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子二章

老子二章


但是现实是‘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 余。’在老子看来,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是 自然界最初的自然法则——‘天之道’。但人 们早已忘却‘天之道’,代之而建立了人们 自己的法则——‘人之道’,有利于富人而有 损于贫者,‘天之道’,有利于贫者,给他 们带来宁静与和平,而‘人之道’则相反, 它是富人手中的工具,使贫者濒于‘民不畏 死’的绝境。‛
《老子》二章
范曾· 老子出关图
老子塑像
返回
老子
即 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人。先秦七子之一,春 秋 末期 著 名 思 想 家 。 曾 任 周 守 藏室之 史 (或称柱下史)。相传孔子适周,曾向他 问礼。后弃官归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 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其思想 核心是‚道法自然‛,‚主张贵柔守雌, 无为而治‛。
本章是老子的社会思想。
他以‚天之道‛来与‚人之道‛作对比,主 张‚人之道‛应该效法‚天之道‛。老子把 自然界保持生态平衡的现象归之于‚损有余 而补不足‛,因此他要求人类社会也应当改 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等的 现象,效法自然界的‚损有余而补不足‛, ‚损有余以奉天下‛,体现了他的社会财富 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念。
有:世界万物
相成:相互形成形:比较相倾:相来自倾斜依靠相和:构成和谐之音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的时候,丑的观念 也就产生了;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善的时候 ,不善的 观念也就产生了。有与无互相化生,难与易互相完成, 长与短互相形成,高与下互相包容, 音与声互相谐 和,先与后互相跟随。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处理世 事,不是用空洞的语言来教化别人;这就像天地一样 让万物按照自然发展而生长 ,滋养了万物并且不横加 干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夸自傲 ,万物靠它生长但它 并不据为己有。它为世间万物立下显著功勋却不自局 其功。正因为不居功自傲,所以就无所谓失去。
常摐听到老子回答,嘻嘻一笑,说:“你回答得对。 我再问你,经过乔木的下面要快步走,知道这里面 的道理吗?” 老子回答说:“经过乔木的下面要 快步走,不就是说的要敬重年长吗?” 常摐又嘻 嘻一笑,说:“你又回答对了。”说着,他将口张 开,指着口腔,向老子说道:“你看,我的舌头还 在吗?”
老子回答说:“舌头还在。” “我的牙齿还 在吗?” 老子回答说:“你的牙齿都掉光了, 没有了。” 常摐便对老子说:“你知道其中 的道理吗?” 老子突然明白了师父要讲什么, 便恭恭敬敬地回答说:“我明白了,您要说的 就是舌头还在,不就是因为它是柔软的吗?牙 齿没有了,不就是因为它刚强的缘故吗?” 常摐见老子领悟得如此迅速,非常高兴,他嘿 嘿一笑,对老子说道:“你讲得非常对。天下 的事理都在这里面了,我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告 诉你的了。”
老子有关的故事:
有一位老人叫常摐[chuāng]的生病了,他大约 也是一位道德高人,或者是老子的师父。老子 就去看病,问他:“先生的病已经很重了,难 道您没有什么话要留给弟子们的吗?” 常摐 听到老子问起,便说:“你就是不问我,我也 会要告诉你一些话的。” 老子一听,便挺直 腰板,说:“愿先生教我。” 常摐就说道: “我先问你,经过故乡要下车步行,你知道这 里面的道理吗?” 老子回答说:“我知道。 经过故乡要下车步行,不就是说的要不忘记过 去吗?”
“紫气东来”

相传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函谷关的关守尹 喜看见东方有紫气西迈,知有圣人将至。不久, 老子骑牛来到函谷关,应尹喜之请,写下了《道 德经》,随后出关,不知所终,遂有‚紫气东来‛ 之说。在民间,骑青牛、御紫气的老子渐渐成为 仙人;在中国文化史上,《道德经》则成为最重 要的思想典籍之一。
老子的生平简述
相传老子在此点化了函谷关总兵尹喜。后一路西 行至盩厔[zhōu zhì](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观此 处依山傍水(终南山田峪河)、峰峦起伏,遂在此驻 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沿传至今世称楼观台。为 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内存历代文人骚客墨迹碑石三百余座。史称道教发源 地。老子羽化后葬于距此八公里的西楼观,现存老子 墓。(又传老子出关后音信全无。有传说道,老子去 了印度,化身释迦摩尼。)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 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 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 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 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 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 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 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 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
‚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 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 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 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 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 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 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相互依 存,互为条件。
《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道德真 经》、《五千言》。是一本文学体裁散文。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 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 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 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 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 ‚用‛。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

章旨:本章以天道比喻人道,认为天 道能均平无私,损有余而补不足,而 人道则相反,损不足以奉有余,为满 足私欲而损人利己。以此劝喻君王循 守大道而虚静无为。
第二章中的整体思想:
1.事物辩证观点 2.圣人处世哲学 3.善对功名利禄
本章可以说是老子的辩证法。

美与恶、善与不善的理念是相比较、相 对立,美、丑、善、不善的观念自然而 成,同时同生。单一那就不存在了。
事物辩证观点
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但都是以对立的 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相生、相成、相 形、相倾、相和、相随 ,这样就是中国古 典哲学中所谓的“相反相成”。 相对的概念使我们更好的认识所处的这个 世界。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
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 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 ‚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 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 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老子的政治思想
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 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 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 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 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老子》的历史观有 局限性,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 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 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 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 命。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 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 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 “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 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 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 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返回
老子的影响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 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 他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 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 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 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 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 识形态。
时代背景
老子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 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 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 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其不欲见贤。
天之道:自然的规律
其犹张弓:就像拉开的弓一样
人之道:人类社会的规则
奉:供 有道者:圣贤及有道明君 处:居功自处 见贤:表现贤能才干 见:通“现”,显现
老子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 不善已。故有无相生 ,难易 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 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生 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 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恶:丑
已:矣
不为始:不去凿空自造
有:据为己有 不恃:不自大而固执定见 弗居:不居功自傲 不去:不会失掉功业
湖南长沙马 王堆出土的《老子》帛书
老子的生平简述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天身孕,从腋下将他产 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 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 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 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 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 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 子》、或《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 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由于现实社会是‘损不足以奉有余’, 存在领主贵族对劳动人民的压榨,也存 在新兴地主阶级与富商大贾的剥削,所 以,老子企图以‘天之道’警诫他们, 使他们本着自己的利益以遵行天道。他 们要求富者能够作到‘常善救人,故人 无弃人;常善救物,则物无弃物’。
从均富和使人与物都能得到充分利用 一点看来,老子的愿望是好的,但在 考虑如何实现这一愿望时,他们并没 有提出任何积极的斗争纲领,而是向 剥削者说教,妄想他们发善心,这又 充分暴露了他们的在解决社会现实问 题上的软弱无能。
本章的主旨是论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出于 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认为一切事物, 在其相互对立的矛盾中,都具有同一性。老子 把他从自然界得来的这种直观的认识,运用到 人类社会,面对当时社会的贫富对立,阶级压 迫的不合理现实,他认为‘人之道’也应该像 好比张弓的‘天之道’那样,‘高者抑之,下 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是他 的主张,他的愿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