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

综合自然地理学1、古希腊罗马的埃拉托色尼,地理学家、天文学家,创用“地理学”一词,在西方被称为“地理学之父”。

奠定了数理地理的初步基础。

计算得出地球圆周的长度。

首次测量黄赤交角。

与实际情况十分相近。

埃拉托色尼《地球大小的修正》一书包括以下各方面的研究:赤道的长度、回归线与极圈的距离、极地带的范围、太阳和月亮的大小、日地月之间的距离、太阳和月亮的全食和偏食以及白昼长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

,著有《地理学》。

把世界分成3个主要地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非洲);5个气候带:一个热带,两个温带,两个寒带。

2、墨卡托:16世纪地图学家。

致力于地理制图,制造了一个地球仪和一个天球仪。

1569年,首次采用正轴等角圆柱投影编制了航海图,使航海者能运用直线航海,不需要转换罗盘方向。

这种投影后称墨卡托投影,至今为中纬度和低纬度航海图所采用。

3、麦哲伦:葡萄牙航海家。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麦哲伦”海峡,完成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以实践证明了大地球型说的正确。

4、《尚书·禹贡》以自然地理实体如山脉、河流等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即“九州”,并对每区的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现象,作了简要描述和比较。

是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区划著作之一。

5、《山海经》:《山经》分为5 卷《海经》13篇。

全书内容庞杂,自然方面包括山、川、泽、林、野、动物、植物、矿物、天象,人文方面的邦国、民族、民俗、物产、信仰、服饰、疾病医药、以及古代帝王世系、葬地和发明制作,无所不包。

6、《水经注》以河川为纲,记述的内容包括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自然地理中的水文地理、地貌和生物地理;人文地理中的城市地理、民族地理、文化地理和农业地理等。

此外,也有较多的沿革地理和地名资料。

7、《梦溪笔谈》:是一部有关自然地理现象综合观察与探索的科学著作,内容广博,是反映我国当时科学水平的一部巨著,被称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该书提出了河流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推断出海陆变迁的普遍规律。

8、亚历山大·冯·洪堡:发展形成了《自然地理学》,,德国科学家,自然地理学家,近代气候学、植物地理学、地球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洪堡则继承和发展了“宇宙派”的思想,创立了自然地理学。

洪堡提出了一系列地理学研究方法,主要的有:①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法——利用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来说明一地的气候特点;②气温的高度换算法——把地面气温换算成海平面气温;③等温线法——用等温线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并首次绘制了北半球的等温线图;④剖面图法——利用地形部面图研究山区的地理情况;⑤比较法——运用比较法去分析地理规律。

主要贡献有: •首创等温线、等压线概念,绘出世界等温线图;研究了气候带分布、温度垂直递减率、大陆东西岸的温度差异性、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地形对气候的形成作用;发现植物分布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性;根据植被景观的不同,将世界分成都市16个区,确立了植物区系的概念,创建了植物地理学;首次绘制地形剖面图,进行地质、地理研究;指出火山分布与地下裂隙的关系;认识到地层愈深温度愈高的现象;发现美洲、欧洲、亚洲在地质上的相似性;根据地磁测量得出地洪堡的美洲考察路线磁强度从极地向赤道递减的规律;根据海水物理性质的研究,用图解法说明洋流;发现秘鲁寒流;促进了沸点高度计的发明和山地测量学的发展。

洪堡明确指出了自然地理学研究客体的综合特征,对各种自然地理现象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作理论性概括的基础上,发现了一系列自然地理规律。

为自然地带性学说奠定了基础。

9、道库恰耶夫:俄国著名的土壤学和土壤地理学家,近代土壤发生学的奠基人。

揭示了地球表面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与纬度及气候带的一致性,提出了水平地带性和山区随海拔高度而变的垂直地带性规律。

•以其代表作《论自然地带学说:水平和垂直土壤地带》,成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创始人。

10、裴秀: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代表作《禹贡地域图》,这是世界上见于文字最早的历史地图集。

提出了著名的制图理论——“制图六体”。

11、地域分异因素:导致地域分化和各种差异的原因及因素,被称为地域分异因素。

一是来自地球以外的能量,主要是太阳能;二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内能。

12、地域分异规律: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某个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方向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

变化的规律即地域分异规律。

广义:指陆地表面和海洋表面的各级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按一定的方向发生分异的现象。

狭义:指陆地表面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的分异。

13、综合自然区划:对自然综合体进行区域划分,着眼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结构。

表达地理现象与特征的区域分布规律的一种方法。

14、土地:是地球表层具有一定空间范围的特殊综合地理系统,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与活动空间,是劳动的主要对象。

(其基本含义包括,土地是自然综合体。

其综合自然特征主要取决于各组成成分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特点;土地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垂直厚度和水平范围的地段;土地是历史自然体,受自然规律制约,具有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场所,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和资产)15、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土地的特点,按一定的经济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活动(主要表现为土地用途转移和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侧重于土地的经济属性。

