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经营管理原理》课程标准
1、前言
1.1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连锁经营管理原理
课程类别:专业平台课、专业必修课
学时:60学时
适应专业:连锁经营管理
1.2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是必修课程,属于本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连锁经营相关概念、理论、流程和案例的教学,培养学生对连锁经营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职业方向和职业岗位的认知,熟悉连锁经营的本质和实质,掌握连锁经营的基本理论知识。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以“管理学原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学习为基础,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连锁经营的实质与特征、基本模式和主要业态等连锁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了解国内外连锁经营的发展历程、掌握连锁经营的组织结构设计、连锁经营的主要管理系统及连锁商业新一轮的发展趋势等知识。
1.3 设计思路
依据高职高专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要求,为适应社会及经济发展对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结合本课程的性质、教学的基本任务,突出连锁经营管理重点内容的讲授和实训,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社会提供理论够用,技能娴熟的专业人才。
《连锁经营原理》的课程设计方案以工学结合为中心,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挂钩,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观察连锁企业,并将观察调研成果作为成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创设工作情境,体现教学内容灵活性和针对性,体现弹性结构,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养。
2.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学生能够认知连锁经营企业,了解连锁经营企业的业务特征,具备分辨连锁经营企业业态和业种的能力,以及描述连锁企业基本业务流程的能力。
即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连锁经营的历史进程、实质与特征、基本模式,了解零售商业发展规律与连锁经营业态创新、连锁经营主要管理系统以及连锁经营业务流程。
掌握连锁经营分店开发业务、连锁经营商品开发业务、连锁经营商品采购业务、连锁经营商品配送业务、连锁经营信息管理业务、连锁经营营销策略以及连锁经营企业业绩的考核评价等业务流程。
了解中国进一步发展连锁经营的对策。
2.1 能力目标
➢能分析连锁经营的基本内涵
➢能分析连锁经营的基本特征
➢能界定连锁经营的三种基本模式,并分析各自的优劣势
➢能掌握连锁零售业态的构成要素
➢能够辨识连锁超级市场,能拟定超级市场开设门店的条件
➢能够辨识连锁便利店,能拟定便利店开设门店的条件
➢能够辨识连锁百货店,能拟定百货商店开设门店的条件
➢能够辨识连锁专业店,能拟定专业店开设门店的条件
➢能够辨识连锁专卖店,能拟定专卖店开设门店的条件
➢能够完成连锁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
➢能够设计连锁总部组织结构
➢能够设计连锁企业门店组织结构
➢能够设计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组织结构
➢能具备连锁企业战略管理理念,能帮助企业选择合适的经营战略
➢能掌握连锁企业运营体系构建的方式
➢能具备初步设计常规连锁企业总部运营管理体系的能力
➢能具备初步设计连锁企业门店运营管理体系的能力
2.2 知识目标
➢能够描述连锁经营的定义与内涵
➢能够叙述连锁经营的发展历程
➢能够掌握连锁经营的基本特征
➢能够掌握连锁经营的基本模式
➢能够准确描述连锁经营三种基本模式各自的特点
➢能够列举零售业态的类型
➢能够陈述连锁超级市场、百货商店、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的业态特征
➢能够描述连锁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能够叙述连锁企业总部的基本职能
➢能够准确叙述一般常见连锁企业门店组织机构
➢能够列举常规连锁企业总部运营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能够准确列举常规连锁企业门店运营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2.3 素质目标
具备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具备练好的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具备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3
4. 实施建议
4.1 教学组织建议
4.1.1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教学为主体,主要采取课堂讨论、分析比较、调查研究、小组作业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本课程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典型的活动项目,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注重“教”
与“学”的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本课程的职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知识渗透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学习连锁经营,增加感性经验,由虚入实,加深对本课程的认识和理解,达到训练连锁经营能力的目的。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4.1.2 教学内容选择、教学重点建议
➢教学内容力求围绕本课程知识和能力要求来选择,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不求知识体系的完
整,突出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对连锁经营的基本认知、连锁经营三种基本类型、连锁经营超级市场、便利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等常见业态的辨识等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设计连锁经营企业组织结构和连锁经营企业运营体系的构建能力。
4.2 教学评价
➢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目标评价、过程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
➢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5.附录
在标准执行过程中,可根据实际对课时作调整。
同时,总课时在48——60课时之间的教学安排都可以执行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