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播学在中国的三十年
姓名:陆佳 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 学号:2011221102510012
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史严格意义上应该从1978年7月复旦大学
新闻系郑北渭教授发表的《公共传播学的研究》算起,从那时起,中
国开始接受这门学问,并在全国各大高校陆续开设专业,就这样,传
播学作为西方的舶来品,在中国已经发展30年了。1982年4-5月,
美国注明传播学者施拉姆在其学生、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余也鲁的陪同
下访问中国,在人民日报社为几百位记者、编辑和新闻研究生做了传
播学讲座。这是中国新闻界人士和研究者第一次和西方注明传播学者
面对面。1988年中国出版了第一本由国内学者撰写的传播学专著《传
播学原理和应用》。
我们在欣喜传播学在中国的这30年所取得的收获和成绩的同
时也应该看到更多的问题。我想,首先应该谈到中国的国家体制对于
传播学发展的限制。20世纪80年代,许多研究学者以强烈的热情拥
抱了传播学,然而中国的新闻媒体行业至今是一个政治性和意识形态
管理严格的限制性行业,比如我们在电影、新闻方面的束缚,多年来
这些体制多少对传播学产生了一些阻滞作用,有些问题因为设计到政
治的敏感因而未能深入,使得传播学的发展过程缓慢而漫长。
其次,我认为中国需要有自己的东西。 从1987年以来,我们
跟随西方吸取和改造,将传播学搬到中国,将传播学中国化。然而我
们太过于的强调这个“化”。我们学着传播学的理论,了解着四大先
驱,5w理论,却不能将它和中国本土情况相结合,不能将理论运用
到实践。传播学具有复杂性,表现在各种方面,从传播者到传播媒介
到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效果,中国和西方肯定是大有不同的。
这中间的复杂性并不是一概论的。处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段、不
同的身份、不同的地位,它的复杂性都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我们将传
播学与马克思哲学相结合,充分的意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
能寻找到传播学中的共同点,又能察觉到不同国家的传播学中的特殊
性,意识到中国的新闻自由与西方的区别,我们才能真正的将传播学
融入中国。将传播学本土化,拥有中国的传播学。
另外,除了真正的本土化以外,我觉得原创性是非常必要的。
这个原创性和本土化当然是不相离的。但是我想说的原创性还在于学
者。因为传播学的发源是融合了各大专业的,有行为科学中的心理学、
行为学、管理学等,也有信息科学中的数学理论、物理学、动力学等,
还有新闻学作为后盾。因而单薄的专业研究是远远不够的。研究学者
的知识背景活动领域单一是限制中国传播学的发展的一大因素。纵观
传播学的发源历史,都是从别门学派延伸出的传播理论,中国想有自
己的理论,自己的东西,就要拓宽视野,根据我们的实情去创造出我
们自己的东西,成立属于中国的传播学学派。
当然,我才刚刚接触传播学,传播学的博大精深我还只仅仅是
看到一点点入门。以上仅仅是我自己的一点点想法,希望在未来可以
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