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0美国自发性脑出血处理指南
2010美国自发性脑出血处理指南
血压—尚不充分的证据
• • SBP>200mmHg或MAP>150mmHg, 持续 静脉应用降压药物快速降压 SBP>180mmHg或MAP>130mmHg
– 存在颅内高压,监测颅内压,间断或持续静 脉应用降压药物,保持脑灌注压不低于 60mmHg. 没有颅内高压,间断或持续应用降压药物温 和降压
破入脑室,内引流者
CT增强 ―Spot Sign‖ 提示血肿扩大
CT平扫
CTA
CT增强
1d CT平扫
CT增强 ―Spot Sign‖ 提示血肿扩大
CT平扫
CTA
增强CT 12h后CT平扫
神经影像—病因鉴别
继发性颅内出血的常见病因 • 动静脉畸形 • 肿瘤 • Moyamoya • 脑静脉血栓形成
高颅压的治疗
渗透性治疗 最常见的药物是甘露醇 • 使液体从水肿及非水肿的脑组织中渗透 到血液中 • 提高心脏的前负荷及脑灌注压 • 降低血粘度,导致反射性血管收缩和血 管体积减小 • 缺点:副作用较多
高颅压的治疗
渗透性治疗 • 高渗盐
– – – – 有效降低颅内压 确切机制仍不明 最佳剂量不明 最佳浓度不明:7.5~23.4% ;
2010美国自发性脑出血处理指南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唐震宇
内容
• 脑出血概述
– 流行病学 – 病理 – 病理生理
• 诊断
– 临床医师头痛的问题—血肿扩大
• 治疗 • 展望—路在何方
流行病学特征
• 发病率: 10–30/10万 人 • 全世界每年卒中病人约1500万,其中脑 出血患者约2百万 (10–15%)
高颅压的治疗
过渡通气 • 最有效的快速降低颅内压的方法之一 • PaC02:30-35mmHg • 缺点: 侵入性 低二氧化碳水平 脑的血流量下降 作用短暂
止血治疗
• ICH患者中12%--14%具有口服抗凝药物 的病史 • 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并发生致命性出血时, 以最快的速度纠正INR • 常用药物
早期血肿扩大
超早期
151 min
232 min
308 min
血肿扩大及血肿周围水肿
脑出血前 4h
14h
28h
73h
7d
血肿扩大
• 发生时间 绝大部分血肿扩大在3小时内,也可发生于12 小时内 • 判定标准 V2-V1≥12.5cm3 或V2/V1≥1.4 (V1 、V2为别为第1、2次扫描体积)
– 脑叶>基底节、丘脑、脑干
• 其他因素:年龄,抗凝药的应用,颅内 出血史、载脂蛋白Eε2 或ε4携带,MR梯 度回波脑微出血灶的数目
预防
• 无明显禁忌,应控制血压
– 目标:小于140/90mmHg,合并糖尿病和慢性 肾损害者小于130/80mmHg
•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避免长期服用抗凝药物
预防
• 可以考虑非脑叶性ICH患者应用抗凝药物 • 所有ICH患者可以应用抗血小板药物 • 避免大量饮酒 • 没有充足的证据来推荐限制应用他汀类药 物或减少体力活动、性活动
• 出现以下情况应考虑ICP监测和处理
– – – – ICH患者GCS评分小于或等于8 出现小脑幕疝的临床表现 严重IVH 脑积水
• 保持脑灌注压在50-70mmHg
脑室内出血(IVH)
• ICH患者45%发生IVH • 原发或继发 • 脑室内应用r-tPA并发症发生率不高,但 有效性和安全性仍处于研究阶段
手
术
颅内压(ICP)监测和治疗
• ICH患者ICP梯度:
– 血肿内及周围ICP可能增高 – 距血肿较远的部位ICP可能正常
• 监测设备
– 置入脑实质内的光纤技术 – 侧脑室内导管(VC)
• 主要风险:感染和脑室内出血,VC高于脑 实质内设备 • 置入监测设备前,应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
颅内压(ICP)监测和治疗
康复
• 所有的ICH患者都应当接受多方面的康 复训练
• 康复应该尽早开始并于出院后继续进行
展望
• 完全预防
– 降低血压—可能大大降低ICH的发病率 – 预防淀粉样脑血管病
• 筛选继续出血的患者,选择需要应用止血 药物的患者 • 降压治疗 • 血肿清除
血管周围巨噬细胞清除淀粉样蛋白
正常血管
血管周围巨噬 细胞↓
– – – – 维生素K 新鲜冰冻血浆 凝血酶原复合物 VIIa
止血治疗
• 维生素K
– 静脉应用维生素K,纠正INR需要数小时
– 只能作为其他治疗的辅助治疗
• 新鲜冰冻血浆( FFP )
– 过敏
– 输血传染疾病
– 获得所需时间
– 纠正INR需要量
止血治疗
凝血酶原复合物( PCCs ) • 血浆来源的凝血因子提取物 • 含有凝血因子II, VII, 和 X • 用于纠正华法令引起的凝血异常 • 优点
神经影像—病因鉴别
下述情况提示颅内出血为继发性 • 临床证据
– 以头痛为前驱症状
• 影像学证据
