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六章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失败单元复习兼小专题整理华士国际高三历史备课组一、阶段特征本单元从1924年的国共合作到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历时4年。
1、总体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
2、具体特征:政治:①国共实现合作,形成了革命统一战线,在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②年幼的中共在探索中遇到了重大挫折,即犯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随着国共合作的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
经济: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进程被打断,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思想:新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革命的两大指导思想。
军事:一战后,军阀混战,战祸波及全国;北伐使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外交:①一战后,中国重新回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中共和国民党先后明确提出了反帝主张;②湖北、江西人民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
二、重要历史概念1、国民革命的内涵: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运动。
反帝、反封建、统一中国(即民主革命纲领内容)成为其主要目标。
2、右倾机会主义:工人运动中或无产阶级政党内部一种违反马克思主义根本原则和正确路线的思潮。
其表现形式是思想落后于实践,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形势把革命推向前进。
他们或过高地估计敌人力量,过低估计人民群众的革命力量,看不到革命形势的有利因素,散布悲观情绪,不敢斗争甚至主张搞阶级合作。
其特征是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认识与实践相分离。
右倾机会主义是阻碍革命的绊脚石,对革命危害极大。
三、重要历史知识1.革命统一战线习题1: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抗争在斗争方式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结合近代中国国情及当时国内外形势,分析这一特点出现的历史必然性。
这种抗争方式产生了什么影响?⑴.特点:各革命阶级、阶层实现了大联合,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⑵.历史必然性:①.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力量强大,中国人民要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必须联合起来;②.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是近代中国各阶级阶层革命的共同对象,这就为他们之间的联合奠定了基础;③.以前各革命阶级单独进行的斗争都相继失败,这为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提供了经验教训;④.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为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⑤.十月革命后,共产国际积极支持和帮助国共两党合作,为中国人民实现联合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⑶.影响:①.使国民革命取得重大成就,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②.中共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进一步发展和扩大统一战线,调动各阶级、阶层共同斗争,成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
2、新三民主义习题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建立民国。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大总统由国民共举。
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
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文《同盟会宣言》)材料二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
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
……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与所谓“天赋人权”者殊科,而难求所以适合于现在中国革命之需要。
详尽之,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凡卖中国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
(《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材料三统一中国东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工人、农民,无论男女,在各级议会有无限制的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
制定关于工人、农民以及妇女法律;(1)改良工人待遇(2)废除包工制(3)设工人医院(4)工人保险(5)保护女工、童工(6)保护失业工人。
(《中共二大宣言》)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旧三民主义同新三民主义在民权主义方面主要的相同点是什么?对享有民权者的范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2)新三民主义对民权主义的解释有什么重大发展?(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共二大宣言对民权的解释与新三民主义有何原则区别?答案:(1)都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旧三民主义把民权赋予反对帝制的国民。
因为当时革命主要对象为清政府。
新三民主义把民权赋予中国国民中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人,因为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
(2)明确提出与《人权宣言》中“天赋人权”的内容不同。
旧的三民主义民权只为少数资产阶级所有,新三民主义的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3)新三民主义内容抽象,缺乏具体内容;中共“二大”有彻底实现人民的权利,八小时工作制、工人福利待遇、保护女工、童工等项内容。
习题3:新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并存的原因这一局面是由当时中国的国情和国共两党的历史使命决定的:①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使中国革命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动力。
②以孙中山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实现了由旧三民主义向新三民主义的伟大转变,继续肩负着民主革命的领导重任。
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制定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事实上为中国人民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④由于反动势力强大和共产国际的支持,国共两党实现了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共同领导中国革命。
习题4:为什么新三民主义在国民革命运动中占主导地位?①新三民主义不仅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也代表着工人、农民阶级利益,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各阶层人们共同奋斗的目标和旗帜。
②中国共产党初建,处于幼年时期,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
