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配伍变化
云南中医学院重点课程
中药药剂学 6.酶抑作用,增加毒副作用:
麻黄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优降宁)合用。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单胺类神经递质 单胺氧化酶↓单胺类神经递质降解↓ (如去甲肾上腺素 ) 大量贮于神经末梢 麻黄碱 大量释放致高血压 危象和脑出血
云南中医学院重点课程
中药药剂学
第四节 预测配伍变化的实验方法 常用注射液的配伍表。 但具体问题需通过理化实验甚至药理学、微生物学等 研究。 一、可见的配伍变化实验方法 方法:将两种药液混合,在一定时间内以肉眼观察有无 产生浑浊、沉淀、结晶、变色、产生气体等现象。 也可将配伍一定时间后的药液微孔滤膜滤过,显 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 混合量比 1:1、 1:2或1:3。 观察时间2、4、24小时等
云南中医学院重点课程
中药药剂学
〔一〕溶解度的改变 1、煎煮等提取过程 : 如石膏(硫酸钙)+不同药物:不同溶解度 提取温度 : 热溶冷析。例如药酒。 口服液质量问题 3、药渣吸附:甘草+不同药物:甘草酸含量不同 如与麻黄、黄连等配伍,含量下降大(约60%)。 4、盐析作用:芒硝+甘草,甘草酸析出沉淀
云南中医学院重点课程
中药药剂学
3、原辅料纯度与盐析作用 杂质或处方引入无机离子 4、成分之间的沉淀作用 5、混合浓度、顺序与稳定性的影响 浓度高混合易沉淀 、顺序可经实验确定,放置 时间长可能沉淀
云南中医学院重点课程
中药药剂学
第三节 药理学的配伍变化 一、协同作用 系指两种药物合并使用后,能使药物作用增加。 又分为相加作用和增强作用。相加作用为两药合用 的作用等于两药作用之和。而增强作用又称相乘作 用、表现为大于两药作用之和。 二.拮抗作用 系指两种药理作用相反的药物合并使用、使作用减 弱或消失。 三.增加毒性或副作用
云南中医学院重点课程
中药药剂学
第五节 配伍变化的处理原则与方法 一、处理的一般原则: 了解用药意图; 控制制备工艺与贮藏条件; 保证药物制剂应有的疗效与用药安全。 二、处理原则: 1、改变贮存条件:密闭及避光条件 2、改变调配次序 3、改变溶剂或添加助溶剂 4、调节溶液pH值:使最大溶出; 或防氧化、水解或降解作用。
云南中医学院重点课程
中药药剂学
三、注射液的配伍变化 在输液中添加多种药物静脉滴注常见,也分药理学和 药剂学配伍变化。 (一)注射液药剂配伍变化分类 1、“可见的”变化:浑浊、沉淀、结晶、产气和变色等 现象; 2、“不可见的”变化:不稳定的药物与溶剂或其他注射 液混合而变化。使药效降低、毒副作用增加。 有些输液配伍虽然肉眼观察不到沉淀,但用微孔滤膜— 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可观察到有大量的微粒存在。
云南中医学院重点课程
中药药剂学
(二)、注射剂产生配伍变化的原因 1、溶液组成改变 如非水溶剂注射剂+水性注射剂 常见:血液制品、甘露醇、静脉乳等 2、PH改变: pH是其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能超出药物最稳定 的pH范围。 弱酸弱碱药溶解度与pH关系 3、缓冲容量:缓冲容量内加入不同pH溶液影响较小。
云南中医学院重点课程
中药药剂学
云南中医学院重点课程
中药药剂学
三、稳定性试验 药物配伍后在规定时间内(如6、24小时等)其 效价或含量下降数不超过10%,则为稳定。 方法:将药液配伍后,维持在一定的条件下(如温 度、光照等),测定一定时间内的药物量,并记录其 pH与外观,从而了解到药物在一定条件下稳定的情况 和分解损失10%所需的时间。 实验关键:选择合适的定量方法,不受其他成分的 干扰,有一定的准确度和灵敏度。
云南中医学院重点课程
中药药剂学
二、配伍用药的目的 1.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即中药相须、相使。 2.抑制毒副作用,即相畏、相杀。 例如生姜可以解除半夏毒性; 3.拮抗作用:药性相反---相反相成 上述合理配伍能达到预期目的 反之导致体内可体外不良后果: 生产、服用带来不便,或治疗产生不良效果:
云南中医学院重点课程
云南中医学院重点课程
中药药剂学
第一节 概述 一. 药物配伍变化与配伍禁忌含义 药物配伍变化(药物配伍相互作用): 可分为 合理的配伍变化 不合理的配伍变化 配伍困难 配伍禁忌 系指药物配伍后在理化性质或 生理效应方面产生的变化。 指在一定条件下产生 的不利于生产、应用 和治疗的配伍变化。
复方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特点。
云南中医学院重点课程
中药药剂学
3.拮抗作用,降低药效。 口服降糖灵与甘草合用,降低降糖效果。 因为甘草口服产生甘草次酸,具肾上腺皮质激素样 作用,使葡萄糖与糖原产生增加,即能升血糖,与降糖 药产生药理拮抗。 4.酸碱中和,降低药效。 含有机酸的乌梅等+碱性碳酸氢钠、氢氧化铝 酸碱中和,药效降低,甚至失去治疗效用。 5.酶促作用,降低药效 含有乙醇的中成药(药酒)不宜与与苯巴比妥、苯 妥英钠、安乃近等合用,因乙醇是药酶诱导剂,使药物 代谢加速,药效下降。
