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基护: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ppt -
基护: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ppt -
药名 3740%甲 醛 效力 使用范围 注意事项
灭
40%甲醛用于物体表面及不 耐湿、耐高温、高压医疗器 械消毒灭菌 消毒100g/l,灭菌500g/l, 3小时,箱温52-56℃,湿度 70-90%
1.可用自然挥发法 2、注意环境温度和湿度 3、穿透性差:悬挂、抖散 4、消毒后用抽气通风或氨水中 和法 5.致癌,不用空气消毒
戊二 醛
灭
1.加0.5%亚硝酸钠防锈 2%碱性戊二醛用于不耐热医 2.加盖,放通风处、检测浓度 疗器械和精密仪器 3.有刺激性,应戴手套、防入眼 消毒:20-45min,灭菌:10h 及吸入体内。 4.灭菌后用前用蒸发量冲洗
药名
效力
使用范围
注意事项 1、环氧乙烷的沸点为10℃,穿 透性强,易燃易爆,有毒,须专 人使用专用密闭柜消毒灭菌 2、存于阴凉通风、无火源、无 明火,40℃以下环境中 3、灭菌后物品需放入解析器内 除残药 4、遇水形成有毒乙二醇,不用 于食品灭菌 1.易氧化,低于12%禁用 2.需现配,忌与碱和有机物混合 3.金属和织物泡后用清水洗 4.对眼及皮肤有刺激性,溅入用 清水洗 5.被血及浓液污染物应延长消毒 时间.
消毒方法
室内空气:
–用紫外线空气消毒器或紫外线灯。有效照射距 离为≤2m,时间不少于30-60min。
物品表面:
–紫外线灯管;将物品摊开或挂起,有效照射距 离为25~60cm,时间20-30min。
液体消毒:
–水内或水外照射
紫外线灯管:
紫外线消毒器
– 紫外线空气消毒器
– 紫外线表面消毒器
– 紫外线消毒箱
3)低温蒸汽消毒法
–将蒸汽输入预先抽空的压力蒸汽灭菌器内,控制其 温度,用于不耐热器材消毒 –温度:73 ~ 80 ℃ –时间:10 ~ 15min
4)压力蒸汽灭菌法
① 热力消毒灭菌中效果最好,也是医院首 选的方法。 ② 适用:耐高温、耐高压、耐潮湿的物品。
③ 工作参数:
下排气式:温度:121~126 ℃,压力: 102.97~137.30kpa,时间:15~30min 预真空式 温度:132 ℃,压力: 205.8kpa0,时间:15~30min
–直接接触:无媒介参与,如触摸、母婴传播 –间接接触:有媒介参与
•
(如医护人员的手、未严格灭菌的医疗仪器
设备)
(二)传播途径(指外源性)
• 2、空气传播:飞沫传播、飞沫核传播、菌尘传播
–如流感、肺结核
• 3、生物媒介传播
• 4、共同媒介传播:水源、饮食、注射、输液、输 血等传播
(三)易感宿主
– 易感宿主:对感染性疾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 的人。包括:
4、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原则
① ② ③ ④ ⑤ 根据物品性能及病原体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时间和使用方法 定期更换,易挥发的要加盖,定期检测,调整浓度。 消毒物品要洗净擦干,浸没在消毒液内,打开物品的轴 节或套盖 消毒剂中不能放纱布、棉花等,可吸附消毒剂,↓效力
⑥
消毒后使用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避免刺激人体组织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1、热力消毒灭菌法
2、光照消毒法 3、微波消毒灭菌法
4、电离辐射灭菌法
5、过滤除菌
1、热力消毒灭菌法
• 原理:利用热力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
细胞壁和细胞膜,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 分类:
干热由空气传导、辐射加热,传热较慢。 湿热由空气和水蒸气导热,传热快,穿透力强。
1、热力消毒灭菌法:
手术室层流
(二)化学消毒灭菌
• 1、定义:
–利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2、化学消毒剂的作用原理
1)与菌体蛋白氨基结合,使蛋白质变性、酶活性消失,如
甲醛、碘酊
2)与菌体蛋白巯基、氨基结合,使蛋白质变性,如戊二醛 3)通过菌体蛋白质分子的烷基化作用,干扰酶的正常代谢
而且是杀灭微生物,如环氧乙烷
3)臭氧灭菌消毒
– 臭氧发生器
– 臭氧灭菌灯
– 适用于:
–空气、污水、诊疗用水及物品表面消毒
– 使用注意:
–对人有毒,空气消毒时人离开,消毒结束 30分钟后再进入 –氧化性强,损坏物品
3、微波消毒法
– 适用:食品及餐具的处理,医疗药品及耐 热非金属器械的消毒灭菌。
微波消毒注意事项
–对人有伤害
–不能穿透金属面 –湿环境可提高效果
4、电离辐射灭菌法
– 穿透力强,效果可靠。 – 在常温下进行,又称“冷灭菌”,适用于不耐热 的物品 – 有氧环境、高湿度环境可增强效果
–对人有伤害,用机械传物
5、过滤除菌法
– 不能杀死病原微生物,可减少其数量及引起感 染机会。如:层流装置。除去0.5-5um的尘埃。
易感宿主感染链 传播 途径来自感染源特点:同时存在,相互联系时才发生感染。
