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
• 以研究的姿态面对教学问题,并付诸于改进的行动(心态与行 动) • 特定时间段内研究过程聚焦于一个小问题,小才能深(有目标, 主题凝炼) • 一起分析学科教学内容,获得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本质的理解、 知识横纵向联系、教学呈现和设计策略、学生理解主题的相关 知识) • 广泛汲取主题相关资料,使用一些获得过程性资料的方法(有 方法地改进) • 自己动手撰写课例,定主题、裁情节、描关键、寻证据、下结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
——改善教学的行动研究
张红洋
zhy@
陕西师范大学
一、从“案例”到“课例” ——为何聚焦到课例
• 教师的需求
• 什么是课例、课例研究?
教师的需求:关注务实
教师需要有课例的专业引领
“在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怎样的专业指导对教师的帮助最大?” (295份有效问卷)
•课例与案例有何关系?
•课例有何突出特点?
案例CASE(法学、医学都有) 教育案例(如中国教育进入了拼 爹时代) 课 堂 教 学 案 例 LESSON STUDY(专称为课例)
二、如何做课例研究
常规教研:问题与需求
问题1:“任务布臵多,深入研讨少”、“以应付考试为 中心” 是常规教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
修改标题、突出课例的价值和意义 第四阶段:斟酌修改
第五阶段:赋以意义
“认真”难,认真中保持“清醒”更难!
为了保持清醒,时时质问:
1、这个课例想解决什么问题? 2、课例中引用了哪些过程性资料,如何围绕研究问 题的?课例研究中使用了哪些方法观察或分析课 堂教学?
3、课例中哪个部分给我印象最深?如何描述的?
什么是课例、课例研究?
“课例”是一个课堂教学改进的实例,是 对教学改进过程中的问题和教学决策的再现 和描述(“讲教学研究的故事”)。 “课例研究”试图有主题、有目标、有 方法、有基点地研究一堂课如何改进,而且 这个改进过程对于我们改进一类课有所启发, 是传统教研活动的精致化研究。
•课例与教案(教学设计)有何差别?
教师需要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
“哪种听课、评课方式对教师帮助最大?”(295份有效问卷)
与自己水平相当的教师相 互听课讨论
24.6 0.7 5.9 11.1
专家和优秀教师听自己的 课并点评 听优秀教师的课并听专家 点评 专家、优秀教师和自己合 作备课,听课、评课,研 究改进
57.7
听优秀教师的课,并结合 自己的教学实际参加讨论
(3)课例研究是先“选题”还是先“选课”
2、差异推动进取(有目标) ——制定教研组或备课组活动计划
问题:谁该对本次课例研究负责? 参与老师分担怎样的角色?
3、技术突破经验(有方法) ——应用课堂观察技术和研究方法
问题:如何使用观察技术记录课堂信息? 如何运用学科内容分析工具? 如何获取学习效果“以学论教”?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A B C D E 3.2 2.8 21.6 36.7 35.7
A. 未结合课例的纯理论指导 B. 与同事共同阅读理
论材料并相互交流
C. 课改专家与经验丰富的教
师共同指导课堂教学
D. 经验丰富的同事在教材
法方面的指导
E. 同事之间对教学实际问题
相互切磋交流
2. 课例有哪些类型?
问题呈现型
经验分享型 理论验证型
知识产生型
2. 课例有哪些类型?
问题呈现型
经验分享型 理论验证型
关注理论与实践关系,但偏重于实践中存 在的问题,设法找到理论来协助解决实践 问题,以问题唤起深思和反省的行动。
知识产生型
2. 课例有哪些类型?
问题呈现型
经验分享型 理论验证型
获得概念性理解的两种方式:建构性理解与解 释性理解
在得出公式阶段——建构性理解(用容易理解模型) 得出公式后——解释性理解(用较难理解的模型)
结论:“如何让学生获得概念性理解”
很多看似 “粗心”的错误,是没有获得概念性理解所 致
概念性理解在教学上可以分阶段而获得,与教师的分 阶段呈现方式或处理策略相关
只和同伴 的研讨
0%
50%
100%
0%
50%
100%
我们对教师所认为的“有效教研活动”形式进行调查,问卷结果:
94.76%的教师认为“集体研讨”更有效;
91.18%的教师认为“有专家指导的研讨”更有效。
课例研究有助于提升常规教研的有效性
• 教研活动如何有明确的方向? • 教研活动如何让不同类型的教师受益? • 教研活动如何突破经验层面的局限? • 教研活动如何让研讨开展得深入?
