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学习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学习学习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1、学习是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行为是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会的东西在短时间内不会忘记)3、学习是基于经验的过程(学习需要多次重复)二、学习的两种研究取向(一)学习是怎样产生的行为主义将学习看成行为或反应速度、发生频率或形式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是各种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
认知学习论着重研究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心理结构的形成、信息加工及信念等。
(二)学习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行为论强调环境的作用,具体而言,注重刺激的安排和呈现、对反应的强化等。
(周围没人学习,自己也不想学习)认知论把学习者的思想、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等看得非常重要。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第二节经典条件作用一、巴甫洛夫的实验范式无条件反射:由外界环境刺激导致的不需要学习的自然的生理反应(膝跳反射,眨眼反射)条件反射:外界环境刺激(中性刺激或无关刺激)导致的反应,是一种习得反应(画饼充饥)经典条件作用:在无条件发射的基础上,通过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使动物在条件刺激下产生与无条件刺激的相似反应。
二、经典条件作用原理(一)强化:在经典条件作用中,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或者指与条件刺激同时呈现、交替呈现或比条件刺激稍后呈现无条件刺激(二)习得与消退习得:条件的反应首次被诱发出来并随着实验的重复而不断增强其频率的过程。
消退:条件作用习得后由于条件刺激的多次呈现而没有伴随无条件刺激,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结逐渐削弱,从而使个体对条件刺激反应的强度和频率逐渐削弱直至消失的过程。
(太久没用的英语单词会忘记)(三)泛化与分化泛化:在条件作用习得之初,条件刺激本身外,那些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也或多或少具有条件刺激的效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分化:动物只对经常受到强化的刺激产生条件作用,而对其他近似刺激则产生抑制效应(四)次级条件作用:如果一种条件作用已经巩固,再用另一个新的中性刺激与这个条件刺激相结合形成的作用(五)第一与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以第一信号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作用系统第二信号系统:以语言和文字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作用系统三、经典条件作用原理的运用(一)情绪学习约翰·华生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通过动物行为研究而创立了心理学行为主义学派,强调心理学是以客观的态度去研究外在可观察的行为。
华生认为,人的所有行为性格都是后天习得,他以宣称能将任意一打健全的婴儿用适当的行为技术创造成想要的任何类型的人而著称。
他还进行了有争议的“小艾伯特实验”。
行为:指的是有机体所说的或所做的,是能直接观察到的。
他认为组成行为的基本单元是刺激—反应。
刺激:他指的是外界环境中的任何东西以及各组织所起的种种变化。
反应:他指的是有机体(动物和人)所做的任何动作。
(二)药物成瘾研究药物成瘾是通过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三)经典条件作用与免疫功能经典条件作用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第三节操作条件作用一、斯金纳的实验范式斯金纳设计了“斯金纳箱”,来研究动物的行为,并认为动物可以学会分化行为。
(图一)两种类型的学习:(一)应答性条件反射:反应由刺激情境引发,即经典条件反射。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反应由有机体的自发行为得到强化后引起。
二、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操作条件作用是指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有机体的某种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在相同的情景中其反应概率就会提高的现象(觉得抄作业很轻松,抄作业的频率就会提高)(一)结果的作用1、正强化和负强化凡是能够使反应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都可以叫做强化物,这一过程就叫做强化正强化:刺激出现,行为概率增加或行为变得更稳固。
负强化:刺激消失,行为概率增加。
这时刺激多为厌恶性的,是有机体力图回避的。
2、一级强化和次级强化一级强化物:是指直接满足有机体基本需要的刺激物(如食物、水、安全、温暖和性等)。
