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曼涅托《埃及史》:作者曼涅托是希腊化时期希腊化了的埃及人,他用希腊文写成了《埃及史》,奠定了埃及历史学和年代学的基础。
书中把自传说中的美尼斯国王到亚历山大征服埃及之前的历史分成古、中、新三个王国,其间有第一、第二两个中间期,亦可分为31个王朝,使古埃及历史有了纵向发展的序列和框架,奠定后世编写埃及史的基础。
《埃及史》作者曼涅托(约前四世纪末至前三世纪初),古埃及历史学家和祭司。
用希腊文著《埃及史》三卷。
本书在当时未能获得足够重视,但遗留下来的残章片段使后人认识到它的重大价值。
它划分埃及古史为三个时期(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和三十或三十一个王朝,这一分期法大体为后人所采纳。
曼涅托Manetho(活动时期公元前四世纪末—公元前三世纪初),古埃及祭司和历史学家,用希腊文写成《埃及史》一书,该书有片段为教会历史学家保存下来,成为今人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史料。
曼涅托把埃及历史划分为30个王朝和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三个时期,这种分期法有一定的准确性,至今仍为学术界所沿用。
2.希罗多德:古希腊纪事家。
代表作《历史》。
《历史》是西方最早一部历史著作,视野广阔;史料丰富;文笔华美,语言生动;不抱偏见,具有一定求真精神;歌颂民主;重视道德教育,歌颂正义,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叙述生动,引人入胜。
但天命观念明显,过多引用神谕、梦兆,且存在史实错误。
他首次将视野扩大到希腊人已知的世界,强调历史的垂询功能和历史批判思想,为西方历史编纂学“开辟了一个新时代”,被称“历史之父”。
3.修昔底德:古希腊史家,西方史学上第一位有批判精神和求实态度的史学家,被誉为“求真的人”。
代表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资料可靠,结构严谨,思想深刻;强调历史的实用性;叙事客观,具有朴素人本主义精神;成为希腊化时期罗马史家采用的范本,民主政治理念也影响深远。
他全面发展了人本史观,轻鬼神,相信必然性,用理性的目光来审视历史事件的真正动因。
写作方法独特,演说词首开先河,叙事生动,文字优美,文情并茂,且具有良好的史德。
4.色诺芬:古希腊史家,与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史家”。
代表作《长征记》、《希腊史》。
《希腊史》是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续写,带有偏袒斯巴达的倾向。
《长征记》是西方第一部军事理论名著,对战略战术有参考价值,他作为事件的亲历者,叙事生动,引人入胜,有较高史料价值,是继希罗多德之后深入介绍波斯情况的又一力著。
该书对腐朽波斯帝国的描写为后来亚历山大战胜波斯有鼓舞作用,并明显反映了希腊民族特性。
他更关注社会经济生活,富有文才,人物描写生动逼真。
5.波里比阿:希腊化时代重要史家,被誉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家”,古希腊唯一与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齐名的历史家。
代表作《通史》。
《通史》以罗马武力扩张和政治制度演变为中心讲述了第二次布匿战争至第三次布匿战争和罗马建立东地中海霸权的史实,其完整的史学理论和方法是西方史学史的典范。
该书视野开阔,描述范围是罗马人所知的世界;强调历史的真实性,重视历史的垂训功能。
这两点可谓是兼具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优点。
他注重历史文献、历史地理和政治史,但缺少文才,著作流传不广。
6.普鲁塔克:罗马帝国初期希腊史家。
代表作《希腊罗马名人传》,乃一希腊名人与一罗马名人的“合传”,反映了希腊与罗马文化的交流,材料丰富,善于刻画人物性格,文学色彩浓厚,戏剧性强,感染力强,注重道德实践,《道德集》与之相辅相成,注重道德伦理阐述。
