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阶段性测试题十七

阶段性测试题十七

阶段性测试题十七(必修三第三单元评估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1·江苏四市)“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

”“方今急边防,疲氓未息肩。

苦心著此书,搜讨颇有年。

”这是对下列哪本书的评价?()[答案] B[解析]《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四洲志》简要叙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

C项为黄宗羲所著,D项为顾炎武的著作,这两项属于清末反封建思想。

2.(2012·南昌)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这场战争”后中国人“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主要表现在()A.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B.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C.掀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D.探索民主共和之路[答案] A[解析]由材料“1514年后325年”可知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3.(2012·西安)严复曾说:“牛有牛的‘体’和‘用’,马有马的‘体’和‘用’——牛之‘体’决定了它有负重之‘用’,马之‘体’决定了它有致远之‘用’;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好比要求‘以牛为体’来求马之‘用’。

”这主要说明洋务派()A.中西结合,找到了富强的根本B.不符合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C.目的是巩固清朝专制统治D.对西方的制度文明缺乏认识[答案] D[解析]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伦理纲常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采用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但他们只看到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却没有看到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与西方政治制度的关系,进而将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嫁接到落后的封建制度上,这就是‘以牛为体’来求马之‘用’,所以选D项。

4.(2012·江西联考)1867年美国传教士赫利在江西九江创办同文书院,书院开设三字经、圣经、教会史、三字经、百家姓、英文、地理、代数、植物学、动物学等,这是长江流域洋人创办的最早的新式学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洋务运动推动了长江流域的近代化进程B.我国的教育近代化开始萌发于江西九江C.新式学校开始取代私塾教育并成为社会主流D.近代教育是西方文明传播的产物[答案] D[解析]材料反映了长江流域创办的最早的新式学校是洋人创办的,即说明近代教育是西方文明传播的产物,A项“洋务运动”不符合材料观点,B项“开始萌发”、C项“成为社会主流”不符合史实。

所以选D项。

5.(2012·莱芜)1916年,一位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

”这则材料实质是A.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B.反对宣传西方启蒙思想家C.指出西方思想宣传过程的缺陷D.提倡马克思主义以指导革命[答案] C[解析]材料称西方思想的传入的经济条件是微弱的,像油浮在水面上,这就指出了西方思想的宣传具有局限性,所以选C项。

6.以下言论中,体现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思想的是()A.“欲自强,必须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B.“识时务者莫不以采西学制洋器为自强之道”C.“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D.“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洋务派的经济思想。

A项强调振兴商务,体现了要兴办民用工业;B项中的“制洋器为自强之道”,体现了要发展军事工业,排除B项;C项表示要依靠儒家思想抵抗外来侵略,是顽固派的思想,排除C项;D项的意思也是要发展军事工业,排除D项。

7.(2012·台州)张之洞在《劝学篇》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

”下列观点突破了张之洞主张的是()A.“师夷长技以自强”B.“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强兵之术”C.“启民智、伸民权、设议院”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答案] 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观点,A、C、D三项都是材料引言的体现,C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观点,反映了维新派不仅仅学西方科学技术,更学先进的政治制度,所以选C项。

8.(2012·通化)下列人物中哪一位最有可能被称为中国的马丁·路德()A.康有为B.毛泽东C.孙中山D.陈独秀[答案] A[解析]马丁·路德是欧洲宗教改革的发起者,主张因信称义,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在《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这与马丁·路德有相似之处。

故选择A项。

9.(2011·湖南雅礼)戊戌维新之前,主张维新的人,发表各自意见。

严复在《上皇帝万言书》请皇帝“结百姓之心”,方法是“亲至沿海各地,巡首省方,纵民嵩乎,瞻识共主”。

谭嗣同在《仁学》中说:“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

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

”依据这些资料,下列叙述哪一项最为适宜()A.两位维新者,都抱有新思想,都反对旧观念B.认同维新者,重点各有不同,但都主张民主C.严复思想激进,谭嗣同思想保守D.严复思想保守,谭嗣同思想激进[答案] D[解析]同样是维新思想,两人有区别。

