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
走进课堂做研究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
职教数学课程研修班学习交流 2009.3.5
主要内容
• 为什么要开展课例研究? • 什么是课例及课例研究? • 怎样开展课例研究? • 三个实例?
为什么要开展课例研究?
• 一线教师做课例研究是开展教科研活动的 切入点。 • 一线教师做课例研究是改进课堂教学的最 有效方法之一。 • 课例研究使教研组活动内容更丰富、更实 在,促进校本研修,老师自己对课不满意而且困惑: 沈老师自己对课不满意而且困惑 : 这堂课学生学得比较 被动,课堂交流也不活跃, 被动,课堂交流也不活跃,有什么办法能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起来? 起来? 教研组教师的看法是: 沈老师教的还是扎实的, 教研组教师的看法是 : 沈老师教的还是扎实的 , 只是在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明显不够。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明显不够。 老师们普遍感到沈老师的课没能体现新课程理念。 老师们普遍感到沈老师的课没能体现新课程理念。 教研员何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国家和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 程标准中关于计算教学要“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程标准中关于计算教学要“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 “积累四则运算的感性认识,探究计算方法”的新要求 。 积累四则运算的感性认识,探究计算方法”
第五阶段: 第五阶段:赋以意义
如何写出一个课例? 如何写出一个课例?
用课例的几个要素来衡量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请没有参与课例研究的人阅读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反思、斟酌, 反思、斟酌,甚至重写 听取意见,反思、斟酌, 听取意见,反思、斟酌,重写
第三阶段:初稿撰写 第三阶段:
第一次课后教研组讨论
传统的计算教学,教师关注的重点是: 传统的计算教学 ,教师关注的重点是:学生计算方法 的掌握和计算的熟练程度。课堂上,在教授了计算规则后, 的掌握和计算的熟练程度。课堂上,在教授了计算规则后, 一般会让学生反复地操练, 有的老师要要求学生对100 100以 一般会让学生反复地操练 , 有的老师要要求学生对 100 以 内的加减法等简便运算要达到“脱口而出” 内的加减法等简便运算要达到“脱口而出”、 自动化的程 度。 这种注重计算结果和算法一统的教学, 对培育和发展 这种注重计算结果和算法一统的教学 , 学生的思维有多大价值? 学生的思维有多大价值? 我们在集体反思与讨论的基础上, 我们在集体反思与讨论的基础上 , 得到了一个共同认 交流” 教师应尊重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识 : 教师应尊重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 “ 交流 ” 不意味 着让学生重复别人的正确算法, 着让学生重复别人的正确算法,更应更尊重学生计算过程 中的多种方法并让学生有机会表达出来。 中的多种方法并让学生有机会表达出来。 有教学决定的过程再现
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斟酌修改 第五阶段: 第五阶段:赋以意义
如何写出一个课例? 如何写出一个课例?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第三阶段:初稿撰写 第三阶段:
考虑所写课例的类型
第四阶段:斟酌修改 第四阶段:、突出课例的价值和意义 修改标题、 修改标题 第五阶段: 第五阶段:赋以意义
主题明确 线索清楚 具有关键性事件 过程性资料翔实 交代背景、 ◈ 交代背景、问题
有困惑、有冲突, ◈ 有困惑、有冲突,看似无法解决的事件 有结论和反思 ◈ 有研究思路的概括 划分不同阶段,使用用小标题 ◈ 划分不同阶段,使用用小标题
2.1 2.2
一个好的课例有何特征? 一个好的课例有何特征?
◈ 有矛盾的焦点
为平均量赋予意义
——深刻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 深刻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
1、以往平均量概念教学的缺憾 2、在实际问题中还原各种平均量的意义 3、在数据观察中构建平均量的概念 4、应用对平均量概念的理解做出解释 5、让学生经历数据整理、描述、分析并做出决策的过程 让学生经历数据整理、描述、 6、用本原性问题驱动概念教学的思想
具有关键性事件 过程性资料翔实 有结论和反思
4
一个好的课例有何特征? 一个好的课例有何特征?
研究结论和启示
主题明确 学生感受和教师反思 线索清楚 教学的效果
由此引出的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具有关键性事件
过程性资料翔实 有结论和反思
5
如何写出一个课例? 如何写出一个课例?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第三阶段:初稿撰写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斟酌修改 第五阶段: 第五阶段:赋以意义
如何写出一个课例? 如何写出一个课例?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制订课例研究计划(研究主题、授课内容) 制订课例研究计划(研究主题、授课内容)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初稿撰写 开课或听公开课(课堂观察,围绕主题收集数据) 开课或听公开课(课堂观察,围绕主题收集数据) 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斟酌修改 开教研会,头脑风暴(授课教师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 开教研会, 头脑风暴( 授课教师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 第五阶段: 第五阶段:赋以意义 遇到的问题,自己如何处理;参与者“移情”,从任 遇到的问题, 自己如何处理; 参与者“ 移情” 课老师的位置来寻求各种解决策略) 课老师的位置来寻求各种解决策略) 再改进授课……(直到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直到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再改进授课
主题明确
什么是有效的交流? 什么是有效的交流?
