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略词说明:图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11G101-1),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011图集答疑:《G101系列图集施工常见问题答疑图解》(08G101-11),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009砼教材:《混凝土结构(上册):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第五版)》,三校合编,20121梁配筋要配什么?1.1受力筋:梁端支座负筋,跨中下部纵筋,全长布置的抗剪箍筋(有抗震设计的框架梁有箍筋加密区要求),抗扭筋(在梁受扭时,一般出现在何种受力位置?主次梁交接处,次梁若为刚接,梁端的负弯矩会对主梁产生扭矩。
另外没有次梁而板较厚的边梁,也会有一定的扭矩。
对于协调扭转?而扭矩较大的梁可按砼规?建议的考虑内力重分布处理,即将次梁或楼板设铰处理,采取放的方式来减少主梁承受的扭矩。
而对于非协调扭转的构件,比如雨棚梁,不能采用放的方式,只能硬抗。
),吊筋?,上部通长筋,附加横向钢筋。
受力筋为承受对应的力所设。
1.2非受力筋:架立筋,腰筋(一般不注写,列于总说明中),拉筋(?)。
2通长筋2.1何为通长筋:通长筋,也称贯通筋,就是考虑到框架梁在地震作用过程中反弯点位置可能变化而“通长”布置的受力筋。
一般支座负筋的两根角部钢筋拉通作为通长筋。
2.2何时设置通长筋:通长筋是对抗震设计的框架梁的要求(高规,6.3.3),无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架梁和次梁,除计算需要配置的上部纵筋外,没有通长设置的,面筋一般不拉通。
如果次梁的跨度较大(大于6m),一般也将上部纵筋的角筋拉通。
但这样也会带来梁两端钢筋配置的协调性问题,配筋难度又增加了。
2.3设置通长筋的目的:设置通长筋主要是考虑框架梁在地震作用过程中反弯点位置可能变化,“通长”设置能保证梁各个部位的这部分钢筋都能发挥其受拉承载力。
2.4通长筋的根数、直径和总面积:对抗震设计的框架梁,一般支座负筋的两根角部钢筋拉通作为通长筋(一、二级应同时满足钢筋直径14和1/4面积的要求,三、四级只需满足直径12要求,见高规6.3.3),因此支座纵筋包含有通长筋,可采用“角部大直径拉通+中部小直径”的支座配筋方案。
如果不能满足1/4要求,需增加支座负筋拉通的数量,或在中间增加直径不同的非拉通钢筋与支座上部钢筋搭接(在平法标注中,该钢筋外不加括号)。
3架立筋3.1何为架立筋:架立筋是为了固定箍筋而设置的非受力钢筋,布置在梁跨内截面的上部。
3.2设置架立筋的目的:架立筋是为固定箍筋而设置,平法标注中外加括号表示为架立筋。
对抗震设计的框架梁,通长筋可兼作架立筋,如果不能满足箍筋肢数要求,可在中部增加架立筋。
3.3何时设置架立筋:箍筋需要有钢筋固定,多少肢箍就至少应有多少根纵筋通过。
抗剪计算需要的箍筋肢数可能会多于框架截面上部计算需要的贯通筋根数,这时就需要设置架立筋。
对次梁,跨中上部不需配受力纵筋,也需要配置架立筋来固定间隔布置?的抗剪箍筋。
3.4架立筋的最小直径要求(砼规,9.2.6)梁跨<4m,架立筋直径>=8mm;梁跨4~6m,架立筋直径>=10mm;梁跨>6m,架立筋直径>=12mm.3.5通长筋和架立筋的区别:非支座负筋拉通的通长筋和架立筋,在平法图中以括号来区分,本质不同在于通长筋要满足受力的要求,架立筋则不必。
反映在施工中即,非支座负筋拉通的通长筋与支座负筋搭接长度需满足l的要求;而架立筋只需满足150mm搭接长度E l即可。