非线性提取:使用者可以从多角度直接进入案例的
任何部
提供了真实可信的课堂情境 有利于呈现内隐知识和提供多元表征 提供了向专家学习的机会 有利于统整教师进修课程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使教学、研究、培训相互融合
Observing the Study Lesson
Observing the Study Lesson
4、共识导向深入(有基点) ——梳理教研活动中的讨论
问题:每一轮授课后的讨论如何展开? 每一轮授课改进在哪里? 有什么相关研究可以利用? 最后达到了什么共同认识?
第一阶段:压力差。
第二阶段:排开液体的重力。
背景与主题
情境描述 问题讨论
常见问题、困扰难点、核心理念 环绕主题、裁减情节、引人入胜 提出问题、引发讨论、放飞思维 理性解读、提炼观点、超越经验
诠释与研究
背景与主题
情境描述 问题讨论 诠释与研究
好 课 例 五 特 征
课 例 四 要 素
•主题明确
•线索清楚
•具有关键性事件 •过程性资料翔实 •有结论和反思
论、做提炼(理性提升)
1、问题驱动学习(有主题) ——选取研究的主题和授课内容
问题:主题哪里来? 授课内容如何确定?
视频案例:自感现象
问题:主题哪里来? 授课内容如何确定? • 源于引起教研组老师普遍关注的现象; • 来自学生的调查; • 教师自身的经验。
课例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1)不要把课例研究看得太复杂 (2)不要让课例研究的选题绊住了手脚
1.00 0.80 0.60 0.40 0.20 0.00 青浦 普陀 静安 浦东 长宁 徐汇 宝山 金山
质疑别人的经验 和做法 表达自己的经验 与不足 听别人发表意见 梳理讨论中的主 要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 设想
需求:教师欢迎集体研讨、有专家参与的研讨
集体研讨
94.76
有专家的 研讨
91.18
个人钻研
1.00 0.80 0.60 0.40 0.20 0.00 青浦 普陀 静安 浦东 长宁 徐汇 宝山 金山
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 少 以应付考试为中心 理论学习离课堂实际 太远 听课缺乏明确的研究 目标 活动计划性针对性差
问题2:“问题意识差,交流对话少”,教研活动中 教师缺乏真正的合作学习,研讨风气有待进一步开 创
◈ 引人入胜的情节
•具有关键性事件
•过程性资料翔实
•有结论和反思
3
一个好的课例有何特征?
有教学决定、教学决定以后的教学现象、由此 现象引发的新的教学决定、产生的新现象等资料 分析与资料混合使用,资料用来解说、证明研究 者的诠释 •线索清楚
有大量细致的观察研究为基础的叙述形式资料, •主题明确
•具有关键性事件
在概念性理解的教学中,要把握哪些是学生容易理解 的、哪些是容易误解的
学生的概念性理解在知识的前后连贯中容易获得
用学科中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获得前后连贯的概念性
理解
三、从经验论文到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有何特点
课例由哪些要素构成? 课例有哪几种类型? 好课例的主要特征? 如何写出一个课例?
1. 课例由哪些要素构成?
再改进授课……(直到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如何写出一个课例?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第三阶段:初稿撰写
第四阶段:斟酌修改
选择关键性的事件(印象最深的事件) 对事件的背景进行描述 重写主要事件以及你的反应 检查你的行动的结果 假设你再次遭遇该事件
第五阶段:赋以意义 确定事件中的演员
•过程性资料翔实
资料描述必须充分,以让读者进行自我判断
•有结论和反思
4
一个好的课例有何特征?
研究结论和启示
学生感受和教师反思 •主题明确
教学的效果 •线索清楚
由此引出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具有关键性事件
•过程性资料翔实
•有结论和反思
5
4. 如何写出一个课例?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第三阶段:初稿撰写
第四阶段:斟酌修改
第五阶段:赋以意义
如何写出一个课例?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选择一个或几个典型的课例,对其内容、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结构进行分析:重点领会课例作者如何陈述 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如何突出主要问题? 第三阶段:初稿撰写 如何处理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提炼的问 第四阶段:斟酌修改 题如何与课例内容相关联?
4、课例研究得到了什么结果?提炼和概括超越经验 水平了吗?
回顾:今天解决什么问题
一、从案例到课例
(聚焦到学科教学)
二、从常规教研到课例研究
(改进常规教研)
三、从经验论文到课例研究报告
(提升教学经验)
教研组是一个实践共同体,教学水平的 提高靠的是行动中的学习:
细于留心:发现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