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 课题 第 10 课 传统美德 源远流 长 课时 共 2 课时
设计者 使用者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的第三课。教材包 含了“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 怀”这四个活动主题。这些内容让学生知道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美德是强大的文化基 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传统美德永远是我们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 第一课时 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事例,分辨“明志”、“气节、”“诚信、”“求新、”“知行合一、”“仁爱”的行 为。 知识目标:通过典故,了解“明志”、“气节、”“诚信、”“求新、”“知行合一、”“仁爱”中国传统美 德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收集一些传统美德格言和美德故事,有继承和发扬这些美德的行为趋 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典故,了解“明志”、“气节、”“诚信、”“求新、”“知行合一、”“仁爱”中国传统美德的 含义并能分辨。 难点: 通过典故,了解“明志”、“气节、”“诚信、”“求新、”“知行合一、”“仁爱”中国传统美德的 含义。 教法学法
教法:讲解法、情景体验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法:合作交流、实践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素材。 学生准备: 预习课本。 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思考部分
一、导入 新课 1. 格言导入:“天行健,君子以自 强不息”。 ——《周易 .乾 .象》 你知道他的意思吗? 2.揭示课题 学生思考。 【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 】 听故事、思 1. 解释自强不息的出处和大意:
考
天体运行刚健不息,有才德 的人应该像天体运行那样永不懈 怠。 2.讲述故事“明志、”“气
节、”“诚
信”,思考:什么是“明志、”“气节、”“诚
信”? 3.回顾近期的生活,想一想,
自我反思,
在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 把做到 的和没 致这三方面, 你在哪方面做到了, 有做到 的写在 二、讲授
哪方面没做到? 纸上。 新课
4.阅读“胡服骑射”,思考什么
是“求新”? 5.解读《论语》“敏而好学,
倾听提问
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不学则殆”,《墨子》“士虽有学, 而行为本焉”。 6.对照格言,反思一下自己的
交流 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说说自己 获得的启示。 【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1. 讲述故事“仁爱”,思考:什么 是
“仁爱”? 2. 解读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3. 说说你在生活中是如何做到 “仁
爱”的?
倾听孔子 对 “仁爱”的 解 读,思考解答。
完 成 P86 填空。 三、课堂 小结
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 化,形
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 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安全教育:上学路上要注意安全。 作业设 计 熟读孔子的仁爱故事。
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 板书设 计 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
明志 气节 诚信 求新 知行合一
教学反 思
第二课时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 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知识目标:知道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爱国的不同表现。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 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难点:爱国的不同表现。 教法学法 教法:讲解法、情景体验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法:合作交流、实践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素材。 学生准备: 阅读典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思考部分 新课 、导入 1.导入:中国被称为“礼仪之 邦”,你知道这个美名是怎么来的 吗? 2.导入语:揭示课题。 思考。 【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听故事、思
1. 讲 述“朱冲 还牛 ”、“杜环 侍
考
老”、“民胞物与”的故事。
2. 仁爱的重要表现:
(1)宽容 四人一组
(2)推己及人 讲故事
新课 、讲授 3. 请你尝试讲述一则发生在自己 身边的仁爱故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 思考、提问 国情怀】
1. 讲述“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的故事。 2.中美贸易战材料分析:
同桌 2 人
思考:美国为什么一而再再 组讨论、交流
而三的对中国实施增加关税?对 我们的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 3.感受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 任的
崇高精神: 1898 年,往南京考入江南水 师
学堂。 1899 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 路
矿学堂。 1901 年 路矿学堂毕业。
1902 年 ,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 日本
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喜读哲 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于人性及 国民性问题。 1904 年,往仙台入医学专门学校 肄
业。 1906 年复赴日本,在东京研究文 艺,
中止学医。 (1)鲁迅的故事对你有什么
经典透视
——鲁迅几改 志愿的启迪。 启迪? (2)试分析上述材料,探究 鲁迅几改志愿的原因。 (3)你还能列举其他具有崇 高志向的人物,并说说他们的事 迹吗? 周恩来 --- “为中华之崛起而 读书!”
钱学森 --- “我作为一名中国 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 为人民服务。”
钱三强 -- 光明的中国,让我 的生命为你燃烧吧。
李四光 -- 抱负是一种欢乐, 一种如地产一般可靠的财产。
查资料 华罗庚 -- 活着不是为了个 人,而是为了祖国。 结论: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 紧密相连。 4. 和平时代的小学生应该怎样爱 国
呢? (1)努力学好文化课,尊敬师 长,德智体美劳劳全面发展。 (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4 字要求自己:富强、民主、文 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 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 善。 5.解读:范仲淹“先天下之忧 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了解我 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树立 忧患意识。
思考,从自 己力所能及的 事情开始。 三、课堂 小结
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美德是强大的文化基因,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 精神气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传统美德永远是我们不断 奋进的精神动力。 安全教育:上学路上要注意安全。
作业设 计 收集天下为公、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的经典格言。
板书设 计
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
天下为公、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教学反思 10 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四单元 《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的第三课, 也是本册教材的最后 一课。教材包含了“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 “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天下兴 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三个主题。中华传统美德,意蕴深远,本课旨在 将学生引入修身立德的大门,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树立起培养高尚精神品 格的意识。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提高学生 的人格修
养;培养学生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 怀。 2.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出中华传统美德在个人修养方面的具体表现; 能 举出生活中
反映传统美德的事例,体会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能力目标:提高学生以古为鉴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两则名言: 自强为天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康有为 自强像荣
誉一样,是一个无滩的岛屿。——拿破仑 2.导入语:这两则名言都提到了一个词“自强” 。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 一直都是中华传统美德中的重要内容。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窥探一下中华传 统美德的奥妙。 二、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 1.教师出示思维导图:
注重明志 崇尚气节 讲究诚信 品行高洁的人士及其伟大
求新精神 学习实践 2.学生自主阅读 P82“阅读角”内容。教师提问:明志就是确立志向
在向理想彼岸的远航中,只有不畏艰险、不断进取的人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 悦,而明志是为激流勇进的人生注入的第一推动力。 那么你的志向是什么呢? 你在坚定不移地朝着它前进吗? 同桌交流,教师巡视点拨 3.接下来的其他版块, 也可按照此模式进行。 通过故事让学生联系实际 反思
自己有没有做到,或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讨论交流。
4.同桌合作,完成 P85 第二个“活动园”的连线任务。鼓励学生踊跃举 手发
言,谈谈这些格言给自己的启示。
课时安排 2 课时。
不懈追求人格修养的提高 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