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写作指导《记叙文如何谋篇布局》 (共23张PPT)

写作指导《记叙文如何谋篇布局》 (共23张PPT)

写作基本要求
人的灵魂

文章的主旨
标题
四肢骨骼健全 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文章主要 内容
美丽的衣服 语言优美
结构严谨 层次清晰 ——七年级记叙文谋篇布局
(即结构)技巧举例
• 叶圣陶先生说:“思想是 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 , 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 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 的。”
什么是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 就是在布局谋篇中做到结构完整,层次分 明,让读者明白文章先说了什么,后说了 什么,主要在说什么。
链接知识点
• 写作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 序 • 记叙文的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 感线索、或线索性的人物、事物、表情、 动作、语言等等。 • 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1.结构不完整 2.无序 3.不连贯(不知道在哪里分段)
评价: 改后,采用镜头组接的方法,分别从对 工作、对自己、对子女三个方面刻画了父亲 的形象,真实而又感人。
3. 不连贯
连贯:设置过渡
在文章的何处过渡 怎样过渡
连贯:
设置过渡
何 处 过 渡 ?
时间空间改变处 故事情节发生改变处 内容 情感态度发生改变处 由总到分,由分到总的衔接处 由议入叙,由叙入议的变换处 倒叙、插叙、分叙的起止处
写法
连贯: 设置过渡
怎 么 过 渡 ?
1. 关联词、句过渡 2.段首段尾排比过渡 3.设问过渡 4.小标题过渡
古镇之行真有趣
茅盾先生云:“乌镇,身上沾满了江南温润的水气,才明白,在这里,多少岁月都会被轻描淡写——不管人事如何 变迁,乌镇永远是乌镇,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温润如昨……” —题记 从上海那样摩登而喧嚣的大都市抽身,前行,便来到这座小城。 本只是因“茅盾故乡”慕名而来。但木牌匾上 篆刻“乌镇”二字,却散发出古老的悠悠香气,引我去探寻乌镇她深藏着的真趣。 晨之趣,古桥赏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绝妙。本以为雨都如都市中那般夹杂着浓浓的水泥味,全没有“酥”的那般明朗、轻快。 但在这儿,草香飘入了雨丝中,点点落在这座几千年前的古桥上,湛入泛着幽静之光的晨曦中。 我在这散发着诗意的古桥之上,不禁也想如韩愈般作诗两首。 “小桥流水人家”,但没有“断肠人在天涯”的深切忧伤,宁静、淡泊而致远才是真趣。 午之趣,茶馆小憩 漫步于街径小巷不知不觉到了晌午。乌镇的太阳并不晒人,但也给古镇蒙上一层闷热的气息。“酒困路长唯欲 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还未有“敲门试问野人家”思绪,便望见近旁忽入眼帘的一家小茶馆。“小姑娘,是游客吧?来品一杯我们这 儿特色的板蓝根茶!” 茶馆里摆着古老的木头桌椅,小二们也许为了招揽生意穿着古时的袍子,窗外还流淌着千百年前的那一湾小溪。 我的嘴里还弥漫着板蓝根茶的余香,若不是手中两枚印着1995的硬币,也许我还在自认身在元、清…… 戊之趣,灯笼月色 “今月曾照古时人”。夜晚带着月光来拜访这座古城。 几家临溪的小客栈学着古时的人们挑点起一盏盏灯笼。不似别处的火红,乌镇的灯笼白中泛着点微微的黄,那样淡 黄的光芒啊,碎碎地洒入溪里,一点点消失在幽静的水波中。也许这些光步入轮回,飞向天上皎洁的明月里。 “烟笼寒水月笼沙。”若是茅盾先生,此刻也该就寝了,我停泊在乌镇,心浸在这古镇真趣之中,不舍得回到 来时的地方去了。 转身之时,乌镇的剪影在我身后化作一幅水墨画,眨眼之间,这一幅水墨画又凝缩成一滴浓墨,从我的眼角滑 过。 这一滴浓墨便是乌镇留给我的“真趣”。待我步入繁市之时,它便会化作一丝气息,抚过我的心肺,深吸一口, 呵,墨香……
