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工作经验交流会经验材料我的家访体会一、家访的成功与否,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班主任的语言表达。
所以,家访时,交谈要把握家长心理,注意艺术性。
1、家访的态度要诚恳、热情,对教育学生要充满信心。
班主任应坦诚相待、开诚布公地说明家访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身心和谐地。
切忌摆出“居高临下”之态,或流露教训的语气,以免造成家长的反感。
2、在家访中寻求合作与支持,班主任在工作中有时会因教育和处理学生的问题与家长产生矛盾。
但不论是班主任还是家长,都希望学生改正错误取得进步。
这就是双方合作的共同点和基础。
在家访中班主任应本着帮助学生进步的目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急家长所急,积极帮助家长解决问题,向家长提供合理有效的建议,争取家长的配合。
3、抓住契机,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有关知识。
要利用家访对家长宣传教育方针、教育目标,更新教育观念,帮助家长端正教育思想,纠正不当的教育方法。
要让家长值得在当前改革的大潮中,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什么,怎样进行素质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怎样密切配合。
要与家长建立联系,形成学校、家庭教育一条线,督促家长对学生的管理,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对学生不能放任,也不能打骂训斥。
要与老师合作培养特长,扬长避短。
4、为了使家长配合自己的工作,班主任理应对家长提出教育要求。
善于找到向家长提出要求的适当形式,语气尽可能委婉,最好用商量的口吻。
如:“你看,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做……”,“你能否试一下这种方式”等,告诉家长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
二、家访不是“告状”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少家长和班主任的眼里,家访已经成为了“告状”的代名词,有不少班主任往往是在学生犯了错误之后无奈之下才家访。
这在客观上使家长形成了“老师登门、儿子闯祸”的概念。
使家长在不安和焦虑之中接待家访,影响了双方的情感的沟通,降低了家访的作用。
要防止将家访变成“告状”,提高家访的效果,班主任应当做到以下几点:1、家访要以介绍学生的优点与进步为主。
在肯定成绩的前提下提出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以帮助学生改进。
特别是对后进生,更应当向他们的家长实事求是地介绍他们在校的表现,和家长一起耐心地分析研究,商讨教育的办法。
必要时也让学生旁听,让他谈自己的看法。
这样,更体现民主。
而告状式的家访,将使家长和学生感到“不可救药”而对转化失去信心,有些对孩子期望过高的家长则会对学生产生更多的不满情绪,使学生害怕,甚至讨厌教师的家访。
班主任如果把家访工作变成单纯地向家长告状,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火上浇油,和家长关系搞僵,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给以后的工作带来更大困难。
2、要拓宽家访的范围和内容。
一是扩大家访的范围,不要将家访的对象局限于后进学生。
实际上即使是优秀学生,也存在缺点和不足,也有进一步提高的必要。
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他们向好的一方面或坏的一方面变化的可能性都很大,更应引起班主任的关注。
二是班主任要拓宽家访的内容,不要将家访局限于批评学生的缺点和错误。
实际上报喜式的家访最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有利于提高家长和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也有助于赢得学生的尊敬,为进一步教育学生打下基础。
对于有严重错误的学生,也要实事求是,既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也提出学生的问题和错误。
在平时,学生的心理健康、劳动习惯、生活习惯、社会交往、家庭教育的探讨、学校工作等也都可以成为家访的话题。
3、班主任要端正家访的动机。
要明确家访是为了取得家长的协助,而不是推卸责任,更不能伤害家长的感情。
即使是当学生在学校“闯祸”时,班主任仍不应该忘记在谈话时对对方的尊重。
决不能当着学生的面训斥家长,这不仅使学生家长难堪,有损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而且家长一旦将这种羞愤之情转嫁给孩子,便极易形成学生与班主任的对立情绪,班主任对这名学生的教育工作将很难开展。
三、做好家访的后续工作1、及时记载家访记录表。
家访后要及时记下有关情况,学期结束时便于比较对照,便于总结学生的一学期情况,写出评语,能做到对学生了如指掌,这样又进一步增进了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便于下阶段工作的顺利开展。
2、重视反馈。
一是重视谈话时家长和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谈话的内容和方式方法。
二是家访之后,要重视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侧面了解家长的反映。
这样,既检验了家访的效果,又为下一步工作或者再次家访做好了准备。
3、总结正反经验,改进工作方法。
班主任在家访工作中,有时难免有一些失误,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家访的方法,争取每次家访均能打动家长的心,使家长觉得这样的班主任有修养、有素质,胸怀博大,值得信赖,同时,这样做又可给后进生树立榜样,使他们从此养成知错就改的好习惯。
总之,家访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校教育在校外的继续。
要使家访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根据学生、家长不同的心理特点,分层次进行。
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使家长在愉悦的谈话中转变教育观念,理解老师的苦心,领悟到教育子女的方法。
家访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班主任应做细致的工作,勇于探索、尝试,锐意进取,定能收到明显效果。
