后是树林,林间有一条小径,邻居老夫妇常在其中散步。“别往树林里扔东西,小心打到老人家!”我总是叮嘱儿子,因为很少有人去林子,儿子常拿树干当目标,往里面掷石子。
“现在不会打到!”儿子照扔不误,还不服气地说,“谁不知道,他们五点才出来!”秋天的黄昏,尤其是下雨的日子,树干都湿透了,一根根黑黑的;黄叶淋了雨,就愈黄得发艳了。两位老人缓缓走过,一双伛偻的身躯、两团银白的头发,还有那把花伞,给我一种特殊的感动。 有一天,半夜听到救护车响,两位老人就只剩下老太太了。老太太还是自己开车出去买菜,呼朋唤友地开派对。只是总见她在门前走来走去,却再也见不到她在树林里出现。 有一天,我问她:“好久不到后面散步了?”“散步?”她摇摇头,“没意思!” 有个五十多岁的女学生,比年轻人还用用功,我规定画两张,她能画十张。每次看她把画从厚厚的夹子里拿出来,都吓我一跳。 她的夹子特别大,也特别讲究,里面是三夹板,外面糊上布料,还有个背带和拉链。许多学生见到都问:“哪里买的夹子呀?很漂亮。” “我先生为我做的”。 她的丈夫是个木匠,除了为她钉一张特别的画桌,还把房子向外加大,盖了一间有透明屋顶的画室。 “那是我先生和我两个人盖的!”她得意地形容,他们怎样先在地面钉好木框,再合力推起来,成为一面墙。 后来,她丈夫因心脏病死了。她还是来上课,还背那个大夹子,只是夹子打开,常只有薄薄一张草率的画。然后,她直挺挺地坐着,看我为她修改,有一天,她突然蒙起脸冲进厕所。接下来的日子,我没再见到她,听说她过得很好,只是,不画了。 自妻退休,就常在书房陪我。我写文章的时候,喜欢安静,她只好默默地整理账单、资料。怕她无聊,上次离家前,我特别拿了一本《鸿,三代中国的女人》交给她:“这本书写得不错,我走了,你可以看看。”她接过书,就开始读。 我离家前不过两天,她一边陪我,一边看,居然已经看了三分之一,还发表评论,说:“写得很冷,但是感人,非常好看。” 两个月之后,我回到纽约,走进书房,看到那本书。 “觉得怎样?”我问她。 “噢!还没看完。” “看了多少?”我翻了翻,翻到一个折角。 “就看到那儿,大概三分之一吧!”她抬起头,“不陪你,书有什么好看呢?” 一碗可口的醋溜冬瓜、一条幽幽的小径、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本好看的书。 如果没了那个人,就不再可口、不再可走、不再美丽、不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