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数学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初中数学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第19章解直角三角形19、1 测量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测量是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利用图形的相似测量物体的高度,培养学生动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测量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筑路、修桥等建设活动都需要测量。

当我们走进校园,仰头望着操场旗杆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时,我们也许会想,高高的旗杆到底有多高,能否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把旗杆的高度测量出来呢?二、新课1.根据同学们课前预习的,书上阐述的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法有几种?你是如何理解的呢?(待同学们回答完毕后再阐述,这里重要的是让同学们画出示意图)课上阐述测量旗杆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选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请你的同学量出你在太阳下的影子的长度和旗杆影子的长度,再根据你的身高,便可以计算出旗杆的高度。

(如图所示)由于太阳光可以把它看成是平行的,所以有∠BAC=∠B1A1C1,又因为旗杆和人都是垂直与地面的,所以∠ACB=∠A1C1B1=90°,所以,△ACB∽△A1C1 B1,因此,BCAC=B1C1A1C1,则BC=AC×B1C1A1C1,即可求得旗杆BC的高度。

如果遇到阴天,就你一个人,是否可以用其他方法测出旗杆的高度呢?第二种方法:如图所示,站在离旗杆的底部10米处的D点,用所制作的测角仪测出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BAC=34°,并且已知目高AD为1米,现在请你按1:500(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选合适的即可)比例将△ABC画在纸上,并记作△A1B1C l,用刻度尺量出纸上B l C l的长度,便可以计算旗杆的实际高度。

由画图可知:∵∠BAC=∠B l A l C l=34°,∠ABC=∠A1B1C l=90°∴△ABC∽△A l B1C l∴B l C1=1 500∴BC=500B l C l,CE=BC+BE,即可求得旗杆的高度。

2.带领同学们到操场上分别用两种方法测得相应的数据,并做好记录。

(指导学生使用测角仪测出角度)三、小结本节课是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测量旗杆的高度,同学们在学习中应掌握其原理,并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作业1.课本第99页习题19.1。

2.写出今天测量旗杆高度的步骤,画出图形,并根据测量数据计算旗杆的高度。

19、2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一)教学目标用试验的方法使学生知道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边的关系(勾股定理)增强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感性认识,并能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渗透探索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其中一个角是直角,两个锐角具有互余的关系。

那么,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具有什么关系呢?本节课就是要研究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二、新课1.等腰直角三角形边与边的关系。

如图,是正方形瓷砖拼成的地面,观察图中的三个阴影的小正方形P、Q、R,它们的面积具有什么关系呢?显然可以看出:S阴R=S阴P+S阴Q即AB2=BC2+AC2,这说明,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那么,在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中,是否也有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呢?2.任意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探索l,发给每位同学印有右图的纸片,让学生观察图形,而后回答以下问题。

如果每一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那么可以得到:正方形P的面积=____平方厘米;正方形Q的面积=____平方厘米;正方形R的面积=____平方厘米;(这里正方形只的面积相当难算,教师要给予点拨,要多花时间让学生思考才能得出。

)通过以上练习,同学们可以发现,正方形P、Q、R的面积之间的关系是___。

探索2.在方格中,用三角尺画出两条直角边分别为5cm和12cm的直角三角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斜边的长,并验证上述关系对这个直角三角形是否成立。

由上述的练习我们可以得出直角三角形ABC的三边的长度之间的关系:AB2=BC2+AC2。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3.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

例1.如图,将长为5.41米的梯子AC斜靠在墙上,BC长为2.16米,求梯子上端A到墙的底端B的距离AB。

(精确到0.01米)例2.已知:直角三角形ABC中,∠C=90°,BC=8,AC=17。

求AB4.练习:课本第102页的练习题。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具体的实例验证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勾股定理在我国古代早已被发现和运用,今天我们只不过做了粗略的探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方面要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另一方面要能运用它来计算直角三角形边的长度。

四、作业1.课本第104页习题19.2的第1、2小题。

2.课本第119页复习题的第1题。

第二课时勾股定理教学目标上节课学生感性认识了勾股定理,本节课通过给出一些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学生理性认识勾股定理,同时渗透方程思想,寓德于教,进一步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对勾股定理的回顾如图,△ABC是Rt△,∠C=90°,∠A、∠B、∠C的对边分别是a、b、c,那么a、b、c具有什么关系呢?(a2+b2=c2),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边的关系,那么,同学们是否能够想出证明这个定理的方法呢?1勾股定理的证明思路与方法。