– – – – 蛛网膜下腔出血 非圆形血肿 初次影像学检查发现与ICH不相称的水肿 其它脑内异常结构
神经影像诊断
• CT是首选检查方法
• MRI梯度回波序列能分辨超早期出现,对小出 血更加敏感 • 增强CT能发现继续出血 • 脑血管造影对于诊断继发出血是必须的 • CTA、MRI+MRA 也能用于继发出血的诊断
血肿继续扩大的危险因素
明显高血压 糖尿病 基础病变 急骤过度脱水治疗 肝病 年龄较轻 饮酒 病前服用阿司匹林或 其他抗血小板药 病变部位较深: 凝血、肝肾功能 丘脑 异常 血肿不规则 壳核 血糖 > 7.8mmol 脑干
血管畸形、动脉瘤
血压过高 >200/120mmHg
止血治疗
INR升高的OACs相关ICH患者 • 停用华法林 • 补充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
– PCCs与FFP相比,临床预后无明显差异, 但并发症少;
• •
静脉应用维生素K rFVIIa并不能纠正全部的凝血异常,不 常规应用
血小板
• 合并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应该补充血 小板
• 曾经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ICH 患者, 输血小板的有效性不清楚
–
收缩压150-220mmHg的住院患者,快速降 压至140mmHg可能是安全的
抽搐和抗癫痫药物应用
• 2周内抽搐的发生率:2.7%~17%
• 动态脑电图:28%-31%出现癫痫样放电
• 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大大减少抽搐的发生
但是,抽搐与预后差和死亡率增高无相关性
• EEG发现的亚临床抽搐的临床意义不明确
– 中青年ICH患者 血肿较大
– 脑疝风险较高
不适宜保守治疗者
血肿清除—推荐意见
• 大多数ICH患者手术的作用尚不确定 • 小脑出血
– 伴神经功能恶化、脑干受压和/或脑室梗阻 致脑积水者
– 不推荐以脑室引流作为该组患者的初始治疗
• 脑叶出血
– 超过30ml
– 血肿距皮层表面1cm以内
血肿清除—推荐意见
0-4h
神经元、胶 质细胞机械 性压迫
4h-7d
凝血酶 亚铁离子 氯化血红素
PMNS 巨噬细胞 聚集
补体
病理生理变化
• 止血机制
– 凝血途径激活 – 血肿机械填塞
• 血肿扩大
– 与3小时内CT检查相比,73%的患者在随后 的CT检查中发现血肿扩大,其中有临床症 状者为35%;
• 水肿
– 24小时,血肿周围水肿增加体积75% – 5-6天达到高峰(2-3倍),持续至14天
血肿清除
• 多因素参与ICH后的组织损伤
– 占位效应 – 血肿的毒性作用 – 周围组织的移位
• 清除血肿是一种简单的解决办法
血肿清除—概况
• 是否手术及手术时机仍有争议 • 早期手术可以解除占位效应和周围脑组织的 中毒反应,活动性出血的患者手术风险高 • 手术清除血肿可造成新的出血
• 目前手术的指征,但推荐意见尚不确定
– – – – 代谢快 可迅速应用 凝血因子浓度高而体积小 不会造成传染性疾病传播
FVIIa
• 治疗自发性或OAC相关的ICH有效手段之一
• 可以迅速纠正OAC相关的ICH患者的INR
• 不能补充所有维生素K相关的凝血因子
• 不推荐应用FVIIa来纠正华法林导致的凝血异常
• 用于非OAC相关ICH的治疗研究—无效
脯氨酸羟化酶通路—神经保护
血肿溶解释放毒性物质血红蛋白、血红素、 铁离子
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吞噬红细胞可以促进血 肿吸收,减轻脑损伤
小结
• 颅内出血是严重的疾病 • 早期、积极干预可改善其结局 • 指南提供了颅内出血病人管理的决策框 架
体温管理
• 动物模型研究表明发热预示较差的预后 • 72小时仍存活的患者,发热持续时间与 预后相关 • 但没有治疗发热与预后关系的证据 • 治疗性降温需要进一步证据
深静脉血栓形成
• ICH患者血栓形成疾病风险升高
• 单用弹力袜不能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 推荐:
– 间断气压动力治疗联合弹力袜有效 – 1-4天后活动较少者,出血停止后,可应用 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预防静脉血栓 形成
• 无癫痫发作者应用抗癫痫药(大部分为苯妥英 钠),90天死亡和残疾率增加
抽搐和抗癫痫药物应用
推荐
• 抽搐的患者应该应用抗癫痫药物 • 精神抑郁超过脑损伤程度的患者,精神 状态改变且EEG捕捉到癫痫样放电可应 用抗癫痫药物 • 不建议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
高颅压的治疗
抬高床头 • 床头抬高30度可增加颈静脉回流和降低 颅内压 • 注意:头部应在中线位置 排除低血容量 止痛镇静
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