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由贸易理论与贸易保护主义

自由贸易理论与贸易保护主义

随着世界生产力和世界范围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国联系大大加强,贸易自由化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在这一大趋势下,仍然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或干预主义理论和思潮。

这就是贸易自由化趋势与贸易保护常态之间的矛盾。

一、自由贸易及保护贸易的经济学分析
(一)自由贸易的利益分析
自由贸易是指国家对商品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涉、限制和保护,允许商品自由输出入,实行自由竞争。

一国得自贸易自由化中的贸易收益可体现为直接利益和间接益两方面。

直接利益是指由于贸易自由化而增加的社会效用和福利水平。

一般表现为三个方面:(1)按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的利益。

其结果当然是各国总产量的增加和单位生产成本的减少。

(2)通过贸易自由化,一个国家可以获得本国由于资源或技术限制而无法生产的产品,从而可以提高国内福利水平。

(3)实行贸易自由化可以通过贸易出口,为国内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和剩余生产能力寻找出路。

自由贸易还会给贸易各国带来各种间接利益。

这种间接利益主要体现在一国的长期发展上:(1)竞争效应。

当国内市场逐步开放时,国内厂商面临来自国外的竞争压力,而竞争促使厂商不断改善经营和生产效率并引进技术。

(2)扩大市场效应。

国与国之间开展自由贸易,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都可以超越本国市场范围内进行生产从而提高生产力,降低成本。

(3)示
范效应。

如果所进口的商品在国内没有替代品,通过贸易自由化进口该商品就具有开拓国内市场的作用,刺激国内新的消费和生产。

(4)创新效应。

贸易自由度越大,国内经济运行流程所受到的外部影响也就越明显,进而会对一国制度创新产生极为有利的刺激。

(二)保护贸易的成本分析
保护贸易是指主权国家为了达到保护本国产业,抵制外国商品倾销等目的而采取的限制进口措施以及对本国商品给予各种优惠待遇与津贴,以提高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实行保护贸易必然付出一定的代价,在此我们以“小国征收关税的局部均衡模型”来分析其经济效应。

二、自由贸易趋势和保护贸易常态的矛盾统一
一般认为,保护贸易理论与自由贸易理论是相互对立的,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在西方经济学中,自由贸易与护贸易之争由来已久,并且始终不曾停止过。

”但自由贸易理论和保护贸易理论并非截然对立,世界各国从来就没有进行过真正的自由贸易。

传统的保护贸易理论主要有以李嘉图为代表的比较利益论和以赫克歇尔与俄林为代表的要素禀赋理论。

这两种理论在解释贸易的起因方面非常有说服力。

但它们不能解释现实中发生在发达国家间的产业间贸易和发生在跨国公司内部的公司内贸易,不能动态地解释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的变化。

保护贸易理论是以自由贸易理论批评者的身份出现的,是对自由贸易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这种发展主要表现为对传统贸易理论假定前提的修正。

一般认为,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明确或隐含的假定
(1)各国生产要素在本质上保持不变,在国内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则根本不能流动。

(2)技术水平固定不变,可自由获取,国际市场上消费者主权占主导地位。

(3)规模收益不变,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没有不确定性。

(4)政府在外贸中不起作用,因此国际贸易在相互竞争的小生产者之间展开。

(5)各国贸易总是平衡的。

(6)各国的需求偏好相似且保持不变,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相似。

由于上述假定前提的不现实性,因此出现了对上述假定进行修正后产生的各种保护贸易学说:
(1)保护幼稚产业论修正了传统自由贸易理论中贸易各国都处于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的假定。

(2)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说是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假定贸易各国都可从贸易中对等获益的修正。

(3)凯恩斯主义贸易理论是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假定各国总处于贸易平衡状态的修正。

(4)最优干预政策理论是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市场完美无缺假定的修正。

(5)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贸易理论是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的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假定的修正。

(6)企业内贸易理论是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的市场运行具有完全效率假的修正。

(7)技术外溢和技术创新贸易理论是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技术固定不变和把技术作为外生变量假定的修正。

一国实行自由贸易还是保护贸易,往往只是相对而言,实行并不意味着一概排斥自由贸易,各种各样的保护贸易理论多数是不主张关锁国的,它们都提倡积极主动的对外贸易,要求政府限制进口,保护国内产业,同时鼓励出口;同样实行自由贸易,也并不意味着本国市场丝毫不加保护,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政策是没有政策的正策,政府对贸易不进行任何干涉,但任何一国政府都不愿放弃对贸易的干预。

在更深层次上,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也有着统一性,这就是国际贸易关系的实质问题,任何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都是以本国利益为基准点而不是直接为谋求全世界的福利。

国际贸易政策本质上是国家主义的产物,贸易保护政策的存在是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不稳定和不平衡的必然结果,只要有
国家存在,有国家、民族利益的差别与矛盾,贸易保护就不会消失。

因而自由贸易理论所追求的无关税和非关税限制的自由贸易的最优政策是不可能实现的,国家只好选择次优的贸易政策———在倡导自由贸易的同时,也允许实施一些保护贸易的措施。

三、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选择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一员,自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贸易自由化的趋势。

2001 年入世的成功,使我国朝自由贸易方向又迈进了一大步。

我国只能采取过渡性贸易政策,即开放型适度贸易保护政策。

这一政策应体现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开放原则。

必须履行我国加入WTO所作的承诺,依照国际贸易规则实行开放的透明的自由贸易政策。

2.适度保护原则。

现阶段中国在对外开放和扩大开放的同时,更要对本国有关行业和企业实行一定程度的保护,当然,中国的贸易保护政策必然是适度的向有希望的新兴产业(特别是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提供保护,把国际竞争限制在中国目前工商业所能承受的范围内。

3.符合国际规范原则。

保护政策和措施要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符合WTO的有关的规定,实现从非关税保护为主向关税保护为主的转变;保护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办法应有明确的规定,有足够的透明度;保护政策措施应是非歧视性的;保护政策措施应纳入法制的轨道,杜绝随意性。

总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经济人的行为,因而一国在选择贸易政策时也遵循一个不言自明的重要原则———对本国的经济最有利。

纯粹的自由贸易也是不存在的,通常情况下各国实行的都是宽松程度不等的贸易保护政策,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贸易自由化将是国际贸易政策的主流。

所以我国应顺应自由化趋势,从现实国情出发,实行开放型的适度贸易保护政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