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特色现代殡葬发展浅析

中国特色现代殡葬发展浅析

中国特色现代殡葬发展浅析
【摘要】本文针对人文殡葬、绿色殡葬、科技殡葬以及惠民殡葬做了详细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和谐殡葬做了初步的探索,进而在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殡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对现代殡葬发展做了粗浅的论述,同时提出了中国特色现代殡葬体系:是以人文殡葬为基础,绿色殡葬为内容,科技殡葬为动力,惠民殡葬为引擎,全面构建和谐殡葬体系,走中国特色现代化殡葬道路。

【关键词】和谐殡葬、现代殡葬、人文殡葬、绿色殡葬、科技殡葬、惠民殡葬
殡葬是人类自然消亡后,后人对逝者遗体进行处理的文明形式,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殡葬历经千年,在历史文化的演变进程中,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殡葬文化、殡葬礼仪、殡葬方式、殡葬传统,其中不乏存在繁缛、迷信、封建等已与现代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殡葬习俗。

尤其在信息化、科技化、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文明给予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必然会影响到传统殡葬的改变与改革。

在探讨传统殡葬改革与发展的同时,必然要建立与现代经济、现代文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殡葬体系。

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布局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目标的要求,现代殡葬建设应当以人文殡葬为基础,绿色殡葬为内容,科技殡葬为动力,惠民殡葬为引擎,全面构建和谐殡葬体系,走中国特色现代化殡葬道路。

一、以人文殡葬为基础,弘扬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的殡葬文化
殡葬文化是承载殡葬文明的载体,人文殡葬是人类殡葬文化的传承、延伸、创新与发展,是现代先进文明与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因此,其建设就必然不可能与传统殡葬、传统文化、传统习俗割裂开来,但同时也不能对传统殡葬一味的传承,文化必然要彰显其时代特色与民族特色。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布局与总要求,人文殡葬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倡导慎终追远,全面满足人的尊严、关怀和个性化需求,充分体现礼仪、亲情和文化内涵,构建人本化、人性化和人道化殡葬服务体系。

“人本化”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集中表现为: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简言之,人文殡葬人本化,即以人为核心,尊重人的主体地位,重视人的本位文化。

这其中包涵两个层面:一方面,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另一方面,要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保障人权,就是要时刻关心群众疾苦,永远把百姓冷暖挂心头,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以绿色殡葬为内容,构建低碳、环保、绿色、清洁、可持续的生态殡葬体系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两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文明建设均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与重要标志,因此,要构建现代殡葬体系,殡葬绿色化、生态化是不容回避的。

绿色殡葬建设离不开“两型”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大环境。

殡葬要绿色,首先观念意识要绿色。

所谓观念意识要绿色,是指通过现代文明与先进文化的传播,逐渐改变人们“厚葬薄养”的传统观念,并逐步培育和引导人们走生态殡葬道路,接纳并支持生态殡葬方式。

其次,体制机制要绿色。

也就是说,殡葬管理部门要从根本上简化程序、化繁为简,建立绿色通道,做到真正意义上关注人民诉求,解决人民困难,服务人民生活。

再次,殡葬全过程要绿色。

全过程涵盖了“殓、殡、葬、祭”等整个殡葬程序,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提供绿色的殡葬服务,还必须提供丰富的绿色殡葬形式,尤其是个性化的绿色殡葬方式。

最后,科技创新要绿色。

换句话说,低碳环保的理念、绿色清洁的理念以及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必须贯穿于现代生态殡葬体系建设的全过程中,不能因噎废食,只做末端治理、微观化生态与形式上生态,而是采用现代科技手段,结合传统殡葬文化,做务实有效的源头化改革。

也只有做好上述四点,生态殡葬体系构建才具可能性。

三、以科技殡葬为动力,着力提升殡葬科技化、现代化、信息化水平
在从传统殡葬向现代殡葬转型的过程中,科技殡葬是现代殡葬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志。

所谓科技殡葬是指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建设和改建各种必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应用系统,开发各种与殡葬相关的信息资源与科技产品,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科技化环境,为人民提供优质的信息科技服务。

殡葬科技与殡葬经济效益和殡葬社会效益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殡葬科技在转化为生产力后能极大地促进殡葬工作的发展,提高殡葬服务水平。

殡葬科技可以物化到以殡葬工具为主的殡葬劳动资料中,转化为直接的殡葬生产力;殡葬科技渗透到殡葬劳动对象中,扩大殡葬劳动对象的范围,提高了殡葬生产力。

通过学习和教育途径,殡葬科技知识转化为殡葬职工的智力因素,变为直接的殡葬生产力;殡葬科技还可为殡葬管理提供先进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殡葬技术创新,使殡葬科技进入殡葬生产领域,转化为直接的殡葬生产力;殡葬科技理论通过殡葬科学活动与殡葬生产活动的渗透,可转化为直接的殡葬生产力。

但是,科技殡葬的实现,首先要加大殡葬科技的研发力度。

加大研发力度,尤其是加强火化焚烧、遗体防腐、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殡葬技术创新。

其次要加强殡葬服务设施、用品、流程、质量等方面的殡葬标准制定,提升专业化、正规化水平。

再次要加强殡葬政策、法规、管理、战略等方面的殡葬理论研究,提高殡葬改革的科学性。

此外,要加强创新人才、实用人才、技能人才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最后要加强殡葬科技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殡葬行业整体技
术水平。

总之,现代殡葬事业发展必须依靠创新产品、优化服务、改善管理、培养人才,在推进现代殡葬进程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只有把殡葬事业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人才的素质上来,提高殡仪职工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才能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现代殡葬事业的快速发展。

四、全面构建以和谐殡葬为中国特色的现代殡葬体系
所谓和谐殡葬,狭义上是指人死后与天地万物相互融合统一的过程;广义上是指人类殡葬活动与自然环境以及现代文明、信息科技、政治经济等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

因此,中国特色现代殡葬体系是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殡葬,是以先进文化为导向的文化殡葬;是以资源节约、清洁环保为标志的绿色殡葬,是以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殡葬;是以促进制度完善、管理规范、法制健全为目的的阳光殡葬;是倡导科学精神、广泛应用现代科技成果的科技殡葬;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殡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惠民殡葬,是以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小康社会为己任的公益殡葬。

总之,夯实人文殡葬基础,充实绿色殡葬内容,提升科技殡葬动力,强化惠民殡葬引擎,全面构建和谐殡葬体系,才能促进中国特色现代殡葬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靳尔刚、李建.国外殡葬法规汇编(上)、(下)[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7(1).
[2]沈明德、丁长有.殡葬公共关系学[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10(1).
[3]彭诗延.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企业生态行为路径分析[J].商业时代,2010,(27):86-87.
[4]刘玉苓.古人关于薄葬的一场辩论[N].光明日报,1996-04-09.
[5]张明亮.倡导绿色殡葬构建和谐社会[J].社会福利,2005,(12):4-7.
[6]范兆歧.中国现代殡葬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5,1.
[7]朱金龙、吴满琳.殡葬经济学[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10(1).
[8]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民发
[2009]170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