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需要、动机与价值观一、概念题1.需要答∶需要(need)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一旦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消除,需要就得到了满足。
这时,有机体内部又会产生新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产生新的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
人的各种活动,从饮食、学习、劳动到创造发明,都是在需要推动下进行的。
需要激发人去行动,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对象,以求得自身的满足。
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动动机就越强烈。
需要一般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2.动机答∶动机(motivation)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作为活动的一种动力,动机具有三种功能∶①激发功能。
动机能激发机体产生某种活动,特别是当这些刺激和当前的动机有关时,其反应更易受激发。
②指向功能。
动机使机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对象。
动机不同,活动的方向和它所追求的目标也不同。
③维持和调节功能。
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在具体的活动中,不同的动机可以通过相同的活动表现出来;不同的活动也可能由相同或相似的动机支配,并且人的一种活动还可以由多种动机支配。
3.本能答∶本能指有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并通过遗传固定下来的、不学而能的行为和内动倾向。
本能行为是通过一系列非条件反射表现出来的刻板的外显行为方式,在同一类族动物中表现各异,如老鼠打洞、燕子筑巢、候鸟迁徙、雏鸭印刻,以及动物的单居、双居、群居等生活习性。
本能的内动倾向主要表现为同一类族动物的某种类似的生理内驱力,即与生俱来的内在的需要驱动和满足方式上的共同行为特征。
4.内驱力答∶驱力或内驱力(drive)是指驱使有机体产生行为的内部动力。
需要是内驱力的基础。
当机体缺乏某种东西而产生需要时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即内稳态)便遭到破坏。
例如,需要水分或需要食物时机体内细胞内外的水的渗透压或血液中糖分的一定水平遭到了破坏。
这种生理变化所产生的需要便对机体形成一种紧张的内驱力,从而导致求饮、求食行为,以恢复内稳态。
即是说,因需要而产生内驱力。
内驱力大致与需要呈正相关。
例如,饥饿的人比吃饱的人具有较强的内驱力,而又饿又渴的人比只是饥饿的人具有更大的内驱力。
但是,需要和内驱力又不是等同的。
5.诱因答∶诱因(incentive)是指凡是能引起机体动机行为的外部刺激。
有机体并不仅仅是由于内驱力的驱使才被迫活动的。
外部刺激也能激起有机体的活动。
例如,饥饿会导致有机体去寻找食物,但并不饥饿者看见美味佳肴也会引起食欲,即使已吃饱也会再次进食。
因此,外部刺激也是引起动机的一个原因。
诱因按其性质可分为两类∶①有机体因趋向或获得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正诱因;②有机体因逃离或回避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负诱因。
然而,外部刺激的诱因强度和性质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依机体的经验和需要等的不同而经常变化的,甚至会改变正负的方向。
随着目标的接近,诱因强度有增大的倾向。
6.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答∶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是关于工作效率与动机强度之间的关系的规律。
反映激动水平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
叶克斯和多德森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随着课题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在一定限度内,工作效率将随着激动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若超过该限度,工作效率将随之逐步降低。
最佳工作效率的激动水平为中等,但亦因工作复杂的程度而略有差异。
简单的工作,其最佳效率的中等激动水平偏高;复杂艰巨的工作。
其最佳效率的中等激动水平偏低;中等复杂程度的工作,激动水平介于前两者之间。
又称为"倒U 型理论"。
7.生物性需要答∶生物性需要(biological need)是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一些需要,如对饮食、运动、休息、睡眠、觉醒、排泄、避痛、配偶、后嗣等的需要。
动物也有这类需要。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进食需要,如果错过了平时进食的时间,就会感到饥饿,饥饿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进食需要;②饮水需要,体内缺少水分,如果不及时补充,就会引起体液量减少,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这样,细胞内液的水分也会向外渗出而减少。
由此产生饮水需要;③睡眠和觉醒的需要,睡眠和觉醒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两个相互转化的生理过程,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要;④性需要,性需要是维持种族延续所必需的;性需要是消耗能量的过程。
8.社会性需要答∶社会性需要(social need)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需要,如对劳动、交往、成就、奉献的需要等。
社会性需要是后天习得的,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属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范畴并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社会性需要也足个人生活所必需的,如果这类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使个人产生焦虑、痛苦等情绪。
社会性需要的种类很多,如成就需要、交往需要和权力需要等。
成就需要是指个人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力求达成的欲望;交往需要就是个人想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沟通信息的需要;权力需要即个体要在某些方面取得一定的支配地位的需要。
9.自我实现答∶自我实现(self-realization)是指个体的各种才能和潜能在适宜的社会情境中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的过程。
亦指个体身心潜能达到充分发展的境界。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这是个体对追求未来最高成就境界的人格倾向性,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自我实现。