由于一级强化物的出现而对反应所起的强化作用称为一级强化。
次级强化物:是指经学习而间接使有机体满足的刺激物(如奖品、金钱等)。
由于次级强化物的出现而对反应所起的强化作用称为次级强化。
(二)强化程式含义:是指操作条件作用学习实验时强化物出现的方式。
1、立即强化与延迟强化立即强化:有机体表现出正确反应后立即提供强化物延迟强化:在有机体表现出正确反应后过一段时间才提供强化物。
2、连续强化与部分强化连续强化:最简单的、最有规律的强化部分强化:并非每一次正确反应出现都给予强化,而是仅仅选择部分正确反应之后提供强化物。
部分强化的四种基本程式:(1)固定时距程式:要经过一段固定的时距后才给与强化(高三的月考)(2)不定时距程式:只在不定的时间间隔后对正确的反应予以强化(3)固定比率程式:指在做出了几个正确的反应之后才给与强化(文明寝室的评选)(4)不定比率程式:在不固定正确反应次数的情况下给与强化物(三)惩罚惩罚:减少某个行为发生概率的一种程序。
正惩罚:在一个行为之后呈现某种恶性刺激,从而使这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减少。
负惩罚:在一个行为之后移除某种良性刺激,从而使某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减少。
三、操作条件作用原理的运用(一)行为塑造行为塑造是通过对接近目标行为的多个具体反应逐步予以强化,使有机体最终习得该行为的过程。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是由教师通过计算机辅导和学生通过计算机独立学习所组成的互动式双边活动过程。
阶段:(1)算机呈现信息,提出问题(2)学生接受信息,做出反应,回答问题(3)计算机判断答案,提供反馈(4)学生接受反馈,得到强化(5)计算机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教学决策,提出下一步教学的建议没有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成就动机等因素(三)生物反馈生物反馈是借助于传感器把采集到身体内部的生理过程、生物电活动信息加以放大,以视觉或听觉形式呈现出来,让个体了解自身的机体状态,并学会在一定程度上加以随意控制(医院里的X光片)强化的体现:(1)仪器发出的信号可以成为一种强化物(2)医生在指导患者使用仪器时对患者的正确反映予以言语强化。
第四节认知学习一、经典条件作用中的认知因素预期:指了解到尚未发生但将要发生的心理阻滞:指由于对无条件刺激的先前经验,先呈现的条件刺激可能会阻断后呈现中性刺激的信息,从而妨碍后呈现中性刺激形成条件作用想象:是一种将过去经验的记忆与先前形成的心象重新组合成新结构的认知过程二、操作条件作用中的认知因素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多次痛苦的折磨所养成的绝望心态,即使有摆脱痛苦的机会也没有勇气去争取操作条件作用理论认为奖赏水平影响个体的行为。
如果个体以前经历过奖赏,那么他们会把当前的奖赏与之联系起来进行评价,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这就是比较效应三、潜伏学习含义:是一种不立即表现出外显成绩的学习人类的许多学习也保持着潜伏状态,直到环境允许或需要才表现出来(有时候会脱口而出某些有哲理的话)四、观察学习指个体不必直接参与学习活动,只凭对他人行为及其行为后果的观察,就可以学到类似的行为(看别人用电脑玩游戏后,自己也会玩了)模仿:就是通过观察,有意或无意的仿效他人的行为。
被模仿的对象称为榜样。
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1、注意过程:观察学习的首要阶段。
如果人们对榜样行为的重要特征不加注意,就无法通过观察进行学习2、保持过程:如果人们只注意观察他人的示范行为而不能把这种示范以符号编码的形式保存下来,那么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就不会对他们产生多大影响,因此观察学习的第二个心理过程是保持3、动作复现过程:一个人即使已经充分意识到了榜样行为,并把它经过编码后良好地保持在记忆中,但是如果没有适当的动作能力,个体仍不能再现这种行为。
4、动机过程:由于大量因素影响观察者学习,因此即使提出最引人注目的榜样,也不会使观察者产生相同的行为五、自我调节学习指学习者系统的引导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使其指向目标实现的学习学习中的自我观察:是指学习者依据标准对自己行为的诸方面进行考察和判断或关注自己的学习行为的某些方面学习中的自我我判断:是指将当前学习的作业水平和自己的目标进行比较第五节学习迁移一、学习迁移极其种类是指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的易化或干扰现象形式:1、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有助于后一种学习的现象负迁移:前一种学习阻碍了后一种学习的现象2、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低路迁移:自然而然、自动发生的迁移高路迁移:需要有意识地将某种情境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另一种情境中去的迁移3、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水平迁移:自己个人将所学的经验扩展到其他类似且难度相同的情景中去垂直迁移:指个人会把学得的经验在遇到新情景时重新加以组合,形成比旧经验更高一层次的学习。
二、迁移理论相同要素说:行为论认为迁移有赖于情境之间的相同因素或相似的特征。
当新旧情境具有相同的元素,行为就产生了迁移。
认知论认为,学习者只有懂得如何把知识应用于不同的情境中,迁移才会产生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