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制剂的配伍
一、物理的配伍变化
药物配伍时发生了分散状态或其它物理性质的改变,如发生沉淀、潮解、液化、结块和粒径变化等,而造成药物制剂不符合质量和医疗要求。例如含黏液质的水溶液加入大量的醇产生沉淀;剂量较小的药物与吸附性较强的固体粉末(如活性炭、白陶土等)配伍时,因被吸附而在体内释放不完全;乳剂、混悬剂与其他药物配伍,出现粒径变大。物理上配伍变化一般属于外观上的变化,其中某些条件改变时可能恢复制剂的原来形式,但很多物理的配伍变化是不可逆的,直接影响外观及使用。
二、液体药物之间的物理和化学配伍变化
注射液间的物理和化学配伍变化主要表现为混浊、沉淀、结晶、变色、水解、效价下降等现象。有些配伍变化肉眼观察不到,所以带来的危害更严重。输液中产生配伍变化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输液的组成
常用的输液有5%葡萄糖注射液、等渗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右旋糖酐注射液、转化糖注射液及各种含乳酸钠的制剂等,这些单糖、盐、高分子化合物的溶液一般都比较稳定,常与注射液配伍。
3.缓冲容量
有些药液会加入缓冲剂保持pH值相对稳定,缓冲剂抑制pH变化能力的大小称为缓冲容量。有些输液中含有乳酸根、醋酸根等有机离子,有一定的缓冲容量。但某些在酸性溶液中沉淀的药物,在含有缓冲能力的弱酸性溶液中也会析出沉淀。如5%硫喷妥钠10ml加入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500m1)中不产生变化,但加入含乳酸盐的葡萄糖液中则析出沉淀。
课堂学习、作业和练习
参考书刊:
1.2005年《中国药典》
2.陈明非主编.药剂学基础.2002年出版
内容
教具及时间分配
第一节配伍变化的类型
药物的配伍变化指多种药物或其制剂配合在一起使用时,常引起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理效应等方面产生变化,这些变化统称为药物的配伍变化。配伍变化符合用药目的和临床治疗需要的称为合理性配伍变化;否则称为不合理性配伍变化。不合理性配伍变化能设法纠正的称为配伍困难,否则就称为配伍禁忌。
【课堂活动】思考讨论以下配伍是否合理,试分析原因(答案见电子教案)
1.青霉素+红霉素2.青霉素+庆大霉素3.甲氧苄啶+四环素
4.磺胺嘧啶+维生素C 5.利福平+环丙沙星6.黄芩苷+黄连素
7.氢氧化铝+氟哌酸
第二节物理和化学的配伍变化
一、固体药物之间的物理和化学配伍变化
(一)润湿与液化
某些固体药物配伍时,发生润湿和液化,给生产或贮存上带来因难,影响产品质量。造成润湿与液化的原因主要有:
2.反应时间
有些药物在溶液中的反应很慢,个别药物的注射液混合后几小时出现沉淀,应在规定时间内输完。如输入量较大时可分几次输入,每次重新配制,这样还可减少输液被污染的机会。
3.混合顺序
药物制剂配伍时的混合次序极为重要,可用改变混合顺序的方法来克服某些药物混合时产生的沉淀现象。如1g氨茶碱与300mg菸酸配合,如将两种药液混合后再稀释则会析出沉淀,但先将氨茶碱用输液稀释至100ml再慢慢加入菸酸则可得到澄明溶液。
(四)影响配伍变化的其他因素
1.配合量
这一因素实质上是浓度问题,配合量的多少会影响药物的浓度,而药物在一定浓度下会出现沉淀或降解速度增加。两种具有配伍变化的注射剂在高浓度、等量混合时,易出现可见性配伍变化。若先将它们稀释后再混合,则不易发生变化。如间羟胺注射液与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注射液等量混合,则有晶体析出,若先用生理盐水分别稀释后再混合,则无晶体析出。
4.形成共熔物
一些药物如薄荷脑、樟脑、萨罗、麝香草酚、苯酚等混合后会发生共熔现象,形成低共熔混合物。形成共熔物后对制剂的制备及产品质量有一定影响。但有些液体剂型常利用形成共熔物的液化来进行制备。此外,形成共熔物能促进一些药物的溶解速率和吸收,如氯霉素与尿素的共熔物可加速氯霉素的溶解和吸收。
(二)结块
散剂、颗粒剂由于药物吸湿后又逐渐干燥会引起结块。出现结块说明制剂变质,有时会导致药物分解失效。
(三)变色
药物间发生氧化、还原、聚合、分解等反应时,产生带色化合物或发生颜色变化,这些现象在光照、高温及高湿的环境中反应更快。如含酚基化合物与铁盐作用,或受空气氧化都能产生有色物质。
(四)产生气体
产生气体是药物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碳酸盐、碳酸氢盐与酸类药物配伍产生CO2;铵盐与碱类药物混合可能产生气体,如溴化铵等铵类与强碱性药物配伍可放出氨气。
2.理解药物的物理和化学的配伍变化
3.了解药物的相互作用
4.了解配伍变化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大体内容和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第一节配伍变化的类型1学时讲授
第二节物理和化学的配伍变化及第三节配伍变化处方的处理1学时讲授和示教
讨论及作业2学时单元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配伍变化的类型
难点:物理和化学的配伍变化
学员学习方法:
3.静脉注射用脂肪油乳剂
