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简史汇总
萌芽。
《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 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 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 阴阳等家思想,与春秋孔子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 《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 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 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 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 不包。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从河流的发源到入海,举凡干流、支流、河谷宽度、 河床深度、水量和水位季节变化,含沙量、冰期以 及沿河所经的伏流、瀑布、急流、滩濑、湖泊等等 都广泛搜罗,详细记载。
所记湖泊、沼泽500余处,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 处,伏流有30余处,瀑布60多处。所记各种地貌,
高地有山、岳、峰、岭、坂、冈、丘、阜、崮、障、 峰、矶、原等,低地有川、野、沃野、平川、平原、
书中说明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论述了当时的已知的海 陆分布,开创了以地理为中心内容的作为对整个地球的研 究方向,被后世成为“宇宙派”。
第一节 古代地理学时期——综合思想
(公元前——18世纪中期)
一、中外地理著作中的综合思想
(一)中国 1.古代地理学名著—《禹贡》
作者不详 公元前5世纪,春秋时期出现,有人考证,是孔 子的作品,是孔子修尚书所作,全文1189字,内容 丰实,体系完整,结构严密。
1.古代地理学名著—《禹贡》
第一次把中国进行分区,把中国划分为九州:
第一章 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简史
重点: 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难点: 各时期综合思想的形成
过程
综自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不过几十年的历 史,但综自的知识积累和思想萌芽很早,可以 追溯到很远的古代。
综自的知识萌芽很早,理论形成很晚。
地理学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古代地理学 古典地理学 近代地理学 现代地理学
每一阶段综自都有一定的进展。
《管子·地员》篇分别讲到渎田、丘陵、 山地等不同地带的土地生长不同的植物。 论述了土壤与地形、地下水、植物的关 系,强调“草土之道,各有其造” 客观 规律。
4.以后陆续出版的
班固的《汉书地理志》 郦道元的《水经注》 玄奘的《大唐西域记》 沈括的《梦溪笔谈》
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把自然、经济、人文结合在一 起是主要的综合性,区域自然地理 资料。
在太行山崖石壁上发现贝壳,推断原来这 些地方是大海,它的海陆变迁的规律比欧 洲15世纪发现早400年。
(二)在西方
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中,也早就有综合自然地理
知识的萌芽。重点讲述2个人物:
1.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公元前273-192)
“地理学之父”之称,主要因为他第一个创造了地理学 这个词。当时的学术中心在亚历山大城,主要是一个图书 馆,他担任馆长,是希腊学术界最有威望的职位。用“地 理学”这个词作书名,写了一本有关自然地理知识的著作。
《水经注》
《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全 书三十多万字,详、风 俗、传说、历史等。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 和渔歌民谣,是中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 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水经注在自然地理方面,所记大小河流有1252条,
3.战国时期—《管子.地员篇》
公元前3世纪前后管仲等人所作,总计
389篇。地员篇是其中之一。
把我国按地势分为三大类 :渎田、丘陵、山地。
又按地表组成物质和中小地貌形态分成25个亚类, 再按肥力对农林的适宜程度分上、中、下三等(上土、 中土、下土), ,对于土壤的区分更为详细。将九州 之土分为18 类,每类又分五级,即所谓“九州之土 凡九十物”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土地分类和分等。
还可以运用它来研究古代水道变迁,湖 泊湮废、地下水开发、海岸变迁、城市 规划、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等等诸多课题。
沈括《梦溪笔谈》
北宋的沈括(1031-1095)大科学家,《梦 溪笔谈》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研究了河流的外力作用(侵蚀、搬运和堆 积)用这种理论解释了华北平原的成因, 由“沧海桑田”之说,大海——桑田(农 田)解放后在平原上发现的许多贝壳堤证 明了这一点。
冀、 青(山东东部) 、兖(山东北部)、徐、 荆(江陵) 、杨、豫(河南)、雍州(秦岭以北)、 梁(陕西秦岭以南)
并对各州的山川、湖泊、土壤、物产进行了比较 详细的描述,对前人的积累的自然地理知识作了系统 的整理、总结。
《禹贡》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之一。
《禹贡》根据土色、质地和水文等,将全国 九州的土壤分为壤、黄壤、白壤、黑坟、白 坟、赤植垆、坟垆、涂泥及青黎等9 类,并 根据肥力的高低,把土壤分为三等九级。按 土壤肥力的等级安排农业生产,并制定了适 当的田赋(当时称为“贡”,即土地税)。
④水功。经过治理以后,河川皆与四海相通,再 无壅塞溃决之患。
⑤五服。叙述在国力所及范围,以京都为中心, 由近及远,分为甸、侯、绥、要、荒五服。从此, 九州安定
2.《周礼》
年代与禹贡同一时期,把全国的土地分为五 类:山林、川泽、丘陵、坟衍(低平坦)、原隰 (低湿地方)。 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周 礼·大司徒》 《周礼·夏官·邍师》:“掌四方之地名,辨其 丘陵、坟衍、邍隰之名。” 是我国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综合自然地理知识的
原隰等,仅山岳、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处,喀斯特 地貌方面所记洞穴达70余处,植物地理方面记载的 植物品种多达140余种,动物地理方面记载的动物种 类超过100种,各种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风灾、 蝗灾、地震等,记载的水灾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
次。
侯仁之教授曾利用《水经注》复原了北 京周围古代水利工程,研究了毛乌素沙 漠的历史变迁。
《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战国时魏国人士 托名大禹的著作。
全书分5部分:
①九州。大禹治水后划分为冀、青、兖、徐、荆、 扬、豫、雍、梁九州,描述各州地理概况。
②导山。分九州山脉为四列,叙述主要山脉的名 称,分布特点及治理情形。
③导水。叙述 9条主要河流水系名称、源流、分 布特征,以及疏导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