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子二章》教学与赏评

《老子二章》教学与赏评


精髓:无为而无所不为
在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 有无为才能无所不为。他对“侯王”的告诫, 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是很精辟的。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 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 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 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 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 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 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处理世事,实行正己 正人 的“不言”之教化。任凭万物自作自息而不去 强力主宰;万物生成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但不 因之而自恃;成就大事而不居功。就是因为他有功 而不自居 ,其功就永恒不灭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
而不同”理念,分析和论证我国改革开 放所取得巨大成效的原因。
二、结合自身,谈老子“无为而无所不
为”观点,对自己人生事业、生活、道 路有何启迪?
扩展阅读和资料链接

老子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 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 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 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 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 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教学 目的一 教学 重点 作者 简介 背景 简介 译文 内容 述评 艺术 赏析 思考 练习 退出
背景简介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 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 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 命。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 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 提出“无为而治”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 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 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 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 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 基
础,是炎黄子孙修身养心之道。
“和而不同”社会常规,人生常道,发展常道
“和”与“同”是古代哲学中一对重要的 矛盾范畴。早在西周,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能 以“和而不同”的先进思想来认识自然世界 和社会政治。 多元并立,多样共存,是世上万事万物的 自然存在状态,也是“和”的当然前提。有 不同而求和谐,达和谐而存不同,求同存异, 乃社会常规,人生常道。
返回
学习目的
正确了解老子 “无为而无所不为”及“和而不同”内涵 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华, 提高自身人文素质。
返回
学习重点
一、对“无为而 无所不为”思想的深 层认识。 二、用“无为而 无所不为”及“和而 不同”观点,分析论 证改革开放为什么能 取得巨大成效。
返回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
老子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 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 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 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 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 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 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 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其不欲见贤。
《老子二章》教学与赏评
戴新安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相传孔子曾 向老子问礼。曾任周守藏室之史。后弃 官归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 世与庄子并称“老庄”。其思想核心是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和而 不同”。
《史记》载老子深懂周朝的图书 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 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 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 终”(《史记》)。

共生互动,相同互通,
相异互补,和而互创新。
艺术欣赏分析

一、韵律美
句式长短搭配,讲究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 忆。如本课第一章:其中的“生”、“成”、“形”、 “盈”、“恒”读起来铿锵有力,顺口好记。


二、喻像美
《老子》是论说抽象道理的,而其中经常采用比喻的手 法,借物说理,使文章生动形象、简洁直观。如本课第二章: 用张弓来比喻自然法则,进而阐释自己的思想观点,极其形 象生动地揭示出深刻的哲理。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 无为才能无所不为。他对“侯王”的告诫,如: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是很精辟的。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 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 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 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 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 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老子逸事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 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 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 故尊卑长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老子 问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 成?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 之?”先生道:“皆神所为也。”老子问道。“神何以可 为也?”先生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为 也。”老子问:“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 先生道:“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 老子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 于是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不知饭味。
老子鲜明提出“和而不同”理念
在古代专制社会中,统治者上求“同”, 即使是思想,也不能有“腹非”之异,这就严 重阻碍了社会健康发展。 老子则不同,他以道为根据,在《老子二 章》鲜明指出了世界事物是相反相成,多样 统一,在同一自然世界(包括人类社会)中 共同生活构成了“和而不同”的世界。“有 无相生”、“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这一对对的矛盾,相互对立,又辩证统一, 相互依赖、转化,在“和而不同”中,谁也 离不开谁。
返回
《老子》简介
《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学 派的经典。今通行本分上、下二编八十 一章。《老子》语言朴素流畅,多用排 比韵语,音调谐婉,便于记诵,具有深 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辨性,对中国传 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 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 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 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 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 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 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 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在同一自然世界 (包括人类社会)中共同生活构成了“和而 不同”的世界。
老子:“无为而无所不为”内涵
论述老子:“无为而无所不为”内涵和哲理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 反对的只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要求不以 个人主观的欲望来破坏自然的发展。 用“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处处顺应 自然规律,辅助万物自身发展,不勉强用人 为的力量去干扰它,不背离自然规律去追求 个人的目的,这样反而容易实现自己的目的, 达到无所不为,使自己的目的和愿望得到实 现和满足。
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 和,

前后相随。

译文:如果天下人都知晓美的事物之所以
为美,这就有了丑;都知晓善的事物之所以 为善,这就有了恶。有和无相对而生,难和 易相反相成,长和短相形而见,高和下相对 而显,音与声互相谐和,先和后相互接随。 这些都是永恒不变的道理。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

三、结构美

时而整齐统一,时而错综变化,令人目 不暇接。如本课第一章:“天下皆知美之为 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这一句本可 以采用整齐句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 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但是, 作者为避免结构呆板,变化一下说法,使句 子具有错综美。
作业题(二选一)
一、用老子“无为而无所不为”及“和
《易经》是中国的六经之首,强调阴阳和谐。

《易经》中不同卦辞的组合都展示“中和”的原则。 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均具有协和万物之意。
儒家学派主张“礼之用,和为 贵。”

道家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 思
想,认为“道”蕴涵着阴阳两个相反方面,
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 “和”。
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 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自然的规律不就象张弓一样吗?靶高了就
弓压低,靶低了就弓抬高,弦位过满就减损些,弦 位不足就补充些。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 不足。人类社会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不足来供 奉有余。谁能自己有余而用来奉献给天下呢?只有 有道之人。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有所成 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显示自己的贤德。
老子逸事
老子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 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 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 深受老子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 本。”老子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 清者也。”老子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 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 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 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子又问。“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先 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子 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仰头 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