按锚固长度25d计,20直径的钢筋,搭接长度前者为500mm,后者150mm,差别还是很大的。
3.6通长筋和架立筋的搭接:a) 当梁上部通长钢筋与支座负筋直径相同时,可在跨中范围内搭接。
(通长钢筋可以采用任何形式的连接形式,搭接的要求见下,若为机械连接的话,只需套筒连接即可,不必考虑什么搭接长度了。
另外,一级框架宜采用机械连接,二、三、四级可采用绑扎搭接或焊接搭接。
见图集P79的注。
)b) 对非支座负筋拉通的通长筋和架立筋需在支座侧搭接。
4上部纵筋4.1上部纵筋的配置支座两侧不同配筋值的上部纵筋,宜尽可能选用相同直径(不同根数),使其贯穿支座,避免支座两边不同直径的上部钢筋均在支座内锚固。
(引图集P28)一般在跨内,取支座两边较大的配筋值进行配筋,两边配筋一致;外部悬挑较大时,第一层上部纵筋还要通长锚固到跨内的相邻支座,以保证安全。
悬挑较小的情况,悬挑端部配筋小于支座另一侧的配筋,可将内部支座配筋全部或部分拉通至外侧悬挑端。
对于以边柱、角柱为端支座的屋面框架梁,当能够满足配筋截面面积要求时,梁上部钢筋尽可能只配置一层,以避免梁柱纵筋在柱顶处因层数过多、密度过大导致不方便施工和影响混凝土浇筑质量。
(引图集P28)此种情况不明。
4.2上部纵筋在端支座的锚固构造:1)抗震楼层框架梁KL和屋面框架梁WKL三种锚固方式:(图集P79&80)a)伸至柱外侧纵筋内侧并向下弯折。
伸入柱内长度>=0.4l abE,弯折15d。
b)伸至柱外侧纵筋内侧并在加锚头(锚板)锚固。
伸入柱内长度>=0.4l abE。
c)端支座直锚。
伸入柱内长度>=l aE且>=0.5h c+5d。
h c为柱截面沿框架方向的高度。
0.5h c+5d可理解为伸过柱中心线5d。
注意:1.直锚时为l aE,即考虑了此时钢筋的直径等影响。
2.对a)锚固方式,当水平段锚固长度不足时,不能采用加长垂直段以补偿总锚固长度的做法。
可以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减小钢筋的直径,使弯折前的水平段满足0.4要求。
(图集答疑P44)2)非抗震楼层框架梁KL和屋面框架梁WKL也为三种,不过是将抗震锚固长度l abE和l aE换为了锚固长度l ab和l a。
(图集P81&82)3)非框架梁、井字梁:(引图集P33)图集只标示了一种:伸至柱边并弯折。
但有两种设计方式,构造也不同:(引图集P86)a)设计铰接,平直段伸至端支座对边后弯折,且平直段长度>=0.35l ab,弯折段长度15d;b)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平直段伸至端支座对边后弯折,且平直段长度>=0.60l ab,弯折段长度15d。
采用上述两种的哪种构造,在平法施工图中应注明。
4.3上部纵筋在中间支座的锚固上部纵筋在中间支座一般都伸出两侧,不存在锚固问题。
但有时支座两边梁的宽度可能不一样,致使宽度较大一侧梁的部分纵筋不能伸至对侧,这时便存在锚固问题。
具体锚固要求,在图集中并未找到。
4.4上部纵筋在端支座和中间支座的截断:支座上部非通长纵向受力钢筋应向两跨内延伸,延伸的长度通常是根据弯矩包络图来确定。
对不等跨的框架梁和连续梁,相对较小跨内的支座和跨中往往也有负弯矩,此时较小跨内的上部纵向受力钢筋如果按本跨的1/3截断是不安全的,因此规定按左右两跨净跨的较大值进行截断。
并且当两相邻跨度相差较大时,可以在施工图中用原位标注标明小跨上部纵向受力钢筋通长设置。
(图集答疑P43)第一排:l n/3;第二排:l n/4。
l n为左右两跨净跨值的较大值。
4.5上部纵筋(通长钢筋、支座纵筋、架立筋)的搭接:梁上部通长钢筋与非贯通钢筋直径相同时,连接位置宜位于跨中l n/3范围内;且在同一连接区段内的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宜大于50%。
见3.5。