③国民党在社会上的影响比较大,力量也比较强大。
3、大革命的失败习题5:如何正确认识中共在国民大革命中的领导作用①在政治上,中共根据历史发展的进程提出了基本的政治纲领和政治口号。
领导权问题主要是政治领导,大革命的发展是按照中共指引的方向前进的。
②在组织上,在中共的推动,帮助和组织下,建立了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③在群众运动方面,大革命时期的工农运动基本上在我党的领导下发动起来的。
④在军事上,在中共推动下,建立了革命的武装、创办了黄埔军校,在国民革命军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
北伐战争中,中共发挥了重大作用。
⑤由于中共还处在幼年时期,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中共在这一时期的领导作用是不充分和不完全的。
习题6:比较辛亥革命失败与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内外因素的异同,谈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1)相同点:①客观上都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镇压和破坏革命,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支持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
②主观上都是革命领导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造成的。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敢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不敢发动群众摧毁封建势力,对袁世凯妥协退让。
1927年大革命中,以陈独秀为首的一部分人,坚持右倾错误,放弃了革命领导权,对蒋介石反动派妥协退让,并压制工农运动。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辛亥革命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7年大革命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②领导阶级不同:辛亥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1927年大革命是在国共两党统一战线的领导下进行的。
③革命成果不同: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1927年大革命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④群众基础不同:辛亥革命只靠革命党人的力量;1927年大革命中,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3)启示:两次革命的失败可以看出,要想革命成功,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建立人民武装力量与反动势力斗争,妥协退让只会断送革命。
四、单元相关专题1、有关中共在不同历史时期统一战线问题(1)革命统一战线。
原因:第一次工人运动失败的教训。
组织形式:党内合作。
后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统一战线破裂,大革命失败。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原因:日本侵略中国,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关头。
组织形式:党外合作。
后果:推动了全民族的抗战和全国抗战的最后胜利。
(3)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原因:打倒蒋介石,解放和建设新中国的需要。
组织形式:逐步形成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为基础的政治协商制度。
后果: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建立了新中国;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人民政权的巩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4)爱国统一战线。
原因:新时期建设现代化强国和统一祖国的需要。
组织形式:以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为基础,拥护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三者的结合。
前途:团结一切积极因素和力量,为振兴中华、统一祖国而奋斗。
2、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1)演变过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经历了合作——对抗——再度合作——再度对抗的曲折演变。
①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在经历了一连串的挫折之后,孙中山的思想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他认为国民党内成分复杂,需要改组,欢迎中共与之合作。
当时中共及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都很弱小,“二七惨案”的教训充分说明了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于是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旗帜的,以新三民主义为合作基础的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了。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首次合作破裂。
此后十年中,中国共产党用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屠杀,两党进入对峙时期。
②“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逐渐加剧,“华北事变”则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第一位。
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共以大局为重,力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在抗日民主运动的推动下,特别是西安事变的促使下,国共两党为了抗日大业,捐弃前嫌,再度合作。
其间尽管出现了一些摩擦,但这种合作关系一直维护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
抗日战争的结束,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国共两党的不同的阶级利益,决定了两党关系的最终破裂。
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1946年夏,蒋介石挑起内战,国共再度对抗,中国历史又进入了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即解放战争时期。
(2)影响国共两党关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①两党的性质不同。
国民党代表了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共产党则是代表工农群众利益的。
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为了完成某一共同任务(如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抗击日寇侵略),两党走向合作,但随着时局的变化,两党又走向对抗。
③国际政治势力和国际环境的影响。
两次国共合作都受到共产国际的推动;而二战后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则加速了国共关系的破裂。
3、孙中山精神2005年是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逝世80周年。
也是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100周年.1925年3月12日, 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临终时,他嘱咐国民党和全国人民坚持三大政策,将反帝反封建斗争进行到底.我们要学习孙中山:①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的爱国精神;②学习他为振兴中华,自强不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③勇于开拓、创新、拼搏、与时俱进;④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