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的白日梦
摘要:童年的经历,白日梦的幻想,以及性冲动的释放,都构成了弗洛伊德艺术创作的资料来源。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来入手解释艺术创作的原动力,能使人们更深入的理解艺术家主体,理解艺术创作的神秘性。
弗洛伊德的理论开创了艺术理论中”科学的非理性”研究先河,本文对其早期的作品《作家与白日梦》进行重新解读,并结合中国古典艺术思想综合进行分析,从而以达到思想交融之目的。
关键词:童年;白日梦;释放
弗洛伊德俨然成了心理学的代名词,他在心理学领域的贡献是空前绝后的,至少目前可以这样说。
从心理学到文学批评,再到文化人类学,民俗学,教育学等,弗洛伊德的理论在众多学科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今日依然存在,且将继续存在。
一、童年的经历
弗洛伊德在《作家与白日梦》一文中说:”一篇作品就像一场白日梦一样,是幼年时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也是它的替代物。
”童年的经验在精神分析心理学里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成年以后的许多心理行为都可追朔到童年时期的心理积奠。
弗洛伊德的游戏创作说在18世纪的席勒就早有阐述,在席勒看来”游戏冲动的对象就是美,而美就是活动的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统一体,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
”另外弗洛伊德也用了一部书来表明了童年及梦于艺术创作的关系,1910年弗洛伊德撰写《列奥纳多·达2芬奇:一个童年
的记忆》一书,围绕着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身世和创作之谜,弗洛伊德独辟蹊径,以达·芬奇日记中的一段话――”一只秃鹫向我飞了下来,它用翘起的尾巴撞开我的嘴,还用它的尾巴一次次地撞我的嘴唇。
”为切入点,以童年的记忆和以后成长经历中的各种想象的混合体,来解释达·芬奇大量的艺术创作,同时这部书也成为心理学史的奠基之作。
年幼时的游戏带给人们莫大的满足,同时也寄托着当时的一个个梦想。
当童年已经远去,回忆起年少时的憧憬却依然感动,也会为那时的好奇心和奇思妙想而感动。
作为成人,游戏已不是天分。
然而依然可发现有类似游戏的东西存在于一部分人身上,即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创造性作家身上。
二、白日梦幻想
与”游戏”相仿佛的东西就是”幻想”,而作品就是”幻想”的产物,没有几个人会否认这个观点。
每一种艺术作品都可说是由想象而来。
作家的思绪一如梦里的游魂,或魂飞天外,或思接千载,似可捕捉却又难以捕捉。
幻想可说是文艺创作的必经要道。
没有幻想,一部作品的诞生几乎不可能。
然而,弗洛伊德的理论并不只是认为作品的诞生与幻想有关。
他还认为这种幻想是一种未完成的愿望的满足,是”白日梦”。
弗洛伊德认为:
一个幸福的人绝不会幻想,只有一个愿望未满足的人才会。
幻想的动力是未得到满足的愿望,每一次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履
行。
它与使人不能感到满足的现实有关联。
弗洛伊德在其《梦的解析》一书中揭示了他重要的理论”梦是愿望的达成。
”人们在现实中没有得到满足的愿望会在梦中显现。
而在现实中要对这种未满足的愿望进行调解可以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来进行。
尼采在其《悲剧的诞生》中讲到“伟大的雕刻家是在梦中看见超人灵物的四肢结构的。
”“梦是日常生活中的日神状态,造型艺术是典型的日神艺术。
”所以我们可以顺此做进一步的推论,梦是造型艺术的原型。
”我们做梦,所以我们活着。
”超现实主义的箴言,正是超现实主义这样一群艺术家印证了梦对艺术创作的重要影响。
在这时需要指出的是,白日梦和梦是不同的,一个是意识而一个是潜意识的。
但是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白日梦同梦是有相通之处的,梦是愿望的达成,而白日梦同样是一种愿望要得到满足的幻想。
所以上述梦与艺术创作的关系我们同样可以说成白日梦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不同的是白日梦能更加贴切与艺术创作,因为白日梦有一定的潜意识因素,但更重要的受意识控制的,这也就避免了艺术的曲高和寡、神秘主义。
作品的虚构性使其不可能与白日梦的模特完全契合。
弗洛伊德注意到了这种距离。
同时,他指出这样一种情况:
作家用自我观察的方法将他的’自我’分裂成许多’部分的自我’,结果就使他自己的精神生活中冲突的思想在几个主角身上得到体现。
这对后来荣格的理论自我的性别形象:女性心灵内形成充满男性气概的形象(阿尼姆斯),以及男性心灵内形成充满女性魅力的形象(阿尼玛)也有影响。
三、性压抑的释放
性的压抑使创作家需要找到一个出口来宣泄,而艺术创作便是对被压抑的欲望的一种释放。
在此方面弗洛伊德并没有讲清楚性动力向艺术创作的转化机制,不免让我们遗憾。
不能否认正常的男人和女人均有对性的诉求,这种欲望如果长久得不到满足且没有别的宣泄之道,便极易造成心理的病态。
关于性和艺术创作的关系,在我国的明代即是理论现,李泽厚先生在其《华夏美学》中谈到:
袁枚强调”情”首先必是男女之情。
袁枚说: “且夫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
愤之最先,莫如男女。
……宋儒责白居易杭州诗忆妓女者多忆民者少,然则文王寐求之至于辗转反侧,何以不忆王季太王而忆淑女耶?”这几乎是袁枚论诗的一个基本主调。
他认为性冲动在梦中会以扭曲或变形的方式表现出来一样,他也认为艺术家在创作时,同样会通过改变或伪装来减弱他利己主义的白日梦的性质。
也许,弗洛伊德这样说会使他的理论更具有伸缩性。
但正是这种伸缩性同时也使弗洛伊德的理论被他本人或其他研究
者无限制地加以引申,从而将性的压抑扩大到足以解释大多数作品的成因。
于是,创作便成为欲望的发泄,而阅读便成为一个性梦,从而使自己压抑的性欲得到释放。
当然我们对一种理论极端地排斥
和不加选择地接受同样是愚蠢的,也不能说每个艺术家的创作都是性压抑的释放。
四、在此的研究范围
若检视古今中外的众多艺术家,不难举出无数个例子作为弗洛伊德白日梦理论的佐证。
当然不能将此理论用其所极,因为弗洛伊德自己也说过:
我们必须把以下两种作家区分开来:一种作家像写英雄史诗和悲剧的古代作家一样,接收现成的材料;另一种作家似乎创造他自己的材料。
弗洛伊德要分析的是后一种。
即是说,他的这一理论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作家。
同时,他又说:”至今我所能做的,只是抛出一些鼓励和建议。
从研究幻想开始谈到作家选择他的文学素材的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白日梦者会小心地在别人面前掩藏起自己的幻想,因为他觉得他有理由为这些幻想感到害羞。
《作家与白日梦》有助于我们了解和分析一部分艺术家和作品,但它显然不能作为批评一切作家作品的标尺。
在某些时候,创作似乎确有释放欲望的时候,但不能由此认为所有的创作都是性冲动的结果。
五、结语
弗洛伊德心理学对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著作即是直接对艺术创作的深层原因挖掘。
这里他提出了童年的经历、白日梦幻想、梦及性压抑的释放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同时他也没有将其理论张盖
所以情况,而明确了适用的范围,这也是其理论能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了。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美文选》,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
[2]弗洛伊德:《释梦》,商务印书馆,2008版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6年
[4]尼采:《悲剧的诞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宋长江(1982.8-),男,河南新乡人,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