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基础复习纲要第一章汉族民歌与歌舞1 民歌的基本特征:口头性、集体性、风土性2 民歌发展史:⑴先秦《候人歌》黄帝《弹歌》周代《诗经》,十五国风共收集周初到春秋中叶的民歌3000多首,地域包括黄河流域的陕、晋、豫、鲁及长江流域的鄂和川东.楚国南部的祭祀歌曲《九歌》⑵秦汉魏晋以后把所收民歌称为“乐府”,著名篇目有《陌上桑》《焦仲卿妻》⑶三国、两晋、南北朝北方的歌包含在“相和歌”中。
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民歌成就颇高,有《敕勒歌》《木兰辞》;南方民歌成就突出是吴歌和西曲,吴歌是江苏一带民歌基础上加工而成,西曲兴盛于长江中游一带。
⑷隋、唐、五代、宋些民歌被精选,加工,填词成为“曲子”,这样的“曲子”敦煌约保存有590首词,80支曲。
到宋代,宋词成为高峰。
⑸元、明、清明中叶出现歌词集和曲谱集。
《挂枝儿》,明代冯梦龙编辑并评论的民歌集。
3 民歌分类法:劳动号子:节奏规整,音调高亢山歌:适于自由抒发内心情感,旋律悠长,节奏自由⑴体裁分类法音乐经过反复加工,旋法细腻,结构规整小调:(分为吟唱调、摇曲和时调,时调是由艺人在公众场合演唱的小调,音乐形式较成熟,传唱变异中,音调骨架较固定)⑵“色彩区”分类法:强调区域地理文化特征对民歌风格的影响。
苗晶、乔建中以全国汉族民歌为对象写出专著。
⑶其他分类法:行政区划分类法即按省分类,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是比较实用的分类形式。
4 与民歌的流传发展相关的重要背景因素⑴地理环境⑵历史条件与社会习俗⑶方言(由于民歌由土地而生,用方言演唱,依方言而传播,所以口头方言声调对民歌旋律走向的影响是直接的。
⑷人口迁徙⑸经济的影响。
5 主要歌种和歌舞种类介绍⑴信天游,流行于陕北,脚夫中间传唱最多。
“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起兴《赶牲灵》⑵山曲,流行于山西河曲,保德,偏关及陕西府谷,神木一带,其曲调为上下句,两句的前半句往往相似或相同,有时仅仅是乐句的落音不同。
旋律的跳进多,起伏大,频繁的跳进赋予山曲以鲜明的特色和粗狂的性格。
《走西口》⑶开花调(石占明)演唱,流行于山西太行山区的左权、武乡一带,“开花”起兴,音调简洁,风格秀丽,以级进七声性音阶为主。
⑷花儿(朱仲禄),流行于甘、青、宁夏等地。
《上去高山望平川》⑸客家山歌,今天分布于粤、闽、赣交界处及湘、桂、台等地。
流传于广东兴宁,梅县一带的客家山歌称“兴梅山歌”,流行于江西兴国县一带的称“兴国山歌”。
⑹秧歌,汉族民间歌舞种类,广泛流行于黄河以北地区,集中于春节前后。
⑺花灯,流行于西南地区各民族中的民间歌舞,发展为地方戏后叫“云南花灯”“贵州花灯”⑻花鼓,汉族民间歌舞,流行于安徽、长江中下游地区,山东及西北地区。
第二章说唱音乐1“什样杂耍”是旧时民间艺人们对他们练习表演的各种技巧、功夫的通称。
包括:“吹、打、拉、弹、说、学、逗、唱、变、练”十种。
2“撂明地”是指在某种固定场合(一般多是在游人集中的各类市场里)有一块固定的地方,四周摆几条长板凳围出场子,艺人可在中间表演。
3曲艺传说是东北“俗曲艺人改进会”的简称,在1949年的全国第一次交代会上,大家一致通过了用“曲艺”这个名字来命名这个艺术门类,后又将其中的杂技单独分开,成立杂技表演组织。
4通常曲艺的品种分为十大类:评书评话类、相声类、鼓词类、弹词类、牌子曲类、琴书类、渔鼓道情类、走唱类、杂曲类、板诵类。
这十大类中除掉前两类:评书评话类和相声类,后面八类就是本书的研究对象----说唱音乐中的曲种。
5说唱音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是集文学,音乐,表演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文体上的韵散间用(韵:按照一定写作规范写作的,合辙押韵的文字),叙事与代言相结合;表演上讲述故事与模拟人物相结合(艺人称“跳出跳进”“一人多角”;音乐上突出叙事性,具有独特的语言性规律。