这种制品要求油的分散程度很细,油相直径在几个μm以下。因乳剂稳定性受许多因素影响,加入药物往往能破坏乳剂稳定性,产生乳剂破裂、油相合并或油相凝聚等现象,故与其他注射液配伍应慎重。
(二)输液与注射液间的配伍变化
1.溶剂组成的改变
注射剂有时为了有利于药物溶解、稳定而采用非水性溶剂如乙醇、丙二醇等,当这些注射剂加入输液(水溶液)中时,由于溶剂组成的改变而析出药物。如氯霉素注射液溶剂主要为丙二醇,若用水性输液稀释,浓度高于0.25%时,会出现氯霉素沉淀。
此外,油性溶液、油混悬液等注射液,由于油水不相混溶,这些注射液与水性注射液配伍后一般情况下得不到均匀的分散体系,通常不宜配伍使用。
第三节配伍变化处方的处理
一、处理原则
处理的一般原则应该是了解用药意图,发挥制剂应有的疗效,保证用药安全。
在审查处方发现疑问时,首先应与处方医师联系,了解用药意图,明确对象及给药途径作为配发的基本条件。例如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及其严重程度、用药途径等,对患有合并症的病人审方时应注意禁忌症。之后,再结合药物的物理、化学和药理等性质分析可能产生的不利因素和作用,对处方成份、剂量、发出量、用法等各方面进行全面审查,确定克服方法,必要时还须与医师联系,共同确定解决的方法,使药剂能在具体条件下,较好地发挥疗效并使病人使用方便,保证用药安全。
【相关链接】有利的配伍变化
须注意的是,有些配伍变化是制剂配制所需要的,如泡腾片利用碳酸盐与酸反应产生CO2使片剂迅速崩解;临床上利用药物间拮抗作用来解救药物中毒或消除另一药物副作用,如有机磷轻度中毒时采用阿托品解救;麻黄素治哮喘时用巴比妥类药物对抗其中枢神经兴奋作用等。不应把这些有意进行的配伍变化都看作配伍禁忌。
4.离子作用
有些离子能加速某些药物的水解反应。如乳酸根离子能加速氨苄青霉素的水解。
5.直接反应
某些药物可直接与输液中的成份反应。如四环素与含钙盐的源自液在中性或碱性下形成螯合物而产生沉淀。
6.电解质的盐析作用
胶体溶液型注射液,例如两性霉素、血浆蛋白、右旋糖酐等注射液加入到生理盐水、氯化钾、葡萄糖酸钙等含有强电解质的注射液中时,会因盐析作用或因胶粒上的电荷被中和而产生凝集。
(三)注射液之间的配伍变化
临床上,常常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注射液加入输液中一起静滴。多种注射液混合后,药物的配伍变化更容易发生。这方面的配伍变化,大多是由于pH值的改变而影响的。
【相关链接】注射剂配伍变化的一般规律
有机弱酸盐与有机弱碱盐的注射剂配伍时,因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大分子有机盐而析出沉淀;有机弱酸(或弱碱)盐注射剂与其他注射剂配伍时,若pH值下降(或上升),则易析出有机酸(或碱)结晶沉淀;具有易水解基团药物的注射剂,在过高或过低pH值条件下,均易被水解,故不宜与弱酸强碱盐或弱碱强酸盐的注射剂配伍使用;具有易氧化基团药物的注射剂,在偏碱性条件下易被氧化变色,故不宜与碱性药物的注射剂配伍使用;抗生素与其他注射剂配伍时,若混合液的pH值与抗生素最稳定的pH值相差较远,则抗生素易失效;含钙、镁离子的注射剂与许多注射剂配伍易产生沉淀,含三价铁离子的注射剂与其他注射剂配伍,易发生颜色变化。
有些制剂在配伍时发生的异常现象,并不是由于主成份本身而是原辅料中的杂质引起的。例如氯化钠原料中含微量钙盐,与2.5%枸橼酸钠注射液配合可产生枸橼酸钙的悬浮微粒而混浊。中草药注射液中未除尽的高分子杂质在长久贮存中,与输液配液时可出现混浊沉淀。
注射剂中常常加有缓冲剂、助溶剂、抗氧剂等附加剂,它们之间或它们与药物之间也可发生反应而出现配伍变化。
1.反应水的生成
由于药物间反应生成水,如固体的酸类与碱类物质间反应能形成水。
2.结晶水的放出
含结晶水多的盐与其他药物发生反应放出结晶水。如明矾与醋酸铅混合则放出结晶水。
3.吸湿
固体药物的吸湿与空气中的相对湿度有关,一些水溶性药物在室温下临界相对湿度较高,但混合后混合物的临界相对湿度较单个药物均低,引湿性增强,如制备或贮藏环境的相对湿度较高,则会出现润湿甚至液化。
【相关链接】因性质特殊不宜与其他药物注射液配伍的输液
1.血液
血液不透明,产生沉淀混浊时不易观察;而且成份极其复杂,与药物的注射液混合后可能引起溶血、血球凝聚等现象。
2.甘露醇
在水中溶解度(25℃)为1:5.5,故甘露醇注射液(含20%甘露醇)为一过饱和溶液,但一般不易析出结晶(如有结晶析出,可加温到37℃使之完全溶解后应用),但若加入某些药物如氯化钾、氯化钠等溶液能引起甘露醇结晶析出。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药剂学
年级
2004级
专业,层次
药学,高职
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授课方式
(大,小班)
大班
学时
2+1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十四章药物制剂的配伍
基本教材
参考书目
基本教材:胡兴娥、刘素兰主编,药剂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1版。
参考书:药剂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
教学目的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