三 冬日的凌晨,张局长家门外。他不时搓搓双手,哈 哈热气,见门里边还无动静,就点着一根烟吸起来。楼道 上走下来一个人,他连忙面向大门,低着头,生怕别人认 出了他。局长夫人开门了,他忙丢了未吸完的半根烟,提 起放在地上的礼品走了进去。局长夫人头不抬眼不睁: “是你呀,老黄!有什么事到办公室去找张局长,怎么老 到家来!”“我……我……”他嗫嚅着,把气愤和尴尬吞 到肚子里。他知道,他的女儿——我的姐姐工作要安排, 他情愿为此说尽好话、听够气话! 你知道了吧,那低三下四的,还是我的父亲。 噢,父亲,中国人的父亲!
二 晨曦初露时分,他已经走在通向车站的路上了,那 急匆匆的脚步声惊不醒小镇的睡梦。你看吧,他肩上扛 着一大捆,一只手向上,手指散开按着它,另一只手提 着一小捆——那是他去县城交给客户的货。 下车了,照例是一个烙饼,吃完后就又扛上大捆提 起小捆快步往前走。任凭大街上“麻木”满街飞,他从 来没有动过心:何必多花那三块钱?直到太阳当空照, 饥肠辘辘的他才急急忙忙赶回家中,吃饱出差当天的第 一顿饱饭。年年如此,次次如此,从不例外。 你知道了吧,那行色匆匆的,也是我的父亲。
1.不完整
完整
① 要前后照应,使之浑然一体 ②运用总分、分总、总分总等 形式
2.无序
有序
•理清思路 •决定一个顺序
真实的故事(原稿) 一 我爸爸是一个为人正直、敢于碰硬的人,但他为了他的儿女们却放下自己的面子,不得不去求人。那一 年,为了给我姐姐找个工作,他到处求人,好不容易才找到有决策权的张局长家。他说,整个冬季,他先后 十几次到张局长家里去送礼,请求他接受我姐姐为了能见上张局长的面,他每次都是一大早就赶到张局长家 门口。冬天天冷,为了驱寒,他不停地走动着,搓搓双手,哈哈热气。一有人从楼上走下来,他连忙低下头, 侧着身子,好不容易等到张局长家开门了,我爸爸连忙走进去。张局长的爱人看见我爸爸又来了,心里很不 耐烦,语气生硬地说:“老黄,你怎么又来了?有什么事到办公室去找张局长嘛!”我爸爸嗫嚅着,陪着笑 脸,只好把气愤和尴尬吞到肚子里去。其实,我爸爸是最不怕官的,在工作中只要他认准了,他就敢于顶撞 那些当官的。那一次,镇里的王书记说要我爸爸的厂子停下来,叫工人们到别的厂子去帮忙。我爸爸一接电 话,火就来了:“我们厂刚接了一批急活,现在如果丢了,你让工人们喝西北风啊?王书记的意思?王书记 说理解也得执行不理解也得执行?你莫拿官帽来压我,我不怕官!只要我有理,天官也不怕!” 后来,人们 都夸我爸爸有骨气,因为那个王书记为了保住他侄子的厂子而不惜损害其他厂子的利益。 我爸爸就是这样,不怕官,敢说直话,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子。(这是本部分的收束句,与开头一段的表 述重心截然不同,显示出作者思维的混乱。) 二 我爸爸对待自己十分严格,生活上十分节俭。 常常是清晨他就出发了。他肩上扛着一大捆,一只手向上,手指散开按着它,另一只手提着一小捆—— 他准备去县城给客户交货。 下车后,他总是买一个烙饼,吃完后从不请车,就 为节约三块钱。直到中午时,他才急急忙忙赶回家吃饭——他是不会在餐馆里花钱吃饭的。
评价
(原稿)是一篇结构混乱的文章。 文章的第一部分,本意是要表达“父亲为了子女 不惜抛弃尊严”的意思,其开头就以转折句点明 了此意。 但作者似乎怕别人误解了父亲的为人,在记叙父 亲为子女委曲求全的事情之后,又将段首转折句 的前半句内容(即“为人正直、敢于碰硬”)作 为表达重点,并让本部分落脚于此。 由于写作中枝节横生,逻辑混乱,致使文章第一 部分的表达中心含混不清,思路混乱,言之无序。
为了将本文的结构理顺,应该将前一部 分的两块内容分开表述,即变成为两个 部分: 一部分侧重于表现父亲对工作(包括对 工人)的态度, 一部分侧重于表现父亲为子女作出的牺 牲。 再加上原文中已有的写父亲严于律己、 节俭待己的内容,文章就可以从不同侧 面刻画父亲的立体形象。
(修改稿) 我的父亲 “什么,让我们厂停产援别的厂生产?我们 好不容易接到一点急活,现在丢了,你让工人们 喝西北风去啊?不行!……王书记的意思?王书 记的意思也不行!谁让我是我们厂的厂长!…… 王书记说理解也得执行不理解也得执行?你莫拿 官帽子来压我,我不怕官!‘只要我有理,天官 也不怕!’请你转告王书记,就说这是我亲口说 的!”“啪”的一声,他放下电话,气咻咻地走 到工厂门口:“你们各人做各人的事,莫理外 人!” 你知道吧,那实话实说的,就是我的父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