是民间音乐中与语言结合最密切、最大众化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
说唱与民歌的比较6从演唱的目的看,说唱有明确的商业目的,属于“卖艺为生”,而民歌是自我抒发感情。
二者一为他人演唱,一为自我抒情。
7从说唱与民歌的外部艺术形态来看,说唱长大、复杂、规整;民歌短小、简单、自由。
说唱的表演中会有简单的伴奏,而大多数民歌是没有乐器伴奏的。
8从审美的角度看,说唱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抑扬顿挫的唱腔,是艺人们长时间琢磨、提炼出的结果。
民歌随歌者的心声唱出,真挚自由,充满了自然气息,是一种简单质朴的美。
说唱与戏曲的比较9 为观众展示故事的方式上,说唱是讲故事,戏曲是演故事10外部艺术形态上,说唱演员不穿戏装,只穿简单的服装,戏曲演员要求严格的戏装。
说唱演员在表演故事情节及人物时都采取虚拟的表演手段,不需要舞台布景。
11从音乐形态来看,戏曲史戏剧性的唱腔;板式上为了贴合复杂多变的心里节奏,也相应有丰富的变化;伴奏由专门的乐队承担。
说唱中有简单的板式变化,板式相对规整,唱段中用慢板与紧板对比;有简单的伴奏,有时就是自弹自唱12从审美的角度看,说唱突出跳进跳出,戏曲强度深沉地入戏。
说唱讲究点到为止,戏曲追求形神兼备。
说唱音乐的分类13 A.鼓词类:南弹北鼓中的北鼓,北方的京韵大鼓、西河大鼓、乐亭大鼓、京东大鼓、东北大鼓、山东大鼓、太原大鼓、梅花大鼓。
主要乐器大鼓是一种扁圆形放在三角支架上的鼓。
演唱者自击大鼓和板表演,伴奏乐器有三弦、四胡,这类曲种的唱词从元明时期的“词话”发展来。
B.弹词类:与元明时期的“词话”和宋代以来的“陶真”有渊源关系。
弹词与只说不唱的评话又统称“评弹”,代表曲种有苏州弹词。
伴奏乐器主要用琵琶和小三弦,传统表演形式分为单档(演员自弹自唱)、双档(两个演员,上手弹三弦,下手弹琵琶)。
开篇,是加唱于正式演出之前,起定场作用的小段。
C.渔鼓道情类:重要特征有渔鼓和简板伴奏,早期与道士传道化募时唱的曲调有关。
代表曲种有河南坠子,湖北渔鼓、湖南渔鼓、四川竹琴。
其中河南坠子的表演中用了一件特色乐器---坠胡。
D.牌子曲类:重要特征是以曲牌连缀的形式构成唱段,代表曲种有单弦牌子曲,兰州鼓子,河南大调曲子,四川清音。
这些曲种的结构通常将一个曲牌分成两部分,中间插入若干其他曲牌,构成头、腹、尾三段。
E.琴书类:共同特征是都以扬琴作为伴奏乐器,代表曲种山东琴书,四川扬琴,北京琴书,扬琴是泼斯传来的乐器,以前称为洋琴。
F.杂曲类(和民歌怎样区分?演唱目的的不同):和民间小调关系密切,大部分曲种是将一两个曲调配以不同唱词反复歌唱,杂曲类多为较小的形式,代表曲种有天津时调,河北太平年。
G.走唱类:边走边唱,表演中有很多舞蹈动作,是与民间歌舞有一定交叉的曲种,代表曲种有安徽凤阳花鼓,东北二人转。
H.板诵类:包括全国各地的快书(快书是说唱音乐,评书不具备音乐性),快板,特征是没有旋律演唱,而是赋予节奏韵律的说,即只说不唱。
通常没有伴奏,由演员自己打着板掌握节奏演唱,常见曲种有北方的各种快板,快书,山东快书,四川金钱板。
第三章戏曲音乐1世界三大古老戏曲文化:古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中国的戏曲2 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首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 ⑴戏曲音乐发展脉络A南、北曲兴起的时代:中国戏曲史上最早出现的两种声腔是南曲、北曲。
南曲:时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也加“戏文”或“南戏”。
后人把南戏的音乐称为“南曲”。
B北曲:亦称“元曲”⑵昆、戈腔争艳的时代:明代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戈阳腔、昆山腔)⑶梆、黄盛行的时代:由于梆子、皮黄的出现,中国戏曲音乐进入了板腔体与曲牌体并存时期。