作者以名人事迹反映道德伦理,垂训后世。
他扩大了希腊罗马历史研究视野,首创传记体例,成为典范。
其对后世有激励作用(如法国大革命的领导者就受其鼓舞),影响深远。
7.李维:古代罗马史学家。
代表作《罗马自建城以来的历史》(简称《罗马史》)。
英国诗人拜伦评价“李维的历史著作像是生动的画卷。
”柯林武德则说“李维和塔西陀并肩而立,成为罗马历史思想荒原上的两大纪念碑。
”史学观念:①历史著作要灌输道德观(人的道德会给自己带来因果报应,还会影响历史进程)②历史可提供借鉴。
③文字应华美,描写要逼真。
8.凯撒:罗马共和国末期军事统帅、政治家。
担任过执政官、高卢行省总督,在军阀争斗中利用铁腕独裁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代表作《高卢战记》、《内战记》,是他自己亲历的战争回忆录,文笔清晰简朴,行文巧妙,是罗马史学的重要著作。
9.塔西佗:古代罗马历史学家、文学家。
代表作《编年史》、《历史》等。
柯林武德说:“李维和塔西陀并肩而立,成为罗马历史思想荒原上的两大纪念碑。
”史学观念:重视史料,讲求客观,秉笔直书;以罗马运行轨道来揭示人性模式。
擅长人物心理描写和性格分析,文风简练有力,典雅别致,独具一格。
10.阿庇安:古罗马史学家,与李维、塔西佗齐名。
代表作《罗马史》,是罗马扩张史和共和国内部斗争史,写法偏重于纪事本末体。
十分注重考察历史事件发生的社会经济背景;纵横古今,或褒或贬,启迪读者;为后世保留了不少早已失传的作品;可与同事件的其他史家的记载相比照,以校正史实错误;语言朴素、清新、自然。
但天命观与宿命论较为浓厚。
本书被称为“连接波里比阿和西塞罗之间’交替时代’的桥梁”。
马克思评价其为“一部很有价值的书”。
11.阿利安:古罗马史学家。
代表作《亚历山大远征记》,保存相对完整,描述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作战的过程;受色诺芬影响较大,被称新色诺芬;主要取材于跟随亚历山大远征的部将托勒密和军官阿瑞斯特布拉斯的个人回忆录,比较可信;认为战争胜利是英雄的个人意志对凡夫俗子的胜利。
12.爱德华·吉本:18世纪英国历史学家、作家。
代表作《论文学研究》、《罗马帝国衰亡史》(文章结构和文采极其成功)。
史学观念:把罗马帝国衰亡归结为“基督教的传播和蛮族的入侵”;认为历史学家最可贵的品质是诚信不欺;重原始资料,富批判精神。
13.伏尔泰:法国启蒙时期哲学家、诗人、政论家、作家、历史学家。
著作《路易十四时代》《论各国的立国精神和礼俗》。
史学观念:史学亦需理性,理性看待人类过去,衡量前人功过,总结经验教训;首提“历史哲学”概念,要写有“哲学意味的历史”。
普希金评价:“伏尔泰第一个走上了新的道路――他把哲学的明灯带进幽暗的历史档案库。
”14.兰克:19世纪德国史学家。
代表作《拉丁和条顿民族史》、《教皇史》、《十六、十七世纪法国史》、《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史》等。
他创立历史专题研讨班Seminar的教学方式,弟子遍布西方各国,标榜客观主义和科学方法,形成兰克学派,影响深远。
史学观念:1)宣扬客观主义,如实直书(历史学家须超然物外,不偏不倚,没有政治宗教等偏见,根本任务是弄清历史事实,如实记录,不应褒贬是非)2)史料高于一切,历史即史料学。
(弄清历史真相只能是对原始资料的搜集和考证;最可信、有价值的记录都在档案库)3)社会历史发展没有规律,历史是帝王将相的活动,一般民众在历史中无意义。
4)宣传神秘宗教史观,摒弃理性主义,用基督教神学解释历史。
15.斯宾格勒:20世纪德国历史学家、历史哲学家,“西方历史的先知”。
代表作《西方的没落》(被称为“未来之书”)、《德国的重建》。
史学观念:1)历史文化论:人类只有文化兴衰史。
研究历史就是研究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
2)文化阶段论:人类存在分原始文化和高级文化两个阶段。
高级文化产生后才有历史;世界上各种文化历史分前期文化、文化早期、文化晚期、文明时期四个阶段,是精神上的春夏秋冬四季。
3)多元文化论:世界有过埃及、印度、古巴比伦、中国、古典希腊罗马、伊斯兰、墨西哥、西方文化八个高级文化,而除西方文化外都已灭亡,西方文化也在走向瓦解。