——小学数学“两位数减两位数”课例研究 小学数学“两位数减两位数” 小学数学
为什么要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 为什么要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 学生的交流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的交流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的交流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的交流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的交流不仅是为了教师的了解, 学生的交流不仅是为了教师的了解 , 更重要的是为了学 生相互间的学习、启发和取长补短 生相互间的学习、启发和取长补短…… 先进理念的挂靠点
交代背景:是教研组进行一个教学研究活动、 交代背景:是教研组进行一个教学研究活动、课题材 料、有教研员的参与等信息
我们教研组决定围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 我们教研组决定围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 展开研究。沈老师的一堂公开课成为了我们研究的开始。 展开研究。沈老师的一堂公开课成为了我们研究的开始。 两位数减两位数(100以内不退 沈老师课的内容是 “两位数减两位数(100以内不退 位和退位) 位和退位)”(是上海“一期教材”三年级第一册)。 是上海“一期教材”三年级第一册)。 我们教研组的全体老师和区教研员何老师一起观了沈 老师的课。 老师的课。
主题明确 线索清楚 具有关键性事件 过程性资料翔实 有结论和反思
一个好的课例有何特征? 一个好的课例有何特征?
主题明确 线索清楚 具有关键性事件 过程性资料翔实 有结论和反思
◈ 优秀教学经验的凝炼 ◈ 教学实践的难点或突出问题 ◈ 先进教学理念中的挂钩点 ◈ 新颖的理论视角
1
一个好的课例有何特征? 一个好的课例有何特征?
什么是课例及课例研究? 什么是课例及课例研究?
“课例”是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 课例”是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 课例 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 讲教学研究的故事 讲教学研究的故事” 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讲教学研究的故事”)。 “课例研究”试图让教师学会有目标、有方法地研究 课例研究”试图让教师学会有目标、有方法地研究 有目标 课堂改进。 课堂改进。
课例由哪些要素构成? 课例由哪些要素构成?
背景与主题 情境描述 问题讨论 诠释与研究
常见问题、困扰难点、 常见问题、困扰难点、核心理念 环绕主题、裁减情节、 环绕主题、裁减情节、引人入胜 提出问题、引发讨论、 提出问题、引发讨论、放飞思维 理性解读、提炼观点、 理性解读、提炼观点、超越经验
一个好的课例有何特征? 一个好的课例有何特征?
主题明确 线索清楚 具有关键性事件 过程性资料翔实 有结论和反思
◈ 突出问题的细节描述 ◈ 引人入胜的情节
3
一个好的课例有何特征? 一个好的课例有何特征?
有教学决定、教学决定以后的教学现象、 有教学决定、教学决定以后的教学现象、由此 现象引发的新的教学决定、 现象引发的新的教学决定、产生的新现象等资料 有大量细致的观察研究为基础的叙述形式资料, 有大量细致的观察研究为基础的叙述形式资料, 主题明确 分析与资料混合使用,资料用来解说、 分析与资料混合使用,资料用来解说、证明研究 者的诠释 线索清楚 资料描述必须充分,以让读者进行自我判断 资料描述必须充分,
结论
课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不必完美, 课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不必完美,甚至可以 有不少问题,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亲身 有不少问题,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课例的过程中, “做”课例的过程中,形成了针对课例的行动及 行动中的思考、研讨、深刻反省, 行动中的思考、研讨、深刻反省,正是这一过程 使教师获得了快速的成长。 使教师获得了快速的成长。
第一次授课: 谁再来说一遍” 第一次授课:“谁再来说一遍”
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100以内的口算减法。 100以内的口算减法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100以内的口算减法。 教学过程的资料 教师揭题“两位数减两位数” 呈现春游情境图。) (教师揭题“两位数减两位数”后,呈现春游情境图。) 请小朋友回忆一下上次春游你花了多少钱? 师:请小朋友回忆一下上次春游你花了多少钱?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边上板书86 42、36、49、28)。 86、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边上板书86、42、36、49、28)。 根据黑板上的这些数据能不能提出一些减法问题,并列出算式。 师:根据黑板上的这些数据能不能提出一些减法问题,并列出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算式了一些算式,比如:86-42,49-28,86(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算式了一些算式,比如:86-42,49-28,8649,42-36等 并且按退位和不退位的情况分类板书) 49,42-36等,并且按退位和不退位的情况分类板书) 我们选“86-49”来算一算答案是多少? 师:我们选“86-49”来算一算答案是多少? 学生回答:47,37) (学生回答:47,37) 。 到底是47还是37 谁来说说理由? 47还是37? 师:到底是47还是37?谁来说说理由? 37。因为86 40等于46、46减 等于37 所以86 49等于37。 86减 等于46 37, 86减 等于37 生:是37。因为86减40等于46、46减9等于37,所以86减49等于37。 教师露出赞许的目光,要求大家齐声拍手表扬他,然后接着问: 教师露出赞许的目光,要求大家齐声拍手表扬他,然后接着问:“听懂他 的意思了吗?谁再来说一遍? 的意思了吗?谁再来说一遍?” 三名学生依次模仿着说了一遍, 三名学生依次模仿着说了一遍,而后沈老师进行了归纳小结并进行 了大量的巩固练习。 了大量的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