5下部纵筋5.1下部纵筋是否全部伸入支座梁下部纵筋可不必全部伸入支座(平法标注为:将梁支座下部纵筋减少的数量写在括号内,如6d25 2(-2)/4,表示上排纵筋为2d25且不伸入支座;下排的4d25全部伸入支座),砼规9.2.1规定,伸入梁支座范围内的钢筋不应少于2根。
但一般钢筋是要全部伸入支座的。
当梁(不包括框架梁?)下部纵筋不全部伸入支座时,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截断点距支座边缘的距离,在标准构造详图中统一取为0.1l n i(0.1l n i为本跨梁的净跨值)。
(引图集P33,87)5.2下部纵筋在端支座的锚固构造:1)抗震楼层框架梁KL和屋面框架梁WKL2)非抗震楼层框架梁KL和屋面框架梁WKL框架梁(即上面两种情况、位置的框架梁)的下部纵筋在端支座的锚固构造同上部纵筋在端支座的锚固构造。
上下是一致对应的。
框架梁端支座处下部钢筋的锚固比较严格,以考虑地震作用下可能的弯矩反向等情况。
而非框架梁则不必,只需满足一定的直锚长度即可,见下。
3)非框架梁、井字梁:(引图集P33)a)不充分利用钢筋抗拉强度,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带肋钢筋12d,光面钢筋15d;b)充分利用钢筋抗拉强度时,按砼规相关规定变更。
5.3下部纵筋在中间支座的锚固构造:5.3.1为何在中间支座锚固:连续梁中间支座的下部纵筋通常受压,但在斜裂缝出现和粘结裂缝发生时,也有可能承受拉力,所以也应保证有一定的锚固长度。
(引自砼教材)5.3.2锚固方式有哪些:一般情况下:直锚。
若出现柱两侧梁的梁高不同而梁顶平齐时,梁高较大的梁的下部纵筋则需要满足平直段长度后向上弯折(见图集P82),当然这是针对框架梁,非框架梁直锚即可,不必弯折。
1)抗震楼层框架梁KL和屋面框架梁WKL伸入柱内长度>=l aE且>=0.5h c+5d2)非抗震楼层框架梁KL和屋面框架梁WKL伸入柱内长度>=l a没有h c的要求。
3)非框架梁La)不充分利用钢筋抗拉强度,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带肋钢筋12d,光面钢筋15d;b)充分利用钢筋抗拉强度时,按砼规相关规定变更非框架梁在端支座和中间支座的锚固要求的相同的。
5.3.3梁下部纵筋的节点外搭接:(图集P82)梁下部纵筋不能在柱内锚固时,可在节点外搭接。
相邻跨钢筋直径不同时,搭接位置位于较小直径一跨。
搭接要求:搭接区距柱边应>=1.5h0,且搭接长度应>=1.5l l。
6纵向构造钢筋(腰筋)6.1配置要求当梁的腹板高度(腹板高度计算方法见,砼规,6.3.1)w 450mmh≥时需在梁两个侧面沿高度设置纵向构造钢筋(腰筋)。
(砼规,9.2.13,200mm和0.1%要求)6.2配置原因设置腰筋是为了抑制梁腹板高度范围内由荷载作用或砼收缩引起的垂直裂缝的发展(引混凝土教材P108)。
7拉筋配置要求:当梁宽<=350mm时,拉筋直径为6mm;当梁宽>350mm时,拉筋直径为8mm。
拉筋间距为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
设有多排拉筋时,上下两排拉筋竖向错开设置。
(引图集P87)8抗扭钢筋8.1抗扭钢筋和纵向构造钢筋的构造不同:锚固侧面构造钢筋的搭接和锚固长度可取为15d;受扭纵向钢筋的搭接长度为l l或l l E(抗震),锚固长度为l a或l a E(抗震),锚固方式同框架梁下部纵筋,以保证扭筋发挥其受力。
(引图集P28)非框架梁的受扭筋在端支座直锚长度不足时,可伸至支座对边后弯折,且平直段伸至端支座对边后弯折,且平直段长度>=0.60l ab,弯折段长度1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