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脑出血诊疗指南图文
二、止血和凝血障碍 / 抗血小板 药物 /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1. 合并严重凝血因子缺乏或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应该适当补充凝血因子或血小板(Ⅰ类 推荐,C 级证据;同上一版指南);
2. 由于服用 VKA(维生素 K 拮抗剂)而导致 INR 升高的 ICH 患者,应停用 VKA,补充维 生素 K 依赖的凝血因子,纠正 INR 值,并静脉应用维生素 K(Ⅰ类推荐,C 级证据);使 用 PCCs(凝血酶原复合物)比使用 FFP(冰冻新鲜血浆)并发症更少,纠正 INR 更为迅速, 作为首选考虑(Ⅱb 类推荐, B 级证据)。rFVIIa 并不能纠正全部凝血异常,尽管可降低 INR,从而不能完全恢复正常血栓形成机制。因此,不推荐常规应用 rFVIIa(Ⅲ类推荐, C 级证据;较上一版指南有修订);
自发性脑出血诊疗指 南图文
一、急诊诊断和评估
1. 基线严重程度评估应该作为 ICH 患者初次评估的一部分(I 类推荐,B 级证据;新增推 荐内容);
2. 采取快速影像学检查(CT 或 MRI)来鉴别缺血性卒中和 ICH(I 类推荐,A 级证据;同 上一版指南);
3. 行 CT 血管造影和增强 CT 以筛选具有血肿扩大风险的患者(Ⅱb 类推荐,B 级证据); 如果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可疑,CT 血管造影、静脉造影、增强 CT、增强 MRI、MR 血管 造影、静脉造影对发现潜在器质性病变(包括血管畸形、肿瘤)具有一定价值(Ⅱa 类推荐, B 级证据;同上一版指南)。
七、癫痫和抗癫痫药物
1. 临床出现抽搐的患者应使用抗癫痫药物(Ⅰ类推荐, A 级证据;同上一版指南); 2. 精神状态改变且 EEG 显示痫样放电的患者可应用抗癫痫药物(Ⅰ类推荐, C 级证
据;同上一版指南); 3. 持续 EEG 监测可被用于神志受抑制程度超过脑损伤程度的 ICH 患者(Ⅱa 类推荐,
四、一般监测和护理
ICH 患者的初始监测和管理应该在重症监护病房或配置完善的卒中单元进行,并配备 具有神经重症专业知识的医护人员(Ⅰ类推荐, B 级证据;较上一版指南有修订)。
五、血糖管理
应监测血糖,且避免血糖过高或过低(Ⅰ类推荐, C 级证据;较上一版指南有修订)。
六、体温管理
治疗 ICH 患者的发热症状是合理的(IIb 类推荐,C 级证据;新增推荐内容)。
3. 对于服用达比加群、利伐沙班或阿哌沙班的 ICH 患者,可给予患者个体化考虑采用 FEIBA(FVIII 抑制物旁路活性)、其他 PCCs 或者 rFVIIa 治疗。如果患者在发病前 2 小 时内服用过达比加群、利伐沙班或阿哌沙班,可考虑使用活性炭。服用达比加群的患者可考 虑血液透析(IIb 类推荐,C 级证据;新增推荐内容);
3. ICP 升高的 ICH 患者不应该给予类固醇激素治疗(III 类推荐, B 级证据;新增推荐内容)。
十、IVH(脑室内出血)
1. 尽管脑室内注射 r-tPA 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但是这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 性仍不清楚(Ⅱb 类推荐, B 级证据;较上一版指南有修订);
2. IVH 内镜治疗的有效性尚不清楚(Ⅱb 类推荐, B 级证据;新增推荐内容)。
9. 对于症状性 DVT 或 PE(肺栓塞)的 ICH 患者,或可考虑全身性给予抗 凝药物或 IVC(下腔静脉)滤器放置(IIa 类推荐,C 级证据);到底选择 哪一种方法进行治疗需考虑很多因素,包括发病时间、血肿稳定性、出血的 原因以及患者总体状况(IIa 类推荐,C 级证据;新增推荐内容)。
三、ICH 血压管理
九、ICP(颅内压)监测和治疗
1. 对脑积水患者进行脑室引流是合理的,尤其是伴意识水平下 降的患者(Ⅱa 类推荐,B 级证据;较上一版指南有修订);
2. 出现以下情况应考虑 ICP 监测和给予相应处理:ICH 患者 GCS 评分小于或等于 8分、出现小脑幕疝的临床表现、严重脑 室内出血、脑积水。根据脑血流自动调节的情况保持脑灌注压 在 50-70 mmHg 之间(Ⅱb 类推荐, C 级证据;同上一版指 南);
4. 对于服用肝素的急性 ICH 患者可考虑采用鱼精蛋白治疗(IIb 类推荐,C 级证据;新 增推荐内容);
5. 曾经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 ICH 患者,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并不确定(Ⅱb 类推 荐, B 级证据;较上一版指南有修订);
6. 尽管对于凝血机制正常的 ICH 患者,rFVIIa 可以限制血肿扩大,但是证据表明对未 经筛选的患者,应用 rFVIIa 会增加血栓形成风险,且缺乏临床获益证据,因此,不推 荐应用 rFVIIa(Ⅲ类推荐,A 级证据;同上一版指南);
B 级证据;较上一版指南有修订); 4. 不建议预防性应用抗பைடு நூலகம்痫药物(Ⅲ 类推荐, B 级证据;同上一版指南)。
八、内科并发症的管理
1. 所有患者均需行吞咽困难的筛查,以减少肺 炎风险(I 类推荐,B 级证据;新增推荐内 容);
2. 在 ICH 之后采用心电图或心肌酶检查来筛 查心肌缺血或梗死是合理的(IIa 类推荐,C 级证据;新增推荐内容)。
1. 对于收缩压 150-220 mmHg 的住院患者,在没有急性降压禁忌证的情况下,快速降 压至 140 mmHg 可能是安全的(I 类推荐,A 级证据),并可改善患者的功能预后 (IIa 类推荐,B 级证据;较上一版指南有修订);
2. 对于收缩压 >220 mmHg 的 ICH 患者,在持续性静脉输注和密切监测血压的情况下, 进行积极降压治疗是合理的(IIb 类推荐,C 级证据;新增推荐内容) 。
7. ICH 患者在住院的前几天内应行间歇性充气加压治疗以预防深静脉血栓 形成(Ⅰ类推荐,B 级证据);加压性弹力袜对减少 DVT 或改善预后无益 (III 类推荐,A 级证据;较上一版指南有修订);
8. 症状发生 1-4 天内活动较少的患者,在有证据提示出血停止的条件下, 可应用小剂量低分子量肝素或普通肝素皮下注射以预防静脉血栓形成(Ⅱb 类推荐,B 级证据;同上一版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