云南中医学院重点课程
中药药剂学
5、 改换处方药物或更换剂型 (药剂人员无处方权) 注射液间产生物理化学配伍禁忌时,通常不宜配伍使用, 应分别注射或建议医师换用其他的注射液或输液。 6.改变制备工艺 对成分相互作用产生沉淀反应的,制备时不要一 锅煎。含低共熔组分配成散剂:分别稀释后再混合或 先混合共熔再吸收。
云南中医学院重点课程
中药药剂学
二、测定变化点的PH 方法: 注射液(1M)+酸(0.1mol/LHCl) 或+碱(0.1mol/L NaOH) 观察其外观发生变化时的pH、pH变动范围及所用的 酸碱量。 结果:加入酸或碱而无外观变化,或pH在无变化区移 动范围大,或用酸、碱量大的,则不易产生可见的配 伍变化。 反之则容易产生可见的配伍变化。 如配伍后药液的pH落入变化区内.则可能出现配伍 变化。
云南中医学院重点课程
中药药剂学
二.中西药合用的配伍禁忌 1. 产生难溶性整合物或沉淀物,降低药效。 如含金属离子的中药(牛黄、石膏、龙骨等)与四环 素族形成难溶性络合物,不易吸收,减弱其抗菌效果, 影响药效发挥。 2.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或增加毒性: 如含朱砂(硫化汞)中药,与溴化钾合用,生成刺 激性溴化汞或碘化汞,排出赤痢样便。
中药药剂学
第二十三章 药物 的配伍变化
云南中医学院重点课程
中药药剂学
第二十三章 药物的配伍变化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药剂学的配伍变化 第三节 药理学的配伍变化 第四节 预测配伍变化的实验方法 第五节 配伍变化处方的处理原则与方法
云南中医学院重点课程
中药药剂学
第二十三章 药物的配伍变化 大纲要求
1.掌握:药物配伍变化、配伍禁忌的含义;研究配伍 变化的目的;药剂学配伍变化的内容;中药配伍禁 忌与处理原则。 2.熟悉:中药学、药理学及注射剂的配伍变化。 3.了解:溶液中配伍变化的实验方法。
中药药剂学
三.配伍变化分类
(1) 按性质可分
疗效学配伍变化 物理化学配伍变化
(2) 按药物特点及临床用药情况分
中药学的配伍变化 药理学的配伍变化(体内) 药剂学的配伍变化(体外) 物理配伍变化 化学配伍变化
云南中医学院重点课程
中药药剂学
(3)按配伍变化发生的部位
•体外配伍变化 •体内配伍变化 药动学配伍变化(体内过程中) 药效学配伍变化(靶部位)
云南中医学院重点课程
中药药剂学 (二)吸湿、潮解、液化
1.吸湿潮解:中药干浸膏粉,或含浸膏的散剂、胶 囊、颗粒、片剂等。 后果:制品发软、粘连、结块、变色等,严重者 霉变或成分水解。 2.形成低共熔混合物,常发生软化或液化现象。
(三)聚结与悬浮(粒径或分散状态改变)
混不准或吸收差。
云南中医学院重点课程
中药药剂学
(二)、产生有毒物质 如含朱砂(汞)的制剂+还原性药物(KBr, KI) 等,赤痢样大便。 (三)变色 含有羟基的成分在酶的作用下氧化、聚合,形成了 大分子有色物质。 大黄蒽醌成分因组方中存在强碱性物质而变红。 (四)产生气体 例如碳酸盐与酸类药物配伍,铵盐与碱类药物混合 时均可产生气体。 (五)发生爆炸 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合用,混合共研所引起。例 如红灵散中将其中硝石与雄黄混合共研,可能爆炸。
云南中医学院重点课程
中药药剂学
第二节 药剂学的配伍变化
药剂学的配伍禁忌 指不利于生产、贮存,造成 使用不便或对治疗有害而又 无法克服的配伍变化。
药剂学配伍变化包括物理或化学的配伍变化 一、物理的配伍变化 主要是指药物在配伍、制 备、贮存过程中发生分散 后果:影响制剂的均 状态或物理性质的改变, 匀性、稳定性或得不 从而影响制剂的外观或内 到符合要求的制剂。 在质量的配伍变化。
云南中医学院重点课程
中药药剂学
补充:中西药合用的配伍变化: 一.中西药合用的结果 1、产生协同作用。 有的中西药合用效果比单用好。 2、减轻毒副作用。 如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扶正中药与抗肿瘤药、放 疗等合用,可减轻抗肿瘤药、放疗的毒性、副作用。 3、使药物疗效降低,毒、副反应增加。 合用不当药物之间发生不良相互作用,或引起药源 性疾病,甚全危及生命。
云南中医学院重点课程
云南中医学院重点课程
中药药剂学
二、化学的配伍变化 系指中药化学成分之间发生化学反应而 引起的变化。 原因: 氧化、还原、分解、水解、取代、聚合、 加成、异构化等引起。 后果: 产生浑浊、沉淀、变色、气体、爆炸等现象; 产生毒副产物、减效或失效。
云南中医学院重点课程
中药药剂学
(一)产生浑浊或沉淀 1、生物碱与苷类 皂苷(如甘草皂苷) 黄酮(如黄芩苷等) + 生物碱类(如小檗碱)→沉淀 蒽醌(如大黄素等) 2、有机酸+生物碱 如金银花与茵陈+黄连、延胡索 3、鞣质+生物碱: 如大黄+黄连 4、鞣质+皂苷、酶类、金属离子 5、与无机离子(钙、镁 )成盐
云南中医学院重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