)16、土地利用比变化:是土地覆被变化最直接和最主要的驱动因子。

17、土地覆被:指地球陆地表面和近地表面的自然状态,包括生态群落、土地、地形、地下水以及人文结构即它包含了地球表面的自然状态。

18、土地覆被变化:土地覆被的退化(某种覆被类型虽未改变,但其质量已经降低,例如由于过度放牧引起草地退化,伐木引起森林覆被密度降低);土地覆被的转换,(某种覆被类型完全改变成另一种类型,例如耕地被城市或工业建设占用,林地被全部砍伐并开垦为牧草地或耕地);土地覆被的改良,(某种覆被得到维护、修复、更新,例如土壤改良、耕地梯化、草地改良、森林抚育、灌溉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三种土地覆被变化中,转换和改良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也比较容易监测;而退化却较难观测,因而其记录最不完备。

19、土地经济评价:是用经济的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

20、土地分类:地表自然界复杂多样,在一个区域(如一个自然区)范围内土地个体数目很多,一般不可能对它们进行逐个研究,而是按共同性或相似性对各个土地单位进行归并,获得分类级别不同的土地分类单位。

21、部门区划叠置法:采用重叠各部门区划(气候区划、地貌区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等)图的方式来划分区域单位;把各部门区划图重叠之后,以相重合的网络界线或它们之间的平均位置作为区域界线。

2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3、地理节律提供了地理振荡存在的线索,最早注意到这一性质的是18世纪科学家惠更斯。

23、自然地理系统的时间节律的表现:昼夜节律、季节节律24、周期性节律:是自然地理过程按严格的时间间隔重复的变化规律。

25、结合实际,谈谈周期性节律对自然地理过程的影响:它发生在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地表光、热、水的周期性变化基础上,有昼夜更替日周期、季节更替年周期。

1.昼夜节律:昼夜变化中,自然地理系统的各种成分、过程及其现象都之变化。

动物:活动的日夜规律(黄鼠狼:昼伏夜出)植物光合作用气象要素:温度、气压、风、光照水文状况:温度、水利水量、(冰雪冻融)岩石风化:日夜风化状况差别 2.季节节律:由于公转,地球产生了季节更替。

例如:气候的夏热冬冷,夏雨冬雪,季风进退;冰川运动夏快冬慢;河流水情冬封春解或夏洪冬枯;岩石热季膨胀,冷季收缩;植物季相变化,春华秋实;动物季节移栖和冬眠(动)夏动(眠)等等。

26、自然地理系统物质循环结构的模式:大气循环、水分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

27、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任务:研究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规律性。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各种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相互关系;研究自然地理系统的时间和空间分异规律,根据分异规律,划分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进行多种等级的地域系统和类型系统研究,即综合自然区划、土地类型、土地评价研究;研究各级自然综合体的综合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参与经济建设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为因地制宜地利用和改造自然服务;揭示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阐明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正确途径。

28、理想大陆的水平自然地带更替规律:1、纬度地带性:指自然地理系统各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沿经线方向有规律更替的变化。

太阳能是纬度地带性形成的动力基础。

每一个热量带不仅有它的热量—温度特征,而且在气压、降水、陆地水文、风化壳类型、土壤发育、生物群落以及外营力地貌方面都具相应的特征。

带的名称:长寒地带、苔原地带、森林苔原地带、泰加林地带、混交林地带、阔叶林地带、半亚热带林地带、亚热带林地带、热带林地带、赤道雨林地带。

自行举例说明。

2、干湿度地带性:由于海陆分布而引起气候干湿程度不同,使自然地理系统各组成成分和整个自然综合体从沿海到内陆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由海到陆干湿度和降水的依次变化,反映在土壤、植被、水等自然成分由海向陆的分异上。

主导分异因素:主要是海陆分异因素,还与距海远近、大陆的大小、形状有关。

陆地东西两岸由于距离海洋的远近不同,水热组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干燥少雨,形成了从海洋到内陆的景观变化:森林——草原——荒漠。

干湿地带性在中纬度表现得最明显,而在高低纬度却不明显,甚至没有。

29、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主要方法: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部门区划叠置法、古地理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标志法、顺序划分法、合并法30、自然区划单等级系统列排:有些地理学家从综合观点出发,认为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两者虽互不从属,然而,它们是共同作用于地表自然界的,区域分异应该是这两种规律的综合表现,因此每一个区域单位都应该是综合性的,并可按其区域等级的从属关系建立一个单列的等级系统。

这是单列系统的理论基础。

主要包括,①地带性单位与非地带性单位交替排列的交替系统。

交替系统:带——地区——地带——省区——区——小区;②地带性单位与非地带性单位的统一系统。

大区——地区——省区——区——小区;③地带性单位与非地带性单位叠置交替系统•带段——国——地带段——省——亚地带段——州——次亚地带段——区(景观)。

如图:31、双列等级系统排列: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支配下形成的两类区域单位,为并列的两个系统,即地带性地域单位系统和非地带性地域单位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