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梅文化

梅文化

班级:五班姓名:中国梅文化(资料整理)一、中国梅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梅开独先天下春,花中气节最高坚。

由于梅花的迎霜破雪傲寒绽放,并且最早给千家万户报来春天的信息,因此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不仅仅是一种花卉,它已成为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精神追求的目标。

它以广阔、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形式。

我们所说的梅文化,就是人们以梅花为对象进行培育、观赏、研究等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一定意义上说,梅文化是各种爱梅赏梅活动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及其实现的过程,它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几分瑰丽。

中国是梅树的原产地,梅的种类资源丰富,种植地域广泛。

出土文物证实,中国育梅的历史在四千年以上。

梅在历史上最早为食物,后因花形色美成为审美欣赏的对象;又由于梅的耐寒和花的清香等特性,人们进而用梅比德畅精。

由食梅、植梅、用梅而艺梅、器梅、颂梅,由梅林、梅景而爱梅、赏梅,由梅品而喻人品,因之历代梅诗、梅词、梅曲、梅文、梅画、梅乐、梅歌、梅饰、梅具、梅食、梅饮、梅药等层出不穷。

随着人们对梅认识的深化,以梅象征中华民族品格的文化心理和以梅为表现内容的文化形式也不断提高发展。

二、梅文化景观衣——古人把梅花刺绣到衣服上作为装饰图案。

食——梅花、梅果可入药,梅花冲水可代茶。

梅果素有“健康食品”之称,可加工成各式干果,不胜枚举..住——梅花是世界著名的观赏花木,尤以风韵美著称,每当冬末春初,疏花点点,清香远溢,在中国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

用——梅木坚韧而富弹性,是理想的手杖、算盘珠和雕刻等细木工用材。

梅树的根可以制作书架和根雕,梅核可用作制作活性炭的原料。

梅酸还可以作为媒染剂,以子染布,久不褪色。

三、竹文化符号(竹诗歌、书画、人格符号)(1)《诗经·小雅·四月》中对梅已有美誉的诗句,日:“山有嘉卉,候栗候梅”。

翻译:好树好花满山隈,既有栗树也有梅。

(2)梅花仙子隋代赵师雄游罗浮山时,夜里梦见与一位装束朴素的女子一起饮酒,这位女子芳香袭人.又有一位绿衣童子,在一旁笑歌欢舞。

天将发亮时,赵师雄醒来,坐起来一看,自己却睡在一棵大梅花树下,树上有欢鸟在欢唱。

原来梦中的女子就是梅花树,绿衣童子就是翠鸟.这时,月亮已经落下,天上的星星也已横斜,赵师雄自一人惆怅不已.后用为梅花的著名典故。

(3)唐代:张九龄、卢照邻、张谓张九龄《庭梅咏》:“芳意何能早,孤荣亦自危。

更怜花蒂弱,不受岁寒移。

朝雪那相妒,阴风已屡吹。

馨香虽尚尔,飘荡复谁知。

”描写了梅花在恶劣环境下“不受岁寒移”的品性,也体现诗人坚毅不屈的意志。

翻译:(1)芳意二句:“梅花啊,您怎能过早有芬芳之意?孤独地开花,也应自觉艰危!”芳意:指开花之意。

荣:花开。

自危:感到自身不安全。

《史记·李斯列传》:”法令诛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

”一语道出心事。

(2)更怜二句:上句暗喻作者在朝中的孤弱。

下句表明作者的志节。

岁寒:一年的寒冬。

比喻困境。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该诗用此意,谓作者在逆境艰困中不改节操。

(3)朝雪二句:“怎奈纷飞的晨雪,正嫉妒它的洁白;阴冷的北风,也在不断狂吹。

”那:奈。

屡吹:喻自己多次被谗。

《新唐书·张九龄传》载其因张说之事,为御史中丞宇文融所痛诋,外调冀州,复调洪州。

后在相位时又为李林甫所谗,贬为荆州长史。

作者《答严给事书》说:“嗷嗷之口,曾不是察,既不称其服,又加之谗间,负乘致寇,几于不免……既而远出,犹有余衅,巧言潜构,期仆倾危。

”宦海波澜,即使如张九龄和而不争、清虚自守,仍会倾覆沉沦,这令他伤感不已。

(4)馨香二句:尚尔:还是那样。

飘荡:以落花随风飘荡比喻作者的外谪。

末句所谓“怨而不怒”,《离骚》:“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该诗亦有怨君不知作者忠贞之意。

