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1.一般来讲,生理学主要在五个不同水平展开研究。
1)化学水平2)细胞水平3)组织水平和器官水平4)系统水平5)整体水平2.解剖生理学的实验方法主要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两类。
3.人体机能的稳态调节机体的这种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几种方式进行的。
4.稳态调节的方式1)神经调节神经调节主要是通过反射活动来实现的。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反应。
反射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
2)体液调节机体的某些细胞能产生某些特异性化学物质,如内分泌腺细胞所分泌的激素,可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机能活动,这种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3)自身调节很多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的变革发生适应性反应,这种反应是组织、细胞本身的生理特性。
不依赖于外来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作用,因此称为自身调节。
5.6.7.8.9.人体有四种根本组织,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组成。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作用包括膜的被动转运、主动转运、胞饮和胞吐等。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组成。
肌细胞细长似纤维状,又称肌纤维。
心肌的收缩具有节律性,为不随便肌。
光滑肌的收缩有节律性,具较大伸展性,为不随便肌。
11.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12.树突的功能是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至胞体。
13.轴突的功能是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向外周。
14.骨、骨连接和骨骼肌组成运动系统。
15.成人骨共有206块,约占体重的20%。
16.骨的组织:1)骨组织2)骨膜3)骨髓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的间隙内,分红骨髓和黄骨髓。
红骨髓分布于全身骨的骨松质内,具有造血功能。
黄骨髓无造血功能,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可改变成红骨髓恢复造血(限小孩)。
17.人类的脊柱,从侧面看有4个明显的生理性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骶曲。
颈曲、腰曲面向前,胸曲、骶曲凸向后。
颅骨连结成颅,可分为脑颅和面颅。
10.骨骼肌的收缩受认识支配,故又称随便肌。
躯干骨包括椎骨、肋骨和胸骨。
椎骨又可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和尾骨,它们经由过程骨连结构成脊柱。
胸椎、胸骨和肋骨通过骨连结构成胸廓。
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上肢骨和下肢骨又分别可分为上(下)肢带骨和上(下)肢游离骨。
上、下肢带骨分别把上、下肢骨与躯干骨相连结。
全身骨的结构特性是与人类直立行走、劳动和中枢神经体系发财相适应,如颅骨的脑颅发财,上肢骨轻巧,下肢骨细小等,骨盆和足弓也有相应的形态特征与之相适应。
20.神经体系由中枢神经体系和周围神经体系组成。
21.引起兴奋的条件:(1)刺激强度(2)刺激的作用工夫(3)强度变革率阈值的大小可反映组织兴奋性的高低;阈值低,透露表现兴奋性高;阈值高,则透露表现兴奋性低。
22.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的平衡电位所决定的。
23.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3部分组成。
24.兴奋由神经传向肌肉并引起肌肉的收缩是一个极端庞大的进程,中间触及电―—化学―—电的彼此转换。
同时伴随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其全部过程的主要事件总结如下:1)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抵达轴突终末,引起突触前膜去极化,Ca²⁺从细胞外进入突触前膜中;2)在Ca²⁺的促发作用下,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并与前膜融合,乙酰胆碱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完成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换;3)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启动肌膜上的Na⁺和Ka⁺通道开放,Na⁺和Ka⁺沿肌膜离子通道流动,产生终板电位,完成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换;4)当终板电位到达肌细胞膜的阈电位时,引发肌膜产生肌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并沿肌膜迅速向整个肌细胞扩布;5)肌动作电位传入肌内膜系统,引起肌内膜系统终池中的Ca²⁺进入肌丝处;6)Ca²⁺与肌钙蛋白复合体结合,使横桥与肌动蛋白的作用点结合,粗细肌丝相对滑动,肌小节缩短。
肌肉收缩。
肌膜上的电信号最终转换成肌肉的机械收缩。
25.一个完整的反射弧由下列5部分组成:1)感受器感受内外环境刺激的结构,它可将作用于机体的刺激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
2)传入神经由传入神经元(感觉神经元)的突起所构成。
将感受器的神经冲动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
3)神经中枢为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4)传出神经由中枢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构成。
将神经冲动由中枢传到外周效应器。
5)效应器发生应答反应的器官,如肌肉和腺体等组织。
26.脊神经共31对,因此脊髓有相应的31个节段,即颈段8节,胸段12节,腰段5节,骶段5节,尾段1节。
27.灰质前端膨大,称前角;后端细窄,为后角。
前角内有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其轴突构成前根,支配骨胳肌。
后角内主要聚集着与感觉传导有关的神经元,接受由后根传入的源于躯体和内脏的感觉冲动。
28.12对脑神经: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Ⅴ三叉神经Ⅵ外展神经Ⅶ面神经Ⅷ位听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29.高等哺乳动物和人的体表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
