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麻疹疫苗应急免疫技术方案

安徽省麻疹疫苗应急免疫技术方案

安徽省麻疹疫苗应急接种技术方案
一、背景
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呼吸道疾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确定 2012年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我国对此积极响应,卫生部制定印发了《2010-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

省卫生厅按照卫生部的要求,制定了《2010-2012年安徽省消除麻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制定了我省消除麻疹总目标:2012年,力争全省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不包括输入病例),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

为提高麻疹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迅速控制麻疹疫情,加速消除麻疹工作进程,根据《实施方案》要求,特制定《安徽省麻疹疫苗应急免疫技术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二、适用范围
1、适用于出现每一例实验室(或临床)确诊的麻疹病例所采取的应急免疫措施。

2.、本方案是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医疗机构及疫情可能涉及的其他有关部门或机构,特别是疾控中心在开展疫情应急免疫及处置时须遵循的技术标准和要求。

三、应急免疫
(一)免疫范围
1、以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厂矿等集体单位出现1例麻疹确
诊病例,应根据实际情况,3天内及时开展该单位全人群的应急免疫或查漏补种。

2、自然村、居委会等场所发生1例麻疹确诊病例时,应在3天内对病例接触者及病例周围易感人群开展应急免疫或查漏补种。

(二)免疫对象
1、8月龄-18月龄儿童:如未接种过含麻疹成分疫苗,应接种第1剂次含麻疹成分疫苗;
2、18月龄-6岁儿童:未完成2剂次麻疹减毒活疫苗免疫程序的儿童,应按照免疫程序补满至2剂次;
3、7岁-14岁儿童:如不能提供2剂次含麻疹成分疫苗免疫史情况证明,需给予1剂次麻疹疫苗接种;
4、15岁以上人群: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应急免疫。

(三)筛选标准
1、目标儿童
①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接种点客户端的建证建卡儿童;
②村卫生室掌握的本村出生儿童;
③乡镇计生部门掌握的出生儿童。

2、漏种依据
①接种点客户端已录入的建证建卡儿童:8月龄-18月龄儿童免疫史为“0”者为漏种儿童;18月龄-14岁儿童免疫史为“0或1”者为漏种儿童。

②与村卫生室掌握的出生儿童和乡镇计生部门掌握的儿童名单进行核对,接种点客户端未录入的儿童,对其逐个上门调查,以接种证上的接种记录为准:8月龄-18月龄儿童免疫史为“0”者为漏种儿童;18月龄-14岁儿童免疫史为“0或1”者为漏种儿童。

③接种点客户端未录入以及无接种证的儿童含麻疹成分疫苗免疫史以2009年和2010年两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接种记录为准。

无接种记录者为漏种儿童。

(四)接种方式
可在自然村、社区、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厂矿等集体单位或地域设置临时接种点,进行应急接种。

(五)接种点设置
在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中心组织领导下,选择适宜的、符合预防接种条件、能保证接种安全有效的场所开展接种。

接种点应合理设置等候、登记、接种、观察、疑似异常反应处理等功能区,按要求配备接种工作所需的消毒、体检与安全注射等器材及肾上腺素等急救药品;维持好接种现场秩序。

四、方案计划
各地针对各自疫情和接种率情况,一经确定开展应急免疫工作,应及时上报方案,并提供具体的疫苗需求量,省疾控中心将根据需要及时配送应急免疫疫苗。

五、督导评估
市、县各级应制定本级应急免疫督导方案,明确督导方式、督导内容和督导方法,统一督导评价所用表格,及时进行信息反馈,确保接种工作高质量完成。

应急免疫、查漏补种工作完成后3天内,开展接种率评估。

评估指标包括:
①应急免疫接种率≥95%;
②如发现2例漏种,应进行核实并补种。

在应急免疫工作全部结束后,撰写工作总结,上报至省疾控中心。

附表1:安徽省市县麻疹疫苗应急免疫活动数据汇总表附表2:安徽省市县麻疹疫苗应急免疫情况表
表1 安徽省市县乡麻疹疫苗应急免疫活动数据汇总表
填报日期:年月日
免疫对象年龄分组
既往免疫史
实种数0剂次1剂次不详
8月龄—12月龄—18月龄—2岁—4岁—6岁—15岁以上
合计
表2 安徽省市县乡麻疹疫苗应急免疫情况表
填报日期:年月日
开展单位/地名应急免疫
人口
首例病例
姓名
首例病例
发病时间
首例病例
确诊时间
发病前最后一次
麻疹疫苗免疫日

病例
年龄
应急免疫开展日期
年月日
年月日
年月日
年月日
年月日
年月日
注:1、开展单位填写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厂矿等集体单位;地名填写自然村、居委会等场所。

2、只开展应急免疫的单位、自然村或居委会总人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