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综述

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综述

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综述 白 贵 高 菲2006年4月21日至24日,来自海内外的新闻传播学者在河北省历史名城保定汇聚一堂,共同庆贺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传播学分会(简称中国传播学会)的成立,并召开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共同主办。

来自全国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的近150名代表围绕和谐与发展!的主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大会主题发言阶段,19位学者代表发表了各自的学术见解。

主题发言涵盖传播学各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尹韵公研究员对非典!时期的新闻传播进行了再反思,认为媒体既要依法报道疫情,又不要一味等待和失语;中国传播学会首任会长明安香研究员将新世纪的全球传播格局描述为扇型格局,并将扇型格局从塔尖至塔底分为:美国、跨区域文化语言传播大国、新兴文化语言传播国家、其他国家传播四部分;美国圣迭戈州立大学教授William Eaddie简要勾勒了美国传播学发展的主要历程,并介绍了其研究特色;南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教授丁柏铨在阐述灾难性事件中政府、新闻传媒、公众的关系时提出,灾难事件后政府在及时向公众公开发布有关信息时,公开比不公开好,早公开比迟公开好,主动公开比被动公开好,以用事实说话的方式公开比用观念公开好;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教授Christine Geraghty对大众传媒中的肥皂剧进行了研究,认为肥皂剧凭借电视的亲和力扮演了公共教育的角色,然而其社会角色和文化角色优先于其美学享受;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冯建三在评介美国关电视机运动时指出,关机策略的目的在于让电视更能够符合人们的需要,而不是陷入娱乐至死!的傻乐中,或失去人际互动的能力;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龚文庠阐述了跨国传播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提出了全球公民社会!和全球治理!的观念,并认为其可以作为促进国际和谐的途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邱沛篁教授认为,为构建和谐社会,新闻传媒在新闻报道中应坚持正确的导向,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积极开展正确的舆论监督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熊澄宇从技术形态、传播平台、社会结构三个视角对新媒体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应加强有关新媒体历史的研究,注重研究新媒体的形态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加强从宏观战略和微观形态两方面进行应用研究;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在论及我国软实力提升中的大众传播策略时指出,国家硬实力的提升与媒体传播力,特别是影响力的提升不一定是正相关的,为此需要调整观念,制定合乎规律与要求的、有效的大众传播策略,并将其作为国家软实力提升整体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对待;暨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吴文虎在对播客!现象进行较为深入的文本意义解读后提出,在播客特定的语境下,人们借助不同的符号系统,使自我实现!得到最大的满足;香港城市大学英文与传播系祝建华教授将权衡需求理论运用于对数码电视的市场前景的分析,认为数码电视的采纳与否,主要取决于每一观众对自己各种需求之轻重缓急的权衡、对满足这些需求而付出的成本与获得的回报之间的权衡;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关世杰对于10年来我国跨文化传播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反思,认为定量研究方法的缺失是学科发展的瓶颈;资深IT评论员胡泳介绍了新媒体环境下的参与式新闻,提出参与式新闻包括新闻评论、草根报道、另类编辑、核查事实四种形式,构成了主流媒体的一种反馈机制;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吴予敏从视觉传播研究的知识谱系和当代意义、视觉传播观点中的图像真实!、媒介形象的视觉建构等方面深刻辨析了媒介形象和视觉传播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教授陈卫星认为,在目前传播全球化的形势下,一方面中西方之间存在发展的落差,另一方面,中国也经历了从对抗到缓和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怡红提出,关系传播不仅作为人际交流的研究对象而存在,作为透视人际交流现象的理论而存在,而且作为能左右传播研究者选择对人际交流进行解释的方式而存在,作为能代表和影响人际交流研究的面貌与发展方向的范式而存在;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张雅明关注媒介心理学的兴起,认为我国媒介心理研究应充分关注心理学理论与研究进展,关注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关注新媒介环境下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生活事件;上海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张咏华以若干新闻传播学刊物为例,对2005年中国大陆的国际传播研究方向的论文进行了研究,提出学界和新闻业界要共同构筑国际传播领域的关注话题并相互进入对方的研究视野。

4月23日,会议进入分组研讨阶段,与会代表共分4个分会场、11个单元进行了研讨。

在大会主题和谐与发展!的统驭下,围绕传播学理论研究!、传播效果研究!、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大众传播与文化研究!、新媒介研究!、传播与和谐社会!、媒介实务与市场经济!、媒介与妇女儿童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等主题进行了讨论。