严复认为最好是皇帝亲自到沿海巡视;谭嗣同认为皇帝应该为民办事,办不好事即可改换他。

10.(2012·丹东)维新思想家谭嗣同认为:“故通商者,相仁之首也,两利之道也。

客固利,主尤利也”;“西人商于中国,以其货物仁我,亦欲购我之货物以仁彼也。

”下列观点与材料不符合的是() A.主张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B.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C.认为东西通商是平等互利的D.认清了西方国家通商的本质[答案] D[解析]材料看到中外通商的积极作用,但没看到列强同中国通商目的是为了适应其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所以没认清西方国家通商的本质,选D项。

11.(2012·浙江六校联考)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说,我原来在学校里的名字是胡洪骧。

有一天早晨,我请二哥代我想一个表字。

二哥深受当时风气的影响,想了一个“适”字。

我很高兴,就用“胡适”二字。

胡适所说的“当时风气”应该是()A.封建伦理道德遭到批判,三纲五常的束缚开始摆脱B.救亡图存成为时代强音,“物竞天择”思想被宣传C.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D.新文化运动兴起,“民主与科学”的呼声趋于强烈[答案] B[解析]联系所学可知,这所学校指的是北大,进而联系到新文化运动。

当时面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以及他在思想界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陈独秀胡适等人发起力图“根本之救亡”的新文化运动,其中“适”就是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意,所以选B项。

12.(2011·江苏百校)梁启超指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这段话实际上揭示了() A.辛亥革命毫无建树B.中国民众麻木颓废C.解放思想势在必行D.爱国人士救国无门[答案] C[解析]材料中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十年后,政治、经济等目标都没有实现,重要的原因是人们的思想都没有能够解放,主张通过解放思想、“人格觉悟”,形成坚实的社会基础。

本题选C项,A项说法错误;B、D项说法材料中没能体现。

13.(2012·中山)有学者称,自鸦片战争起思想界开启了引西救儒的过程,而经曾国藩、张之洞、王韬、康有为至严复,到20世纪初出现西儒对立状态。

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蕴含的共同的主题是() A.强国御侮B.实业救国C.民主共和D.科学理性[答案] A[解析]近代中西文化碰撞是鸦片战争之后伴随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而进行的,中国经历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贯穿其主线就是寻求救国救民之路,所以A项符合题意。

B项是民族资产阶级实业家的主张,C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D项是资产阶级激进知识分子的主张,所以排除B、C、D三项。

14.中国近代有人指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征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也。

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责,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

”与上述材料相吻合的思想观念是()A.中体西用B.革命是除旧布新之良药C.君民共主D.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议院使君主“无所施其虐”,官员不能擅权。

这与君主立宪制相似。

A、B、C、D四个选项依次是近代中国洋务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维新派、激进民主派的主张。

C项符合题意。

15.(2011·肇庆)1934年,国民党的一位高官批判某历史事件时说:“大部分均系破坏工作,以致吾国固有之文化摧毁无余。

”他批判的是()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日本侵华[答案] C[解析]分析材料“固有之文化摧毁无余”指传统儒学思想遭到批判和否定,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进行猛烈抨击,使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新文化运动思想家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做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做封建文化加以否定,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本题应选C项,其他各项与材料“固有之文化摧毁无余”无关联。

16.(2012·耀华中学)2011年是胡适诞辰120周年,他家乡的适之中学将举办一次纪念活动,校方为办好这次活动收集了下列一批资料。

其中能够入选的是()A.制定“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校方针B.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建立新文学C.被人誉为新文化运动中“首举义旗之急先锋”D.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思想[答案] C[解析]A项是蔡元培,B、D两项是陈独秀,所以选C项。

17.(2011·长沙模拟)《独秀文存》中出现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隐退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等观点,这说明中国知识分子已认识到()A.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重要性B.中国的社会革命必须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C.中国的社会变革必须倡导民主与科学D.“实业救国”“民主共和”是历史发展的潮流[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