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营养』高脂血症营养康复食谱→认识高脂血症1.高脂血症的标志我们知道,高脂血症是指血浆胆固醇和/或血甘油三酯浓度增高。
高脂血症是脂蛋白紊乱的标志,可分为下面这3类。
(1)高胆固醇血症,即仅有血胆固醇含量增高,而血甘油三酯含量正常者。
(2)高甘油三酯血症,即仅有血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而血胆固醇含量正常者。
(3)混合型高脂血症,即血胆固醇和血甘油三酯含量都增高者。
2.血脂控制标准(1)血浆总胆固醇控制标准。
其理想值应<200mg/dL;临界值为200~239mg/dL;过高值则是指血浆总胆固醇>240mg/dL者。
(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标准。
它的理想值应为<130mg/dL;临界值为130~159mg/dL;过高值则是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60mg/dL者。
(3)血浆甘油三酯控制标准。
其理想值应<200mg/dL;临界值为200~239mg/dL;过高值则是指血浆甘油三酯水平>240mg/dL者。
(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标准。
它的理想值应>50mg/dL;临界值为35~50mg/dL;危险值为<35mg/dL。
高脂血症的危害高脂血症对我们人体的危害比较大,因为它是心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也就是冠心病)的最主要致病因素。
此外,它还会危及各个器官。
高血脂在早期或程度较轻时几乎没有任何感觉,它的起病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常常是从青壮年甚至幼儿时期就开始了。
因为高脂血症通常没有明显不适的感觉,我们往往不能及时发现。
但是这种疾病又不能放任不管,若是长期不治疗会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脑中风等疾病,同时高血脂也会与脂肪肝、高血压、糖尿病等相互作用,可使这些疾病进展恶化,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代谢综合征”是什么医学上,将以胰岛素抵抗为病理基础的多代谢症候群,包括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脂肪肝等合称为“代谢综合征(以下简称MS)”。
其中,血甘油三酯增高、向心性肥胖和糖耐量低减构成3大危险因素。
代谢综合征早在1988年即被学者们提出,并已明确是糖尿病和心脏病的先兆。
目前,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呈全球性增高趋势。
据统计,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目前共有1.15亿MS患者。
据美国第3次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研究NHANESⅢ)结果显示,23%的美国成年人患有代谢综合征(总人数高达3600万)。
其中,84%为肥胖、76%伴有高血压、75%为血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74%出现血甘油三酯增高、41%出现血糖增高和糖耐量减低等。
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代谢综合征的发病也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
据上海对2776例20岁以上成年人的调查,专家们发现在成年人中,超重者的比例为29.5%、肥胖者为4.3%、高血压者为58.4%、高胆固醇血症者为21%、高甘油三酯者为29.3%、有代谢综合征者为10.2%。
在血糖正常的人群中,10%的成年女性,以及15%的成年男性有代谢综合征的表现。
膳食脂肪与血脂在下面这一节,我们将会和大家详细讨论各种脂质对人体的影响。
在开始讨论之前,请大家先和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个表格。
随后,我们将展开关于脂肪的详细讨论。
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在实际工作中,为了简便,我们常将P/S(即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的比值作为评价一种食物营养价值的指标。
我们认为P/S 的值越高越好。
多数植物油的P/S值都比较高,西方膳食的推荐比值范围为0.5~0.7,我国传统膳食中因脂肪含量低,P/S值一般在1以上。
因此,合理的选用油脂对我们来说颇为重要。
多数动物油的P/S值均较植物油低,但鱼油例外。
许多鱼类,不论河鱼或海鱼均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和植物油比较,它们的碳链更长,不饱和程度更高(植物油主要为十八碳二烯酸和三烯酸,而鱼油中二十二碳五烯酸和六烯酸占相当大的比例)。
因而,鱼油对于降低我们的血胆固醇和防治冠心病来说更有好处。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鱼类摄入较多的居民,如生活在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以及日本和我国舟山群岛的渔民,他们冠心病的发病率均显著偏低。
临床上常用鱼油治疗冠心病。
有研究者随访患者19年后,发现鱼油可使患者的血胆固醇含量下降,使他们的生活时间延长,死亡率降低,与未服鱼油的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
近年来,鱼油用于临床治疗高脂血症和冠心病的报道正日渐增多。
但是,我们想提醒大家的是,深海鱼油的保存是有非常严格的条件的,它们一定要保持在—20℃的环境下,避光才可以保证它们不会氧化变质,即使做到了这一点,它们也只能保存20~30天。
而市面上的产品是很难达到这个条件的,请大家注意这一点。
虽然深海鱼油是一种保健品,但服用时一定要注意其标明的有效期。
因为过期的深海鱼油也很容易被氧化,氧化后的深海鱼油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于健康。
植物油与橄榄油心脏病患者为了防止动脉硬化逐渐加重和并发症的发生,平时应注意多吃植物油,少吃动物油。
这是因为动物油含有较高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会使人体器官加速衰老并促使血管硬化,进而引起冠心病、脑卒中等。
而植物油如豆油、菜子油、花生油、玉米油等,因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目前多认为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患者的“康复油”。