华中科技大学新媒介研究工作坊和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传播研究工作坊分别做了研究报告。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吴庚振教授指出,从当前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实际情况看,需要处理好专业核心领域研究与专业边际研究的关系、通论和专著的关系、著作和论文的关系、白 贵 高 菲: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综述 学术动态 现代传播双月刊2006年第3期(总第140期)137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林之达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面临的第三个传播困难和传播矛盾,即如何了解受传者心理并针对受传者心理进行传播,揭示我国古代传播者如何克服这第三个传播困难、化解这第三个传播矛盾的情况。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李双龙结合∀数字化环境下的人际传播发展新趋向#一文,分析网络人际传播的优点和局限,提出网络人际传播是一种基于多种选择性和可能性的人际传播模式,虽然在向着人与人之间更有效和更融洽的方向发展时还具有许多局限性,但是随着传播媒介的进一步变革,人际传播将在选择中寻到最优的模式。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胡河宁在其论文∀组织传播符号的伦理意蕴#中提出,组织符号建构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和信念,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

组织传播中的伦理精神与组织符号中的伦理意蕴主要体现在组织关系建构、组织说服力和组织控制诸方面。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孟建的论文∀中国新闻发布活动传播效果的理论与策略#指出,新闻发布活动的传播效果特指新闻发布活动经过不同形式的新闻发布活动,使新闻发言人所代表部门的受众(相关记者和相关公众),以及这些受众所代表的社会群体发生预期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要尽量符合传播者(政府选定的新闻发布活动者)的要求。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董广安从传播学角度,以内部作品质量与外部社会根源等内外因两大层次,七个维度,广泛、深入、细致地分析、探讨了穆青新闻作品强大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的产生根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姜飞认为,跨文化传播学要形成一个科学性、严密性的研究方向,向成为一个学科的方向发展下去,当前需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本理论范式、学术指向,为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奠定某种起点、逻辑和对问题的分析角度和方法。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杨立川揭示了世纪之初中国大陆大众传播中出现的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利用传播习俗,强化传播效果,其表现方式和特点体现为:注重对流行性传播现象的利用,改造性利用传播民俗,地域方言节目风行一时等;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诗蒂在分析转型期中国大众文化嬗变与传媒的角色后提出,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及其内含的惰性因子、商业文化的蔓生和多元价值取向共同塑造了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社会影响力很强的文化装置!,媒体具有极强的聚合力!和辐射性!,成为文化传播的强大推动力。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李苓把∀超级女声#看作当今中国大众文化的经典文本之一,通过对来自天涯、百度等大型论坛与超级女声相关的网友评论的分析,认为超级女声实现的,正是大众文化的本质精神,即大众通过对超级女声这一电视文本的多元解读和积极创作;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陈先红提出新媒介即关系!的创见,其理论依据在于:关系传播!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归属,新媒介作为关系的居间者!,分别对人们的社会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和情感关系产生深刻影响;电子对话!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特征。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赵中颉的论文∀徘徊在神化的民主和现实的禁锢之间∃∃∃关于网络政治传播的几点冷思考#,从政治场景对传播内容的控制、网络舆论对受众的引导、公共空间中民众的失语等几方面揭示网络政治传播带来的民主浪潮背后,合法的专制力量隐蔽的行动意图、目的和方式。

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教授彭逸林从手机的功能、对传统媒介的延伸、发展趋势等方面来探讨手机作为新兴媒介的大众传播功能,认为个性化、人性化、智能化是未来手机的发展趋势。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传媒系教授易剑东认为中国体育引入媒体关系营销传播具有必然性。

公众对于体育事务的知情权和探究欲望、国际体育赛事大量进入中国带来新闻服务的国际标准、体育市场营销对于媒体关系的依赖、职业体育俱乐部步入正规的要求,都无一例外对于媒体关系营销传播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秦志希对于消费文化语境下新闻传媒的变异进行了深刻的辨析:传媒自身也发生着消费文化的变异,既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同时又成为了自身文化产品和市场产品的推销者;传播者的角色变更使传媒的运作机制得以改变,商业逻辑正在入主新闻传播并成为其内在驱动力,使得新闻传播这种人类的精神交往活动被物化。

但是,传媒消费主义文化包含复杂的意味,不可持简单否定的态度。

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陈龙就国内网络中若干针对女大学生的报道进行解读与分析,发现媒体对女大学生形象的再现呈现出四个特点,媒体所再现出来的女大学生形象,其实是扭曲了的被看的消费符号,是社会性别权利不平等的表现。

这种再现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大众对于女大学生相关角色的定义与认知。

北京体育大学传媒系教师庞明慧通过对∀中国妇女报#创刊以来20年间(1984 -2003年)家庭暴力报道的内容分析,借助社会性别理论和女性主义对公私领域分界理论的再思考,探讨了该报家庭暴力报道的特征和变化趋势。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陈燕通过三所学校高中生的问卷调查实证数据和个案访谈分析得出结论,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社会化程度;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有积极与消极两面作用;网络提供了内容自主选择权,青少年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承受网络媒体的传播内容,有相当大的主动权。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教授陈如在全国范围内对18-30岁的具有大学或大学以上学历的青年作了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抽样调查,研究发现:虽然电视是受访对象中学时代最常接触的媒体之一,但对受访对象的影响并不像预期的那么强烈,调查对象最认同的电视中爱国主义教育形式是历史纪录片,最喜欢的电视剧类型是当代主旋律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