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随想录》艺术初探

《随想录》艺术初探

《随想录》艺术初探
巴金1978年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自此,历时八年,完成这部散文巨著。

对于巴金而言,《随想录》是一部真诚自审的忏悔录,是一位老人对自己的拷问,是一次痛定思痛的自我反省。

巴金在《随想录》第一集的《后记》中写道:“古语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我过去不懂这句话,今天倒颇欣赏它。

我觉得我开始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读者讲真话。

《随想录》其实是我自愿写的真实的‘思想汇报’。

巴金的《随想录》的出发点非常明确,就是在对文革作出反思,同时号召其他人一起说出真话,这种完全的自我剖析,表现出一位老作家坦率真诚的崇高人格。

(一)真实性艺术特色的表现
巴金说:“我有感情必须发泄,有爱憎必须倾吐,否则我这颗年轻的心就会枯死。

所以我拿起笔,在一个练习本上写下了一些东西来发泄我的感情、倾吐我的爱憎。


在《怀念老舍同志》中,巴金反复强调着老舍《茶馆》中常四爷的那句话:“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由此可以看出,巴金对老舍不明不白地死去怀着多么强烈的痛惜、痛恨之情。

他在文中回顾了老舍在世的时候,他每次到北京开会,同老舍夫妇到东安市场的小馆子里吃饭闲谈的愉快时光。

他与老舍不仅是文学上的朋友,也是生活中心心相印的知己。

老舍死了,它强烈地冲击着巴金那颗带血的心。

《随想录》的核心内容是对“文化大革命”所做的回顾和批判,在历史的反思中,道出了真话。

《多印几本西方文学名著》批判了林彪和“四人帮”反革命的文化专制主义。

“他们还搞过焚书的把戏,学习秦始皇,学习西特勒。

他们煽动年轻学生上街‘大破四旧’,一切西方名著的译本都被认为是‘封、资、修’的旧东西,都在‘大破’之列。

”在那血雨腥风的日子里,林彪和“四人帮”禁、毁了成千上万的书,害死了成千上万的人。

作者默默地记载着这段历史,毫不留情地把林彪和“四人帮”牢牢地钉在了中国历史的十字架上。

巴金直面“文革”,正视个人在历史非常时期的复杂体验,无情地解剖自己。

他那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他那满腔的真诚,征服了千千万万的读者的心。

他忏悔自己在林彪和“四人帮”的强压下做出了种种荒谬可笑的事情。

在《“豪言壮语”》中,作者说:“要讲话就要讲老实话,讲自己的话,哪怕是讲讲自己的毛病也好。

”作者紧接着又谈到在《爝火集》中编选的三十年散文,发现前半部分大都是“歌德”的文章。

他忏悔自己明哲保身地跟在别人后面向同志丢石块的做法。

《“遵命文学”》写自己不敢向“长官意志”挑战,违心地遵宣传部长张春桥之命写文章批判柯灵的《不夜城》,后来《不夜城》被定为“大毒草”。

《纪念雪峰》写了自己上台和靳以联合发言跟在别人后面丢石块的不可饶诉的罪行。


散文应力求做到生活与思想的真实性,真实性是散文的生命。

在《随想录》中,真实性的艺术特色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巴金有感而发,所写的一人一事,一情一景,都是他朴实、真挚的思想与情感的流露。

(二)真实性艺术特色形成的原因
在《文学的作用》中,作者说他的爱憎和感情都是从自己的生活里来。

“生活的确是艺术的创作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严肃的作家都是从这唯一的源泉里吸取养料,找寻材料的。

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反映。

”④对生活的认真与严肃,而作者又亲身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洗礼,有了丰富的情感积淀和思想积淀,这是形成《随想录》的真实性艺术特色的重要因素。

在《把心交给读者》中,作者是这样写他的社会责任心的:“如果不是想对我生活在其中的社会贡献一点力量,如果不是想对和我同时代的人表示一点友好的感情,如果不是想尽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应尽的一份责任,我为什么要写作?”“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我的写作是为了战斗,为了揭露,为了控诉,为了对国
家、对人民有所贡献。

”作者在《随想录》中反复强调他写作的原因之一就是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

正因如此,他的作品才有那么强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才会产生那么深刻广泛的影响。

敞开心扉,诉说真情,是巴金散文的美学风格。

巴金曾经在《探索集》的《后记》中说过:“我的写作的最高境界,我的理想,绝不是完美的技巧,而是高尔基的《草原故事》中的‘勇士丹柯’,——‘他用手抓开自己的胸膛,拿出自己的心,高高地举在头上。

’……我要掏出自己燃烧的心,我要讲真话。

”从这点来看,作家用了写实的手法,《随想录》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著作,作者无所顾忌地触及了当时社会的经脉,触及了自己灵魂的经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是这样评论“大家之作”的:“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柔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 《随想录》就是这样的“大家之作”。

艺术成就
《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

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

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

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

讲真话,抒真情,向心灵奥府逼近,用自己的真实感情去感动别人的特点,重新确立了散文亲切、平等、自然、本色的"家常","娓语"的风格,
晚年的巴金在《随想录》一书中,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座丰碑。

他对过去的反思,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赢得了文化界的尊敬。

从《随想录》里,人们又见到了那个熟悉的巴金,他开始独立思考而不再盲目听命,挣脱思想枷锁而不再畏首畏尾,直言中国过去“太不重视个人权利,缺乏民主与法制”,痛感“今天在我们社会里封建的流毒还很深,很广,家长作风还占优势。

”集中批判“长官意志”。

晚年的巴金在《随想录》一书中,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座丰碑。

他对过去的反思,使得人们再度把晚年的巴金和青年的巴金联系起来,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赢得了文化界的尊敬。

就文学和生活的种种问题发表看法的文章,不论是现实的感兴,还是往事的追思,既把笔触伸向社会和历史的深处,又坦率地挖掘自己的灵魂,表现出巴金对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的严峻思考。

他所写的不仅是个人的经历和感受,也照出了同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

在这些寓深沉于平淡的文章中,巴金把心交给读者,毫无掩饰他讲出自己心里的真话。

《随想录》显示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真实自然的人格光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