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说阅读复习

小说阅读复习

1、小说概念: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2、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一、揣摩人物形象(一)文学即人学,小说是最能表现人的艺术。

它所塑造的人物往往具有独特的鲜明的个性。

因而在阅读小说的时候,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的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首先,介绍人物描写方法。

其次分析人物描写的作用,是如何突出人物形象的。

再次,举例分析。

如:闰土少年时期和中年时期的外貌描写,范进对胡屠户的语言描写,社戏中的心理描写,我的叔叔中父亲的神态描写以及范进中举中的正侧面描写等(二)我们如何分析人物形象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1、重视小说中的人物的身份、地位、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2、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3、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4、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例:我的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

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怎么这样像于勒?”分析:1、父亲的身份是城市小市民的典型形象,怀着与日俱增的发财欲念,是被资产阶级的精神毒液毒透了的人。

2、片段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表现人物惊恐不安的心态。

3、本文发表在1883年8月7日法国的《高卢人日报》上,是一篇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杰作.所谓“批判现实主义”,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怯儒无能以及人们当时的因为钱而扭曲了自己的观念4、文章又通过”我“与其自私冷酷的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示他的不满,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希望与理想。

用我的同情反衬了父亲的自私冷酷、唯利是图。

(三)揣摩人物心理活动总结归纳:首先搜索上下文,看文中是否有直接描写人物心情的语句,如没有,就要根据文中发生的事件或者人物的动作、神态等,设身处地地思考,最后用简洁的语言描述。

注意事项:1、结合具体事件。

2、结合具体语境组织语言。

3、一般用第一人称。

4、事件+心情二、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1、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在中考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有三种: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2、环境描写作用的答题指导答此类题我们要从环境本身的特点、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综合考虑。

第一步: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自然环境描写答题时,要紧扣其表现了怎样的地域风格,提示了什么时间、季节,渲染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等。

社会环境答题时必须结合时代背景,指出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例1:《故乡》开头景物描写:“时候既然是深秋;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分析:这段景物描写是渐近故乡时“我”在船上所见,活画的是一幅死寂的故乡冬景图。

作者用这些语句极力渲染了农村萧条、荒凉、沉寂的气氛。

例2: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分析:孔乙己》开头用了一段文字描写鲁镇酒店的格局,特别是两类顾客的衣着和喝酒方式的差异揭示了清末社会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等情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第二步: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分析环境描写要看它对刻画人物起到什么作用,具体如下:衬托人物……心理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分析:《故乡》的开头“故乡冬景图”,作者极力渲染农村萧条、荒凉、沉寂的气氛,正烘托出“我”当时的悲凉的心境,荒凉的景象与主人公悲凉的心境融为一体。

《孔乙己》的社会背景为孔乙己这个人物大搭就了合适的社会舞台,写出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唯一人。

第三步: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环境描写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伏笔,作铺垫。

分析:《故乡》开头“没有一些活气”的萧索荒村的描写,与“我”悲凉的心境相融合,一开始就为全篇定下了抑郁深沉的抒情基调。

这“眼前的故乡”和“回忆中的故乡》形成对比,从而充分表现了小说主题。

《孔乙己》社会背景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孔乙己活动的舞台,注定下文中他不被人同情,而被冷馍社会吞噬的悲剧命运。

第四步:深化文章中心(主题)叙事类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最终都是为了深化文章的主题,答题时必须要结合文章中心(主题)来达。

3、归纳答题技巧第一步: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自然环境描写:表现了……地域风格提示了……时间、季节渲染营造了……氛围社会环境:指出相关语句揭示了……社会现实第二步: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1、衬托人物……心理2、交代人物……身份3、表现人物……性格第三步: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内容埋伏笔,作铺垫。

第四步:结合文章中心作答深化了文章……主题(中心)练习《父亲的救援》张铭书1、“小伙子出院的那天,阳光灿烂。

”结合文章的内容简要分析这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解析:首先概括景物描写的特征,其次景物描写一般有如下作用:1.交代背景。

2.推动情节。

3.渲染气氛。

4.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

5.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

6.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等。

本句景物描写阳光是明亮的,结合文章的内容可以知道作者小伙子的心情也是喜悦的,作者以此从正面写小伙子的心情,同时对于文章后面的情节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答案:渲染明朗、温暖的氛围,烘托了小伙子愉悦的心情,推动情节发展,喻指小伙子新的人生。

三、把握故事情节(一)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阶段。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情节是否合理是小说能否成立的关键。

中考在考查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大致有以下三个题型;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用填空的方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面对这种试题,我们该如何下手呢?①对事件的完整叙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②在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例文《泥人张》的分析(二)、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一般可从情节安排与人物性格刻画的关系,从情节安排与推动情节发展的关系,从情节安排与主题思想表达的关系等方面来分析。

(1)题型点拨 1.文中写了××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内容对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

3.某事物、某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分析情节作用也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的,具体说来:从结构(情节自身)方面:①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②照应前文;③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④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⑤线索,贯串全文。

从内容方面:①点明了人物活动的环境;②表现了(或突出了)人物性格;③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

答题时可采用这样的形式:××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例文:《哑了的三角琴》分析四、挖掘作品的主题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价值意义之所在。

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人物形象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在中考阅读测试中,常见的题型有: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答题格式:通过____事表达一种_____现象(思想、品格)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什么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的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的理解或看法。

五、捕捉精妙的技巧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

在中考试卷中,捕捉精妙技巧的题型主要有三种: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六:实战演练《一枚大头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