诗人缘情体物,寄托遥深。

更当贬谪之后,情怀郁悒,惓思君国,有类屈原,所以他的“寄辞草树”之作,也同样沉郁幽怨,与《离骚》等作相近。

此诗写孤危的庭梅,在岁寒风雪之中,美好馨香如故,借以寄喻作者立身处世的大节。

然而作者忧谗畏讥,自伤飘泊,情怀也很悲哀。

卢照邻:《梅花落》“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

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

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

”解释:梅岭花朵盛开的时候,天山还未开始下雪。

下雪的地方看上去疑是开满了白白的梅花,而梅花的边缘处又像是落了一层积雪。

因着风儿的吹拂片片梅花飞入舞女的广袖中,又混杂着脂粉飘向女儿家的妆台。

几万里广袤荒凉的匈奴之地笼罩在茫茫白雪之中,春天到了了也还无从知晓。

张谓《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解释:译文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

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寒梅靠近溪水提早开放,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4)宋代:陆游、辛弃疾南宋的陆游《落梅》“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大雪纷飞,狂风怒号,苍茫大地上只有梅花敢于直面惨淡人生,傲雪独放。

风雪的摧残,只能使它更加坚强,“花中气节最高坚”是诗人发自内心的赞叹。

《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驿亭之外的断桥边,梅花自开自落,无人理睬。

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

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颂赞梅花傲骨高格,还是作者独善其身、孤芳自赏、寂寞忧伤情结的表现。

辛弃疾《临江仙·探梅》“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解释:已经有些年迈,有心爱惜花,可心已懒散,却独喜欢那江村边围绕的梅花.一枝花点破玉溪的春天.梅花没有一般的春花鲜艳娇嫩的样子,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全是傲雪耐寒的神韵.奈何只剩下青山欣赏这样的秀丽景色,为它(梅花)写些清新的诗句.水从竹根流过,溪水缠绵似云.陶醉于眼前的美景,浑然忘记了时间,归家时已是月上柳梢,时已黄昏了。

诗中“国际政治论文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则是不惧风霜的气节,挺立严寒的意志,与世无争的高洁,独傲世间的勇气。

以后的咏梅,都是此类梅花的象征意义,即梅花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坚贞不屈的品格。

(5)元代:王冕元代画家王冕,被尊为“梅圣”,工画墨梅,其经典代表作《墨梅图》上诗日:“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借赞梅蔑视权贵来暗喻自己的人格。

墨梅--水墨画的梅花,不着色。

诗是作者咏自己的用品。

洗砚池--传说会稽蕺山下有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洗砚池,由于经常洗笔砚,把小池塘的水都染黑了。

王冕称他家有洗砚池。

含意是自己象王羲之那样勤学苦练。

清气--语义双关,以梅花的清香和气质比喻家的人品和节操。

乾坤--指天地,人间。

(6)梅曲其它论文梅文化蕴含丰富,除咏梅、赏梅的诗词画幅外,以梅为题材的戏曲也不少,如最早的梅花古曲《梅花落》。

南朝宋鲍照称为笛曲。

魏晋时期,梅花的开与落,成为喜与悲的表达形象,如乐府《梅花落》、《折杨柳》等曲作。

隋晋的《梦梅醉酒》,唐代的《大梅花》、《小梅花》等。

后唐人颜师的《江梅引·忆红梅》,又将笛曲《梅花落》改编、移植为琴曲《梅花三弄》,更是家喻户晓。

南曲《梅花操》则是借物咏怀,通过对梅花凌空怒放的描绘,赞颂了刚毅不拔、高尚纯洁的情操。

宋代有不少梅曲,如《范诗》之《二月三日登楼有怀金陵宣城诸友》有:“落梅新曲”;《范词》之《减字木兰花》有:“剪梅新曲”;《满江红·冬至》说:“从头检举梅花曲”,等。

明时有《梅花记》,清代有《梅花梦》等。

小结:梅开独先天下春,花中气节最高坚。

由于梅花的迎霜破雪傲寒绽放,并且最早给千家万户报来春天的信息,因此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不仅仅是一种花卉,它已成为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精神追求的目标。

它以广阔、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形式。

我们所说的梅文化,就是人们以梅花为对象进行培育、观赏、研究等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一定意义上说,梅文化是各种爱梅赏梅活动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及其实现的过程,它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几分瑰丽。

在漫天飞雪、万花纷谢时,唯有梅花傲然挺立,梅与松、竹同具抗严寒、斗冰雪的特性.被誉为“岁寒三友。

梅花的神、韵、姿、色、香俱佳,开花独早,花期甚长,用途广泛,品种繁多。

自古以来,深受中国人民喜爱。

而很多喜爱梅花的人,只能领略其美丽的外表,却不了解其内涵。

实际上.花卉与诗歌、文学、绘画、音乐一样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我们称之为“花文化”。

我国古老而伟大的花文化,显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象征着中国人民的愿望与向往“梅文化”尤其如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