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差习题

平差习题

1.1 观测条件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它与观测结果的质量有什么联系?1.2 测量误差分为哪几类?它们各自是怎样定义的?对观测成果有何影响? 1.3 何谓多余观测?测量中为什么要进行多余观测?1.4 测量平差的任务是什么?带有系统误差的观测值能否参加平差?2.1 观测量的真值i L ~及真误差i ∆各是怎样定义的?它们与观测值i L 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2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大量的偶然误差呈现出什么样的规律性? 2.3 偶然误差∆服从什么分布?它的数学期望与方差各是多少?2.4 何谓精度?通常采用哪几种衡量精度的指标?它们各自是怎样定义的?2.5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同一个量进行了若干次观测,这些观测值的精度是否相同?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所测得的观测值,能否理解为误差小的观测值一定比误差大的观测值的精度高?2.6 为什么通常采用中误差作为衡量精度的标准?它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2.7 什么是极限误差?它的理论依据是什么?2.8 已知两段距离的长度及其中误差为300.465m ±4.5cm ,660.894m ±4.5cm ,试说明这两个长度的真误差是否相等?它们的最大限差是否相等?它们的精度是否相等?它们的相对精度是否相等。

2.9 有一段距离,其观测值及中误差为345.675m ±15mm ,试估计这个观测值误差的实际可能范围是多少?并求出该观测值的相对中误差?3.1 协方差传播律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3.2 相关观测值向量1,n X 的协方差阵是怎样定义的?试说明nn xx D ,中各个元素的含义。

当向量1,n X 中的各个分量是两两互相独立时,其协方差阵有什么特点?3.3 已知观测值21,L L 的中误差,21σσσ==协方差012=σ。

设2112-=5+2=L L Y L X ,,Y X T L L Z +==21,,试求X 、Y 、Z 、T 的中误差。

3.4 已知独立观测值21,L L 的中误差为1σ和2σ,试求下列函数的中误差: (1)212L L X -= (2)212121L L L Y +=(3))sin(/sin 211L L L Z += 3.5 已知观测值向量1,31,21,321,,n n n L L L 及其协方差阵为⎥⎥⎥⎦⎤⎢⎢⎢⎣⎡332322131211D D D D D D 对称, 组成函数⎪⎩⎪⎨⎧+=+=+=030201C CL Z B BL Y A AL X式中A,B,C 为系数阵,000C B A ,,为常数阵。

令T T TTZ Y XW ][=,试求协方差阵WW D 。

3.6 设有观测值向量13,L ,其协方差阵为⎥⎥⎥⎦⎤⎢⎢⎢⎣⎡----=212141216LLD试分别求下列函数的方差:(1)321123L L L F -+= (2)2132212L L L F ++= 3.7 由已知点A (无误差)引出支点P ,0α为起算方位角,其中误差为0σ,观测角β和观测边长S 的中误差分别为βσ和s σ。

试求P 点坐标X 、Y 的协方差阵。

3.8 在三角形ΔABP 中(见下图),A 、B 为已知点,1L 、2L 、3L 为同精度独立观测值,其中误差为±1″,试求平差后P 点坐标X 、Y 的协方差阵。

3.9 为确定测站A 上B 、C 、D 方向间的关系(见上图),同精度观测了三个角,其值为1L =45°02′,2L =85°00′,3L =40°01′设测角中误差σ=±1″,试求:(1)观测角平差值的协因数阵;(2)∠BAC ,∠CAD 角平差值的协方差;3.10 在高级水准点A 、B (其高程无误差)间布设附合水准路线,P1、P2为待定点,路线长1S =2km ,S 2=6km ,S 3=4km ,设每公里观测高差的中误差为±=σ 1.0mm 。

试求: (1)将闭合差按距离分配之后的1P 、2P 两点间高差的中误差; (2)分配闭合差后1P 点高程的中误差。

3.11 若要在坚强点间布设一条附合水准路线,已知每公里观测中误差等于±5.0mm ,欲使平差后线路中点高程中误差不大于±10mm ,问该路线长度最多可达几公里?3.12 有一角度测20测回,得中误差±0.42″,问再增加多少测回,其中误差为±0.28″。

3.13 为什么权可以作为比较观测值之间精度高低的一种数字指标?某一量z 权的大小是唯一的吗? 在220ii p σσ=中,20σ的意义是什么?什么叫做单位权?什么叫做单位权观测值?3.14 在同样观测条件下,作了四条路线的水准测量,它们的长度分别为S 1=10.5km ,S 2=8.8km ,S 3=3.9km ,S 4=15.8km ,试求各条路线的权,并说明单位权观测的线路长度。

3.15 已知观测值向量1,2L 的协因数阵为⎥⎦⎤⎢⎣⎡--=2113LL Q ,试求观测值的权1L P 和2L P 。

3.16 设有观测值向量TL L L ],[211,2=的权阵为⎥⎥⎥⎦⎤⎢⎢⎢⎣⎡=59535356LL P ,单位权方差320=σ。

试求21σ、22σ、12σ以及1L P 和2L P 。

3.17 已知a ,b ,c 的权分别为30,3,2====x p p p c b a °,60=y °(无误差),试求函数A=y x c x b x a cos sin 2cos sin 2++的权A p 。

