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考试重点
第一章
药物是用于预防、诊断、治疗人的疾病。
改善生活质量和影响人体生物学进程的物质。
药物可分为化学药物、中药、生物药物三大类。
P1
生物药物是指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其成分、综合应用多门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加工、制造而成的一大类药物。
P1
天然生化药物是指从生物体(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获得天然存在的生化活性物质。
抗生素是指由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在其生命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类在微量浓度下就能选择性地抑制他种生物或细胞生长的生理活性物质及其衍生物。
P2
生物制品,一般指的是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原虫、动物毒素、人或动物的血液或组织等直接加工制成,或用现代生物技术方法制备的,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特定传染病或其他有关疾病的药品。
P3
自1982年重组人胰岛素投放市场以来,利用基因工程开发生物药物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P4
1989年我国研发出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产品——重组人干扰素a-1b。
(细胞因子)P5
生化制药主要是从动物、植物、微生物和海洋生物中提取、分离、和纯化生物活性物质,加工制造成为生化药物。
天然的生化药物包括氨基酸、多肽、蛋白质、核酸、酶和辅酶、糖类、脂类药物等。
P5
微生物制药是以发酵工程技术为基础、利用微生物代谢过程生产药物的制备技术。
微生物制药生产的药物包括抗生素、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以及维生素、氨基酸、核苷酸等。
P5
生物技术制药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生产多肽、蛋白质、酶和疫苗、单克隆抗体等。
P5
迄今为止,已上市的基因工程药物多数以E.coli表达系统生产,其次是酿酒酵母和哺乳动物细胞(中国仓鼠卵细胞CHO和幼仓鼠肾细胞BHK)。
P6
第二章
生物活性物质的制备技术很多,主要是利用它们之间特异性的差异,如分子大小、形状、酸碱度、极性、溶解度、电荷和对其他分子的亲和性等建立起来的。
P9
传统的生化制药的基本工艺过程可分为:材料的选择和预处理,组织与细胞的破碎及细胞器的分离,活性物质的提取和纯化,活性物质的浓缩、干燥和保存。
P9
细胞破碎后,一般采用差速离心方法分离细胞内质量不同的细胞组分,沉降于离心管内不同区域,分离后即所得所需组分。
P14
某一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大小与该物质的分子结构及所使用的溶剂的理化性质有密切关系,一般遵循“相似相溶”的原则。
P14
提取的原则是“少量多次”,即对于等量的提取溶液,分多次提取比一次提取的效果好得多。
P14
生物活性物质的初步分离与纯化,一般采用沉淀分离法,即通过改变某些条件或加入某种物质,使溶液中某种溶质的溶解度降低,从而从溶液中沉淀析出。
沉淀分离法包括盐析沉淀、等电点沉淀和有机溶剂沉淀等。
P15
一般的透析时间是24h,每小时换水一次,整个过程在4.o C下进行。
P16
电泳技术既可用于分离各种生物大分子,也可用于分析某种物质的纯度,还可用于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P17
常用的干燥方法是真空干燥和冷冻干燥。
P18
生物活性物质的保存可分为干粉保存和液态保存两种方法。
P18
高产菌种或分泌新型特效药物菌株的选育,包括自然选育和人工选育两种两种方法,后者又分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等方法,其育种原理都是通过基因突变或重组来获得优良菌株。
P19
常用的自然选育方法是单菌落分离法。
P19
凡是利用诱变剂处理分散而均匀的微生物群体,促进其基因发生突变的育种技术就称为诱变育种。
P19
一个优良菌株不仅要高产,而且要具有足够的遗传稳定性,火力强,产孢子丰富,发酵周期短,培养基要求比较粗放,能广泛适应环境条件等优良特性。
突变菌株选育后,为了应用到工业生产上,要对菌种纯度、生长速度、产孢能力、培养条件、产品提取难度、保藏法等进行研究。
(问答题)P20
菌种保藏的原理是根据微生物生理、生化特点,创造条件使菌体的代谢处于不活泼、生长繁殖受抑制的休眠状态。
这些人工造成的条件主要是低温、干燥、缺氧和营养缺乏等,在这些条件下,可实现菌种的长期保藏。
(问答题)P21
一般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的基本途径包括:前体聚合、结构修饰和不同组分的装配。
P23
发酵的基本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培养基的配制,培养基、发酵罐及其辅助设备的灭菌:2.大规模的有活性、纯种的种子培养物的生产;3.发酵罐中微生物在优化条件下大规模生产目的产物;4.发酵产物的分离提取;5.发酵废液的处理。
(问答题)P25
发酵罐是微生物发酵的核心设备,是现代生物工程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的生物反应器。
P27
下游加工的工艺流程图:
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制开发一般包括五个阶段:1.制备基因工程菌株(或细胞)及实验室小试阶段,主要涉及DNA重组技术,称为基因工程上游技术;2.中试与质量鉴定阶段,主要涉及基因工程产物的分离、纯化,称为基因工程下游技术;3.临床前研究阶段;4.临床试验阶段;5.试生产阶段。
(问答题)P29
酶工程制药是生物制药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药用酶的生产和酶法制药两方面的技术。
P47
酶的提取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用适当的溶剂(或溶液)处理含酶原料,使酶充分溶解到溶剂(或溶液)中的过程。
第三章
氨基酸的生产方法主要有水解法、化学合成法、微生物发酵法及酶合成法等。
目前,除少数氨基酸采用水解提取法外,大部分氨基酸已采用化学合成法和发酵法生产,个别也采用前体发酵和酶合成法生产。
P55
赖氨酸的结构:P58
第四章
自1953年人工合成了第一个有生物活性的多肽——催产素以后,整个50年代够集中于脑垂体所分泌的各种多肽激素的研究。
P71
白蛋白的性质:p80
白蛋白的生产工艺路线:
绒毛膜促性激素:是一种糖蛋白激素,作用于卵巢,使黄体发育,临床用于男性垂体功能不足所致的性功能过低症和隐睾症,由于黄体功能不全引起的子宫出血和习惯性流产。
与子自孕马血清、绝经期妇女尿中提取的促性激素合用,可诱发排卵,治疗不育症。
亦可用于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等。
P90
白细胞结束-2主要功能是介导白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P92
第五章
酶能治疗某些肿瘤,如L—天冬酰胺酶可用于治疗白血病。
P96
尿激酶:尿激酶是丝氨酸蛋白酶,丝氨酸和组氨酸是其活性中心的必需氨基酸。
尿激酶是专一性很强的蛋白水解酶,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是它唯一的天然蛋白质底物,它作用于精氨酸-缬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