⑷其他地方戏崛起的时代:清代四大声腔系统:高腔、昆曲、梆子、皮黄。
4 特征举要⑴综合性特征⑵技术性特征: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法、步)行内有“戏不离技”之说⑶程式性特征⑷虚拟性特征⑸夸张性特征⑹歌舞性特征⑺集中简洁性特征⑻多彩多样性特征5 行当与流派行当是传统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
京剧有生旦净丑四个总的行当。
流派:个人的流派、地域的流派、团体的流派。
6表情性特征分类:抒情性、咏叙性、戏剧性。
7京剧音乐:声腔:西皮、二黄、反西皮、反二黄、四平调、南梆子、高拔子、杂腔小调板式:原板、慢板、三眼、二六、流水、快板、散板乐队:文场: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俗称四大件武场:鼓、板、大锣、小锣、铙钹,俗称五大件风格流派:豫东调、豫西调第四章民族乐器1中国传统音乐: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
2马头琴:马头、正梯形朝尔:龙头、倒梯形3膜面拉奏乐器是游牧的结果,板面拉奏乐器是农耕的结果(轧筝、佬胡、二弦、椰子胡、板胡、牛角胡)第五章少数民族民歌1少数民族民歌的定位少数民族民歌是各民族音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组成包括了现有的55个少数民族民歌和74万多未识别族群的民歌。
2 我国少数民族的概况及其表现出的复杂性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3 55个少数民族的语言分属于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五大语系。
4 人口最多的壮族达到1617.88万人。
5 我国少数民族具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幅员广大、民族众多,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三个主要特点。
6少数民族民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少数民族民歌显示出丰富多彩而又复杂多样的特征。
在音乐上主要表现为各民族民歌所属的不同乐系、不同的形态特征、不同的概念认识等几个方面。
7音乐形态一方面是形成不同乐系的重要因素,同时更是各民族民歌的外在表现形式,在音阶调式、节拍节奏、旋律旋法、曲式结构和声部织体上都表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8少数民族民歌的分类问题少数民族民歌研究中,不能简单套用汉族民歌的分类,在某些少数民族中存在传统的成体系的原声性民歌分类,如蒙古族的长调、短调,侗族的大歌、小歌等。
9满族民歌满族民歌主要有号子、山歌、小唱、儿歌和萨满神歌等几类。
在音乐形态上体现出典型的满族音乐特征,在旋律中体现出了123三音列,在节奏上呈现出前紧后松、前短后长的节奏型。
10赫哲族民歌⑴赫哲族主要生活在黑龙江同江、饶河、抚远三县,赫哲族有着自己一套完整的原生性民歌分类,它们是“嫁令阔、伊玛堪(长篇叙事歌)和萨满神歌。
⑵“嫁令阔”在赫哲族民歌中占绝对多数,是赫哲族民歌的代表。
⑶徵调式的嫁令阔以徵音为中心呈现出波浪形的旋律线条和“划动形”节奏律动。
11鄂伦春族民歌⑴鄂伦春族民歌可以分为赞达勒、吕日格仁调、萨满调三种。
⑵“赞达勒”又被称为“柬达仁、赞达仁”。
上下两个乐句在旋律线条呈现出五度关系,这是比较常见的。
12鄂温克族民歌鄂温克族民歌分为赞达拉嘎、鲁克该勒调和萨满调三大类。
13达斡尔族民歌⑴达斡尔族人口有13.24万,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是最主要的聚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