3.18 设有函数y f x f F 21+=,其中⎩⎨⎧+++=+++=n n nn L L L y L a L a L a x βββ 22112211 ,i i βα,为无误差的常数,而n L L L ,,,21 的权分别为n p p p ,,,21 ,试求函数F 的权倒数Fp 1。

3.19 已知观测值21,X X 的协因数阵⎥⎦⎤⎢⎣⎡=2112XX Q ,求向量⎥⎦⎤⎢⎣⎡⎥⎦⎤⎢⎣⎡=⎥⎦⎤⎢⎣⎡=21211211X X Y Y Y 的协因数阵yy Q 。

3.20 已知观测值21,X X 的协因数阵⎥⎦⎤⎢⎣⎡=1221XX Q ,设有函数X Y ⎥⎦⎤⎢⎣⎡=1211;X Z ⎥⎦⎤⎢⎣⎡=1112;Z Y W +=2,试求协因数阵YY Q ,YZ Q ,ZZ Q ,YW Q ,ZW Q ,WW Q 。

3.21 在一个测站上观测了4个方向,令方向观测值i l 的协因数阵为I Q ll =,试求角度观测值i L 的协因数阵LL Q 。

3.22 已知独立观测值向量,1,n L 其协因数阵为单位阵。

组成方程1,1,,1,n t t n n L X B V -=0=-L B BX B T T式中B B T为可逆阵。

由上式得解向量 L B B B X TT 1)(-= 后,即可计算改正数向量V 和平差值向量 V L L+=ˆ(1)试求协因数阵L L XX Q Q ˆˆ,;(2)改正数向量V 与X 和L ˆ是否相关?试证明之。

3.23 单一三角形的三个观测角1L ,32,L L 的协因数阵为I Q LL =,现将三角形闭合差w平均分配到各角,得3/ˆw L L ii -=,式中180321-++=L L L w °,试证明闭合差w 与平差角Lˆ互不相差关。

3.24 设在A 、B 两水准点间进行水准测量,每段往返的观测高差及距离列于下表。

试求:(1)单位权中误差;(2)第3段观测高差中误差; (3)全长观测高差中误差; (44.1 何谓必要元素?必要元素的个数与实际观测量有关吗?4.2 为求得一个几何模型中各量的大小,为什么必须使观测个数大于必要观测数,即n >t ?若n <t 或n =t 是否可行呢?4.3 测量平差的基本方法共有几种?试写出相应的函数模型。

4.4 在测量平差中n 、t 、r 、c 、u 、s 等六个字母各代表什么量?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4.5 对于同一平差问题,当引入参数的个数u 分别为(1)u=0;(2)0<u <t (u 个独立参数);(3)u =t (t 个独立参数);(3)u >t (t 个独立参数);各自应采用何种平差方法进行平差?以上四种情况下平差的结果相同吗?4.6 在水准网中(见右图),D 点为已知点,A 、B 、C 点为待定点,观测高差向量T h h h L ][5211,5 =,试列出下列各种情况的函数模型: (1)不设平差参数;(2)选取A 点至D 点间高差为平差参数X ~; (3)选取A 、B 、C 三点高程为平差参数TX X X X ]~~~[~3211,3=;(4)选取A 、B 、C 三点高程及A 至D 点间高差为平差参数T X X X X X ]~~~~[~43211,4=;4.7 如何将非线性方程转换成线性方程? 4.8 什么是最小二乘法?最小的含义是什么?4.9 设有改正数方程2-4+-=1-2+=3++=213212211x xv x xv x xv ˆˆˆˆˆˆ,试按最小二乘法求参数估值21x x ˆ,ˆ。

5.1 条件平差的函数模型和随机模型是什么?为什么不能由条件方程0=+11,,,,r n n r W V A 直求得V ?5.2 设某一平差问题的观测值个数为n ,必要观测数为t 。

若按条件平差法进行平差,其条件方程、法方程及改正数方程的个数各是多少?试写出它们的矩阵表达形式。

5.3 简述按条件平差求平差值的计算步骤。

5.4 列立条件方程时要注意哪些问题?5.5 何谓极条件方程?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极条件?怎样列立极条件方程?5.6 设有测角网(见图5-1),A ,B ,C 为已知三角点,D ,E ,F 为待定点。

(1)在对该网平差时,共有几个条件?每种条件各有几个?(2)试用文字符号列出全部条件方程。

5.7 试确定图5-2中各图形的条件式个数。

图5-25.8 求平差值函数的协因数有哪几个公式?试简述其推导过程。

5.9 怎样写出平差值函数的权函数式?5.10 在图5-3中测得351=L °20′15″,L 2=65°19′28″,L 3=29°59′10″。

试求平差后AOB ∠的权倒数。

5.11 在图5-4的水准网中,各点间距离为S 1=2(km ),S 2=2(km )S 3=2(km )S 4=2(km )S 5=1(km ),定权时设C=1,试求(1)B 、D 两点间高差的权倒数;(2)平差后C 点高程的权倒数。

5.12 已知条件式为A V+W=0,其中W=AL+A 0,观测值协因数阵为Q 。

现有函数式 F=f T (L+V ),(1)试求Q FF ;(2)试证:V 和F 是互不相关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