(一)感染源
1、已感染的病人及病原携带者 2、病人自身正常菌群 3、医务人员 4、医院环境 5、其他: • 病人家属及探视者 • 未彻底消毒的器械 • 不合格血液制品、药物 • 动物感染源
(二)传播途径(指外源性)
• 1、接触传播(最常见)
(一)医院内感染又称为 医院获得性感染(HAI)
指在任何人群在医院内活动期间,受病原体 侵袭而引起的任何诊断明确的的感染或疾病。 广义:指病人、探视者、陪护者和医院职工等。
狭义:住院患者。
内涵:
– 感染的获得是在医院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
处于潜伏期。 – 包括住院时在潜伏期而出院后才发病的病人。 –医院感染包括一切在医院内活动的人群的感染, 主要对象是住院患者,医院工作人员在院内获
灭菌效果监测
– 物理监测法 – 化学监测法
– 生物监测法
物理监测法
• 方法:
将150或200 ℃留点温度计 放入包裹内
灭菌后检视其读数
否则 灭菌效果不可靠 达到灭菌温度
灭菌效果可靠
化学监测法
化学指示胶带法:
生物测试法
原理:利用对热耐受力较强的非致病性
嗜热脂肪杆菌芽孢作为指示剂,制成菌
纸片及芽孢指示管。全部菌片无菌生长
4)抑制细菌酶活性,破坏细胞代谢导致菌体死亡,如含氯 消毒剂
5)使细菌蛋白质凝固变性,如乙醇
6)破坏细胞膜的酶活性,使胞浆膜破裂,如氯己定
3、化学消毒剂的分类
1)灭菌剂:能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芽胞。甲醛、戊 二醛、过氧乙酸、环氧乙烷等 2)高效类消毒剂:杀灭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及其 孢子,并对芽胞有显著杀灭作用 含氯消毒剂、过氧化氢等 3)中效类消毒剂:杀灭细菌芽胞的外的繁殖体、病毒、 真菌及其他微生物。 碘酊、乙醇、碘伏等 4)低效类消毒剂: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亲脂性病毒 污染的物品及体表清洁卫生处理。 如氯己定等
灭菌器分类:--下排气式
手提式
卧式
分类:--预真空式
一次预真空
三次脉动真空
分类:--快速压力蒸汽灭菌
注意事项:
–①物品灭菌前必须洗净、擦干。
–②灭菌包体积不能太大
–③灭菌包放置合理: –包之间保持适当间隔
–布类放于金属类物品上
– ④贮槽或盒的通气孔打开,消毒后关闭。 – ⑤物品干燥后方可取出备用 – ⑥随时观察压力及温度情况 – ⑦定期检查灭菌效果
– 有严重影响或损伤严重慢性消耗性疾病者 免疫功能疾病的病人 – 接受侵入性治疗者 – 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 – 长期大量用抗生素者 – 老年人、小儿、产妇、营养不良者
三、医院内感染的管理与控制
(一)医院感染的管理
1、建立三级监控体系 2、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管理、监测、消毒质控标准 3、医院感染管理措施的落实 医院布局设施合理 清洁、消毒灭菌及效果检测 无菌及预防隔离技术 合理使用抗生素 污水、污物的处理 4、加强医院感染教育
紫外线灯使用时注意事项:
① 每周2次用无水酒精擦拭灯管 ② 刺激眼睛及皮肤,使用时人离开房间或戴防护镜、被单 遮盖 ③ 穿透力弱,应翻动、挂起 ④ 适宜温度为20~40℃,相对湿度为40%~60%。照射后病 室应通风换气。 ⑤ 灯亮5~7min后开始计时,关灯后需间歇3~4min再开 ⑥ 定期检测:3-6月一次, 灯管照射强度≥7OuW/cm2;灯管使用时间≤1000小时。 ⑦定期进行空气培养,监测效果。
• 2)干烤法:
• 利用特制的烤箱,通电升温,其热力传播与穿透 主要靠空气对流与介质传导,灭菌效果可靠。 • 适用对象:耐高温物品 • 油剂、粉剂、玻璃、搪瓷、金属材料器械等
灭菌时间:160℃ 2小时
170℃ 1小时
180℃ 半小时
(2)湿热法
– 煮沸消毒法
– 流通蒸气消毒法
– 低温蒸气消毒法
– 压力蒸气灭菌法
• 4、有轴节的器械和有盖的容器应先打开。 大小形状相同容器不重叠。 • 5、水沸后开始计时,中途加入物品从第二 次水沸后开始计时。 • 6、高山地区,延长消毒时间,海拔每增高 300M,应延长煮沸时间两分钟。
2)流通蒸汽消毒法
–在常压下用100 ℃左右的水蒸汽消毒,用于食具、便 器的消毒。
–从水沸产生蒸汽时开始,15~30min。
得的感染也属于。
(二)医院内感染的类型
1、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
源于病人体外的病原体,通过直接或间接 途径传播给病人的感染。
2、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
病人受自身携带的感染源侵袭而发生的感染。 病原体是人体内的定寄生的正常菌群,在 病人抵抗力下降时,或可由于位移等原因 导致感染。
二、医院内感染的形成
• 干热法: 燃烧、干烤 煮沸消毒法 流通蒸汽消毒 低温蒸汽消毒 压力蒸汽灭菌
• 湿热法
(1)干热灭菌法
• 1)燃烧法 特点:简单、迅速、彻底
分类:焚烧法、火焰烧灼法、酒精燃烧法
适用于:
–无保留价值的污染物品:焚烧 –接种环:火焰烧灼 –急用的金属和搪瓷类物品: » 金属:火焰烧灼 » 搪瓷:酒精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