这是因为不饱和脂肪酸进入人体后,会变成二十二碳脂肪酸,它是人体内一种激素—前列腺素合成的主要原料,所以,二十二碳脂肪酸即为前列腺素前体,而前列腺素除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外,还能防止血液凝固,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此外,不饱和脂肪酸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可调整胆固醇代谢,促进胆固醇氧化,生成胆酸,并可与胆固醇结合成不饱和脂肪酸胆固醇酯,便于胆固醇转送。
但是,凡事都要讲个适度。
植物油对于人体来说虽然是有益的,吃得过多也没有好处。
因为食入过多,自然产生热量也多,每1g脂肪可产生9kcal(约37.6kJ)热量。
热量富余了,需要体内脂肪的分解就少了,我们的体质量(即体重)便会逐渐增加。
此外,多吃植物油并不能使血中原有的胆固醇降低,却可使胆结石的患病率比吃普通饮食者高2倍。
因此,植物油吃得过多也是无益的。
植物油中的橄榄油正越来越受到营养学家的关注。
橄榄油原产于地中海一带的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
油橄榄树是一种高大的常绿乔木,它所结的淡绿色果实含油脂量达35%,一般采摘下来后便立即进行加工,榨磨成油,这样制成的油可保持橄榄天然的果香和新鲜的口感。
橄榄油含单不饱和脂肪酸达80%以上,主要成分是油酸,容易被人体吸收,还含有对心血管健康有益的角鲨烯、谷固醇和维生素A原、维生素E等成分。
据调查,在食用油中橄榄油达90%的地中海一些国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远远低于欧洲其他国家。
橄榄油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反复煎炸也不变质。
最新的研究表明,常食用橄榄油还可防止骨质疏松、预防钙质流失,预防消化系统疾病、胆结石、心脏病、高血压,降低癌症发病率,以及减少胃酸分泌、降低血糖等作用。
因此,在这里,我们强烈推荐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适量食用橄榄油,以橄榄油替代一般的植物油,但总量仍不宜超过每日植物油规定量的上限。
总热量对血脂的影响在临床上,我们每天都要和大量的冠心病患者打交道,从对他们进行的体检中,我们发现,其中不少患者是属于肥胖或超重的,这说明他们的热量摄入长期过多。
这些人的血胆固醇含量有时不一定增高,但血甘油三酯增高者则颇为常见。
这表明总热量摄入超标也会造成高脂血症。
其机理可能是由于肥大的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缺乏敏感性,因而使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受到限制(即胰岛素抵抗);而为了维持葡萄糖在体内的稳态,胰脏必须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这就造成了高胰岛素血症,后者将促使肝脏更快地合成内源性甘油三酯,终致形成高甘油三酯血症。
新近的研究还表明由于热量摄入过多而引起的肥胖,还可使血中HDL—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
通过限制热量摄入或增加消耗而使体质量降低时,血脂异常的情形也可得到改善。
糖类对血脂的影响糖对血脂的影响与其种类有关。
单糖,如蔗糖、果糖等可使血甘油三酯含量增高,特别是对于那些肥胖或已有甘油三酯增高的人们,这种作用就更为明显了。
在一些脂肪摄入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当糖类的用量增加时,当地居民冠心病的发病率也增高。
临床上有人报告,冠心病患者中是由于摄入糖过多而引起的高脂血症者最为常见。
动物实验和人体观察表明,当蛋白质缺乏时,摄入过量的糖极易在肝脏中转化为甘油三酯而堆积起来,以致形成脂肪肝。
临床上还可见到不少肝病患者,由于长期营养不当,如进食低蛋白、高糖、高脂肪饮食,以致形成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多数为高脂蛋白血症Ⅳ型,少数可为Ⅴ型)和冠心病。
国外调查显示,每天食用糖的数量,应控制在50g以下。
但很多食品含有较多的糖,如一瓶汽水含糖量在20g左右,一盒冰激凌的含糖量是10g,一块奶油点心的含糖量是30g,低度酒类的含糖量为5%~10%。
此外,人们还常常选用含糖奶粉,并在喝咖啡时加入大量的糖。
由此可见,我们很容易便摄入糖过多,故应从生活的细小方面入手,尽量减少糖的摄入量,最好是不吃糖果,少吃点心,做菜也尽量少放糖,即便是你非常喜欢糖,也必须把每天的摄入量控制在50g 之内,这需要我们精打细算才能实现。
蛋白质对血脂的影响目前,关于蛋白质与脂质代谢以及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尚未完全明了。
不过,可以明确的是,近年来,大量的报告指出,食用植物蛋白较多的地区,高脂血症和冠心病的发病率较食用动物蛋白较多的地区显著降低。
动物及人体试验还表明,用大豆蛋白完全代替动物蛋白可使血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
临床上用大豆蛋白治疗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收到良好的效果。
学者们认为这可能与其中的氨基酸组成有关。
这提示我们可以适量增加饮食中植物蛋白的量,多食用豆制品是很好的选择。
维生素对血脂的影响维生素与脂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有一定的关系,其中较受重视的是维生素C。
已知它在维持血管壁的完整及脂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学者们发现,长期服用维生素C对大鼠、家兔和豚鼠的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有预防作用,对肝脏和肾脏的脂肪浸润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临床工作中医师们发现,服用大剂量维生素C对治疗部分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可能有一定效果。
维生素B6与构成动脉壁的组织介质(酸性黏多糖)的代谢以及脂代谢中重要的酶类(脂蛋白脂酶)的活力有关。
生物体在维生素B6存在的情况下,能将亚油酸转变为多不饱和脂肪酸,如花生四烯酸,后者为前列腺素合成的重要前体。
当猴子的饲料中缺乏维生素B6时,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
维生素B6广存于许多植物之中,尤其是谷物的外皮中含量丰富,正常进食的人一般并不缺乏。
近年来,有关维生素E的抗氧化、抗衰老和抗凝血等作用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对它是否有降血脂和提高HDL—胆固醇作用则仍不能确定。
维生素E常与不饱和脂肪酸一起存在于自然界,尤其是在油料作物的种子之中,它们起着天然的抗氧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