中心后回的投射具有如下特性:1)躯体感觉传入冲动向皮质的投射具有交织的性质,即一侧体表感觉传入向对侧皮质区域投射,但头面部的感觉投射是双侧性的;2)总的空间投射是颠倒的,下肢代表区在中心后回的顶部,上肢代表区在中间部,头面部代表区在底部,但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安排是正立的;3)投射区域的大小与躯体各部分的面积不成比例,而是与分歧体表部位的感觉灵敏水平、感受器的密集程度和感受器冲动传入纤维的数量有关。
30.大脑皮层运动区对躯体运动的控制具有以下特性:1)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呈交织支配,即一侧运动区主要调节和控制对侧躯体运动。
但头面部肌肉的支配大多是双侧性的,如除下部面肌和舌肌主要受对侧支配外,其余部分均为双侧支配;2)具有精密的功能定位。
运动越精密,越庞大的肌肉,其在皮质的代表区越大。
如手、五指所占的代表区几乎和整个下肢所占的代表区域相等;3)肢体代表区在运动区的在空间方位上呈头足颠倒式的安排,即下肢的代表区在皮质的顶部,上肢肌肉的代表区在中间部,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底部,但头面部代表区在皮质的安排仍是正立的。
31.延髓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中枢,有生命中枢之称。
32.在生理学上,通常将眼球分为折光系统和感光系统两部分。
33.视网膜视部由外至内主要分为感光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和神经节细胞层。
34.若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或眼球的形态异常,平行光线不能成像在视网膜上,则称为非正视眼,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
1)近视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来自远方物体的光线发散聚焦在视网膜前,导致物像模糊,这种现象称为近视。
改正近视眼的常见方法是在眼前增加一个合适的凹面镜,令人眼的平行光芒适当辐散,聚焦后移,成像在视网膜上。
2)远视因为眼球前后径太短或眼的折光能力过弱,致令人眼的平行光芒的主焦点落于视网膜以后,形成模糊的物像。
纠正的方法是戴合适的凸透镜。
3)散光正常眼的折光系统的各折光面都是正球面的,从角膜和晶状体整个折光面射来的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上。
如果折光面上某条或多条径线或纬线曲度异常,经由过程角膜分歧方位的光芒在眼内不能同时聚焦而使物像变形和视物不清。
校正方法是用采用适当的柱面镜,来纠正角膜的曲率。
35.人从亮处突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清楚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随着视觉敏度逐渐增加,恢复了在暗处的视力,此现象称为暗适应。
当从暗处突然来到光明处,最后感到一片刺眼的亮光,不能看清物体,稍待少焉才能恢复目力,此现象称为明适应。
36.人耳有双重感觉功能,即既是听觉器官又是机体位置和平衡感觉器官。
37.球囊和椭圆囊是感受线性加速度和头空间位置变化的感觉器官。
38.3个半规管是感受正、负旋转加速度刺激的感觉器官,各自的平面接近相互垂直。
39.细胞外液包括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和脑脊液。
41.血细胞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
红细胞和血浆占据了血液中的绝大部分,其体积分别约占全血体积的45%和55%,白细胞和血小板所占体积不足全血体积的1%。
42.一个健康成年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7%~8%。
43.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略偏碱性。
44.血红蛋白含量,正常成年男性约为13~18g/100mL血液,女性约为11~14g/100mL血液。
45.红细胞的寿命为120天。
46.ABO血型系统由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A和凝集原B决定,这两种凝集原可组合成四种血型:红细胞膜上只含凝集原A,则血型为A型,含有抗B凝集素;红细胞膜上只含凝集原B,则血型为B型,含有抗A凝集素;若同时存在A和B两种凝集原的为AB型,不含抗A和抗B凝集素;既不存在凝集原A,也不存在凝集原B的为O型,既抗A又抗B。
47.按照血液循环途径的分歧,将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1.体循环,左心室搏出的血液,经主动脉及其分支流到全身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后,再经各级静脉汇入上、下腔静脉及冠状窦流回右心房。
血液沿上述途径的循环称体循环。
左心室的血液来自于肺部,经过气体交换,形成含氧较多的鲜红的动脉血,在全身毛细血管处进行气体交换后,动脉血就变成含二氧化碳较多的暗红的静脉血。
因此,体循环的动脉血管中流动的是动脉血,静脉血管中流动的是静脉血。
2.肺循环,右心室搏出的血液,经肺动脉及其分支流到肺泡毛细血管,在此进行气体交换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血液沿此路径的循环称肺循环。
由于右心室的血液来自于由全身返回心脏的,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后,静脉血就变成含氧较多的动脉血。
因此,肺循环的肺动脉血管中流的是静脉血,而肺静脉血管中流的是动脉血。
48.心肌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等生理特征。
49.在特殊传导组织中,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50.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51.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这时的动脉血压值称为收缩压。
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52.我国健康青年人在平静状况时的收缩压为100~120mmHg,舒张压为60~80mmHg,脉压为30~40mmHg。
53.血压是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因此,充足的血液充盈是构成血压的基础。
心室收缩射血是血液流动的动力,血液在流动的进程中会遇到很大的阻力,个中血管口径的变革是影响阻力最重要的因素。
心脏收缩产生的动力和血流阻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形成动脉血压的两个主要因素。
54.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心搏出量,如果搏出量增大,心缩期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增多,管壁所受的张力也更大,故收缩期动脉血压升高更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