(汪玉兰)家访工作经验交流会经验材料难忘的暑期家访2010年暑期家访活动已经结束。
回忆家访中间的一情一景,回想家访中部分家长的观点和建议,揣摩学生教育工作的得失,尤其是学生心理疏导方面的指导思想和策略,都能对新学期的教育工作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家访为了教育,教育需要家访。
”家访是学校教育向学生家庭的延伸,家访是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桥梁。
我主要从家访过程、学生表现、家长家庭教育几个方面进行简单总结。
一、家访活动的主要过程1、这次家访活动实际从放假前已经开始。
很多家长关心学期末的学业水平成绩,关心新学期学校的教学,任课老师的配备,学生未来的学习。
家长跟老师进行了比较多的交流,为暑假家访做了较好的铺垫。
2、家访选择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周末、晚上6点左右,家长和学生都有比较充足的时间。
家访之前要与家长提前约定家访时间。
3、家访的方式主要是电话、座谈。
与学生及家长座谈是难度较大的一种家访形式,家访双方都要做精心准备,精神比较紧张,但家访效果最好。
4、家访的准备。
教师家访前,认真备好每名学生上学期的基本情况。
书面整理出学生的长处和成绩,在班级中的表现,存在的不足,老师同学的基本评价。
还要拟定家访提纲。
家访提纲包括假期学业完成情况、是否参加家务劳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情况、与同学朋友的交往、课外阅读,了解家庭教育和家庭基本情况,了解、征求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希望和建议。
以及老师对学生、家长的建议等等。
此外,教师还要做好班级、学校的宣传,争取家庭对班级管理、学校管理的理解与支持。
5、家访注意的问题。
针对不少学生害怕家访、部分家长担心的现实,教师家访前应该注意几个问题和细节。
首先家访应面对学生和家长,尽量避免只面对学生或只面对家长,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或抵触情绪。
其次,在向学生家长介绍学生情况时,特别注意语言语气,既要实事求是,又要讲究语言技巧,做到不夸张、不掩饰,分析长处,找出问题的对策。
还要对少数问题学生充满信心,从态度上做到不离不弃,给学生和家长鼓劲助威。
谈及班内其他学生的情况时,以介绍他人的优点为主。
家访中间,教师礼仪、谈吐、形象非常重要,切实做到自我约束,切莫自毁形象。
家访过程中,可以适当记录一些建议和要求,其他时间以倾听为主。
二、学生假期表现1、几乎所有学生对于假期书面作业非常重视。
一方面作业完成质量好,另一方面完成时间及时。
部分学生对于英语有一定难度。
除了复习性质的作业,学生普遍重视新学期的预习作业。
不少学生能够对下学期的全部内容进行预习,不做了大量书面预习笔记。
2、适当参与家务劳动,密切家庭亲情关系。
部分学生在家中成为父母的家庭助手,不仅参与家务劳动,而且有部分学生担当起照看弟妹的任务,有的还是弟妹的小老师。
通过家务劳动,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能力,增强了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让父母和社会感受了这代人独特的精神世界。
3、适当的社会交往,良好的生活习惯。
假期中,学生与亲戚、朋友、同学积极开展交往交流活动,或走亲串友,或集会出行,在交往中学会了交流,学会了社会生活能力。
假期中,大部分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不熬夜、不贪睡、不沉溺于电视网络,每天保证充足的学习时间,保证充足的精力。
课外阅读方面,有的按照老师的推荐读书,有的根据个人爱好阅读,自觉远离不健康书籍音像制品,营造洁净的精神世界。
4、存在的部分问题。
学生家庭责任感有待加强,学生参与家务劳动主动性不强。
表现在完成自己的事务即可,家长不叫不知道做家务,部分学生怕苦怕累,不愿劳动。
少数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分辨善恶的意识薄弱,自控能力差。
比如安全意识薄弱,随意跟随不熟悉的人活动,陷于网络无法自控。
学习方面应付了事,不能静下心来深入细致的学习。
与家长的交流沟通较少,对于家长管理厌烦、逆反。
三、家长及家庭教育1、大部分家长重视假期对学生的管理。
不仅帮助学生制定了详实可行的假期计划,而且督促检查到位。
家长对学生的管理内容,不仅有学习方面,而且不少家长把孩子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放到重要地位。
家长的管理能够做到张弛有度,赏罚分明。
很多管理充满人性化,值得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借鉴。
2、把孩子学习放到首要位置,并且不惜血本。
送孩子上培训班,进行复习预习,对知识查缺补漏。
请家教一对一辅导。
购买学习书籍或网络资源,开拓学习思路。
3、有意识让孩子承担家庭责任。
有的家长把照看弟妹的任务让学生承担,有的家长忙于工作让学生负责家庭劳动,也有的家长把家庭经济开支交给孩子负责,还有的家长让学生陪伴和照顾老人,这些做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爱心养成和承担责任,也有利于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
4、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溺爱与放纵。
仍然有家长把孩子捧在手里含在口中,孩子的合理与不合理要求一概满足,对孩子的活动知之甚少,不闻不问。
对孩子过分的要求。
有的是要求过严,不允许学生有一丝一毫的差错,有的是要求过高,孩子拼尽全力也无法达到,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
只要求孩子抓好学习,不注重全面培养孩子的能力。
有的孩子有参与家庭劳动的愿望,被家长拒绝。
忽视学生假期安全问题。
尤其是城市学生,威胁学生安全的因素大量存在,家长不注意指导和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教育孩子的精力不足。
有的家长忙于生意,或者只顾自身的感受,对孩子在假期的生活不管不问。
四、印象深刻的场景和话语1、老师来到学生家中,家长做了认真准备。
精心布置家庭环境,拿出最好的东西招待老师,穿上最好的衣服等待老师。
学生偷偷告诉老师:他家过年也没有这么干净过。
2、接通电话,家长一听是老师,立刻推掉其他事务,一心一意与老师交流,没有任何的不耐烦。
最感人的是一位家长甚至推迟了合同签订,接受老师的家访。
3、与一位家长刚刚电话交流完毕,家长又匆匆打来电话,告诉老师他有一个问题忘记与老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