约2000-2200年间会出现绝对个人专制的世界统一大帝国。
4)“文化的形态学”:以生物生长的角度研究历史,考察其各个时期的现象,揭示其产生、发展、衰亡、毁灭的过程。
对每种文化现象采取“观相式”直觉把握,以某些基本象征揭示某种文化全貌。
5)西方文化预言论:西方已走过文化创造阶段,正迈向无可挽回的没落。
历史学家要重建过去,更要预言未来。
16.汤因比:20世纪英国历史学家。
代表作《历史研究》(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著作)。
史学观念:1)历史研究即文明研究。
文明是具有一定时空联系的一群人,可同时包括几个同类型的国家,包含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文化是文明社会的精髓。
2)多种文明论:人类历史存在过21种已灭绝的文明,目前世界上存在西方基督教,东欧俄罗斯东正教,北非、中东的伊斯兰教,印度,中国、朝鲜、日本五种文明。
3)文明阶段论:文明发展有混乱时期(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间歇期、建立大一统的教会时期、蛮族大迁徙时期四个阶段。
文明有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
文明和文明有继承性(或“亲属关系”),每个文明或是“母体”,或是“子体”,或既是母体又是子体。
4)用挑战和应战理论来解释文明发生、成长和崩解。
17.麦克尼尔:美国史学家,文化形态史观的持有者,同时也是全球史观的奠基人,代表作为《西方的兴起》、《世界史》。
他认为所有人类社会都是在不同程度上相互联结的;各个文明之间的交往互动是促进文明演化、历史变革的主要动力。
文明的生长和灭亡也符合“物竞天择观“。
所有竞争力强大的文明都与其生存的环境以及人类对环境的认识息息相观。
世界史就是文明进化史。
18.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历史学家,全球史观的持有者。
其代表作是《全球通史》、《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
作者在本书中最大的亮点在于抛弃了传统的上古—中古—近代“三分法”,并认为“三分法”是西方中心论的体现。
他采取了以1500年为界的划分。
这种划分更好的表现了不同文明在全球史观下的形态。
二、思考题1.历史与历史学历史:一指过去发生的事,此乃客观存在的历史;二指历史的记载、对过去发生事件的记录,此乃史家笔下的历史,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其中史家主观成分主要反映在对事实的选择性记载和价值性判断上,这样的历史虽可称为第一手资料,但因史家加工过而与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不同。
历史学:历史研究之学,包括历史编撰之学和历史内在联系与价值研究之学,二者无本质不同,前者重记录,后者重分析。
①历史记载与编撰:唐代刘知几提出史家必备史才(研究能力与表述技巧)、史学(历史知识)和史识(历史见解);史识最重要,核心是忠于历史事实,秉笔直书。
历史编撰的体裁有编年体(时间,以事纪年)、纪传体(人物)、纪事本末体(事件)②历史研究:基于历史记载和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历史分析。
其目的是还原历史真相,探讨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指导现实,预测未来。
方法是求证、比较,归纳2.希伯来史学希伯来史学是以《圣经》为代表的基督教经典。
虽带有一定的宗教、神话色彩,但反映了一定的史实。
如《出埃及记》对埃及和希伯来人的描写、《律法书》等对于当时法律和社会文化的反映和对以色列国王大卫的描写等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东地区的早期史,成为史学家不能忽视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