发给每位同学与右图完全相同的四个直角三角形,然后将它们拼成如图所示的图形。

问:大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____,又可以表示为____。

对比两种表示方法,看看能不能得到勾股定理的结论。

提问后再给出提示。

一方面,大正方形的面积可表示为;(a+b)2;另一方面又可表示为:12a b×4+c2=2ab+c2,所以(a+b)2=2ab+c2即a2+b2=c2用四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还可以拼成右图所示的图形。

与上面的方法类似,也可以证明勾股定理是正确的。

(请同学们模仿上面的证明方法,就右图给出勾股定理的证明)一方面,大正方形的面积为c2,另一方面,大正方形的面积为(a-b)2+4×12ab,所以,a2+b2=c2。

2.进一步应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例1.如图,为了求出湖两岸A、B的两点之间的距离,一个观测者在点设桩,使三角形恰好为直角三角形,通过测量,得到AC长160米,BC长128米。

问从A点穿过湖到点B多远?练习:课本第104页第1、2题。

3.勾股定理史话,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

上面的图四称为“弦图”,最早是由三国时期的数学家赵爽在为《周髀算经》作注时给出的。

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TCM-)的会标,其图案正是“弦图”,它标致着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勾股定理从被发现到现在已有五千年的历史。

远在公元前三千年的巴比伦人就知道和应用它了,我国古代也发现了这个定理。

据《周髀算经》记载,商高(公元前1120年)关于勾股定理已有明确的认识。

人们对勾股定理的认识,经历过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其特殊情况,在世界很多地区的现存文献中都有记载,很难区分这个定理是谁先发现的。

国外一般认为这个定理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公元前580一前500)首先发现的,因而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三、小结本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勾股定理,并用两种方法证明了这个定理,同学们;在应用此定理解决问题时,应注意只有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才有这样的关系,如果;不是直角三角形应该构造直角三角形来解决。

四、作业课本第104页第1、2、3、4、5题。

19、3 锐角三角函数1.锐角三角函数第一课时锐角三角函数(一)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对边与邻边、邻边与对边的比值是固定的;通过实例认识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四个三角函数的定义。

并能应用这些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由上节课例题若加改变得,若AC=160cm,∠C=31°,那么,AB的长度为多少呢?同学们现在或许不能解决上述问题,但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以上问题自然很容易得到解决。

二、新课1.明确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名称。

直角三角形ABC可以简记为Rt△ABC,我们已经知道∠C所对的边AB称为斜边,用c表示,另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的对边与邻边,用a、b表示。

如右图,在Rt△EFG中,请同学们分别写出∠E、∠F的对边和邻边。

2.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对边与邻边、邻边与对边的比值是固定的。

问题1如右图,△ABC和△A1B1C1中,若∠C=∠C1=∠90°,∠A=∠A1,那么△ABC和△A1B1C1相似吗?与相等吗? BCAB和B1C1A1B1相等吗?显然△ABC∽△A1B l C l,BCAB=B1C1A1B1,这说明在Rt△ABC中,只要一个锐角的大小不变,那么不管这个直角三角形大小如何,该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

这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对边与邻边、邻边与对边的比值是固定的。

3.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Rt△ABC中(1)∠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A的正弦,记作sinA=∠A的对边斜边(2)∠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A的余弦,记作cosA=∠A的邻边斜边(3)∠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是∠A的正切,记作tanA=∠A的对边∠A的邻边(4)∠A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值是∠A的余切,记作cota=∠A的邻边∠A的对边同学们想一想,在Rt△ABC中,∠B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是哪一边与那一边的比值。

问题2.锐角三角函数都是正实数吗?为什么?若∠A是锐角,0<sinA<l,0<cosA<l,tanAcotA=1,为什么?4.例题讲解。

例1.求出右图所示的Rt△ABC中∠A的四个三角函数值。

例2.已知Rt△ABC中,∠C=90°,a:b=3:2,c=13,求∠A、∠B的四个三角函数值。

三、练习课本第109页练习的第1、2两题。

四、小结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一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对边与邻边、邻边与对边的比值是固定的,这几个比值称为锐角的三角函数,它反映的是两条线段的比值,对于三角函数的概念,同学们必须深刻理解后再记忆,不要混淆。

五、作业课本第11l页习题19.3的第1、2题,课本第120页复习题的第8题。

第二课时 锐角三角函数(二)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角函数的概念,并能熟练运用此概念探索30°、45°、60°等角度的三角函数值,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如图,这是一块三角形草皮,∠A =60°,AB =2米,AC =1.8米,那么这块三角形的草皮面积为多少呢?让同学们思考并加以引导,过C 点作AB 的垂线CD ,垂足为D ,我们知道,CD AC =sinA ,CD =ACsin60°,AC 是已知的,假如sin60°能够知道,那么CD 就可求,那么这个问题就得到解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