能自我实现的人是极少数,仅为1%。
绝大多数人不能自我实现,其主要原因是∶①自我实现是很微弱的似本能需要,容易被压抑、控制、更改和消失;②许多人不敢正视关于他们自己自我实现所需要的那种知识,对那种知识缺乏自知,使自己处于不确定的状态;③文化环境用强加于人身上的规范,阻滞一个人的自我实现;④自我实现者是由成长性需要而不是匮乏性需要推进的,其发展和持续成长依赖于自己的潜力。
10.价值观答∶价值观(values)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
价值观为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是浸透于整个个性之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的一种内心尺度。
价值观具有四个特征∶①主观性。
指用以区分好与坏的标准,这些标准均可以称为价值观。
②选择性。
价值观是在个体出生后随着社会生活实践的扩展而逐渐萌发和形成的。
③稳定性。
个人的价值观形成之后往往不易改变,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表现。
④社会历史性。
在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的价值观是不同的。
价值观的作用常见于兴趣、信念和理想这三种表现形式。
11.兴趣答∶兴趣(interest)是人的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它使人对某些事物优先给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
兴趣进一步发展为从事实际活动的需要时,就变成了爱好。
人们的兴趣有相当大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①兴趣的指向性,是指人对于什么事物感兴趣。
人们的兴趣指向的不同,主要是由于生活实践不同造成的,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②兴趣的广度,是指兴趣的数量范围。
有人兴趣广泛,有多种多样的兴趣;有人兴趣狭窄。
③兴趣的稳定性,指对事物感兴趣持续时间的长短。
④兴趣的效能,是指兴趣在推动认识深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兴趣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兴趣也是人用来评价事物好坏的一个内心尺度。
12.信念答∶信念(belief)是人对于生活准则的某些观念抱有坚定的确信感和深刻的信任感的意识倾向。
其中个体的需要反映个体对世界的理解,信念亦是自我的基础,决定个体的特征性行为,常表现为人的高级心理活动,体现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向往和追求,是其强大的精神支柱、力量源泉和行动指南。
信念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与人的知识经验并以这种知识经验为依据对未来的推断有密切的关系,而且通常是充满感情的。
信念是价值观的核心层次,稳定性强,指引着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一种被意识到的具有理论性的价值取向。
13.理想答∶理想(idcal)是指个人追求的自认为有价值并需经一定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
具有激发个体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作用,是个体生活和工作的巨大动力。
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理想是符合客观规律并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想像。
奋斗目标是人积极向往的对象。
作为理想的奋斗目标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对于这个奋斗目标,人既有生动的想像内容、明确的思想认识,又怀有喜爱、赞扬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并且决心力求加以实现。
理想是价值观指向未来的表现形式,因而更具有号召力。
二、问答题1.需要和动机如何分类?答∶(1)需要分类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人的需要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系统。
因此,当人们从某个维度来考察需要时,应注意人的各种需要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它们进行分类,如划分为生物性(生理)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或原发性需要和继发性(习得性)需要,或外部需要和内部需要,或物质需要和心理需要等。
例如,进食需要,就其本性来说(新生儿时)是属于原发性的、生物性的需要,但后来经学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成人的进食需要就含有社会性的成分。
心理需要是相对物质需要而言的,但满足心理需要也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因此,对需要的各种分类仅具有相对的意义。
(2)动机分类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具体分类如下∶①根据动机的起源,可把动机区分为生物性动机(也称为生理性动机或原发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也称为心理性动机或习得性动机)。
前者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后者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
②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时间。
可把动机区分为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短暂的、具体的动机。
前者影响范围广,持续作用时间久;后者只对个别具体行动暂时起作用。
③在人的复杂活动(如学习、工作、求职等)中,通常不会只受单一动机的推动,而是受多种多样的整个动机系统的推动。
这些形形色色的动机交织在一起,互相补充。
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之中。
它们对活动的驱动作用是不同的,其中有的起主导作用,这种动机称为主导动机,另一些是次要的,称为次要动机。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活动的主导动机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④动机可能是意识到的,也可能是意识不到的。
实际上在活动的瞬间,动机通常是意识不到的。
定势就是一种未被意识到的动机。
大多数的目的性活动的动机是人们能够意识到的。
⑤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还可将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是指活动动机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是追求活动之外的某种目标。
内在动机是指活动动机出自于活动者本人并且活动本身就能使活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