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情绪实验心理学
归因:对事件或行为的原因进行主观评价。
韦纳(Weiner,B.)的归因理论
韦纳将情绪、情感设想为在一定的行为结果出 现之后,伴随着对其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渐分化、 深化和复杂化的过程,其中对该种结果产生原因 的知觉、分析或推断在情绪、情感的变化过程中 起着关键性作用。
二、情绪与归因
如一个人在重要的活动中达到了渴望已久的目标
结果:对原因部位和自豪感之间联系的认知随着
年龄的增长而呈现增强的趋势。
三、情绪与决策
情绪对决策产生影响。
失败的博弈——情绪调节缺陷对决策影响的实验 研究(达马西奥等)
理论假设
▫ 如果你相信X,你却公开主张非X,会体验到认知 失调。
▫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主张非X是由于某种不得已的 原因,如压力、奖励,或者惩罚,那么你的认知 失调将大大降低或者消失。
理论假设
▫ 越是将不一致的行为归因于自己的选择,你的认知失调 会越严重。这会促使你改变自己原有的观点,使之与自 己的行为(某种新主张)相一致。
第二阶段:
然后实验者离开几分钟,当他返回时,表情略显迟疑和困惑 并继续对被试说,那名一直向B组被试传递信息的大学生打电话 来说他病了,但现在还有一名B组被试在外面等着,他们现在需 要一个人来向这个被试传递信息。 实验者问被试是否愿意顶替这名大学生去向正在等候的B组 被试传递信息。如果被试愿意,会有1美元的报酬。 之后实验者便交给他一张纸,上面标有B组,并写着“这项 实验任务非常有趣,我从中获得了快乐,我很高兴,这是激动 人心的,令人兴奋的。”这名被试将其传递给新来的被试并和 其单独待上2分钟。
▫ 第一阶段:
▫ 被试在规定时间来到实验室,面前放一个装有12 个线轴的托盘,主试要求被试将托盘里的线轴拿出放 到桌上,然后再将线轴放回原处,循环往复,持续30 分钟,主试拿秒表在一旁记录。然后,主试拿走托盘 ,又给了被试一块钉有48个方栓的板,被试的任务是 按顺时针方向将每个方栓旋转90度,持续做30分钟。 如果被试觉得这种活动太过枯燥,正是研究所要达到 的效果(使被试产生一致的消极体验)。
著长于其他两组;并且6只狗在9次甚至全部
10次试验都没有跳过隔板。(2)可逃脱组与
控制组没有差异。
(二)习得性失助的实验
结论:对环境事件是否具有控制力,导致了
两组在行为表现上的明显差异。控制力缺失 会泛化到新情境中,习得了无助感。
习得性失助与抑郁发展
人类抑郁与控制力缺失的关系研究
(nger & Rodin)
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节 情绪的产生和获得
实验心理学用科学实验的方法研究情绪。
面临的困难: “情绪”本身的意义并不明确 情绪实验研究的生态效度较难把握 情绪与环境、认知和行为存在着复杂的相 互作用。
情绪的产生
1884年,詹姆斯—兰格理论:刺激引起生
理反应,生理反应引起情绪。 20世纪50年代,阿诺德:认知评价是情绪 产生的直接原因。 伊扎德:情绪的产生由环境中不同因素引 起。
第二组:药物不真实效果:双脚麻木、发 痒、头疼; 第三组:无副作用。
一、情绪的产生----沙赫特的实验(1962)
第三步:每组被试再分成两组,进入不同的
环境.
一组:进入愉快的情境——滑稽表演
一组:进入愤怒的情境——强迫回答问题
预期结果:
(1)生理状态——情绪,三组被试的情绪
应该一致; (2)环境因素——情绪,在愉快的环境中 感到愉快,在愤怒的环境中产生愤怒。
实验结果:
(1)第二组、第三组在愉快的情境中表现出愉快,
在愤怒的情境中表现出愤怒。
错误解释——真实生理反应,情绪反应随环 境而变化。
(2)第一组在两种情况中都比较冷静。 正确解释和估计真实生理反应及环境影响,因而 能平静的对待环境的作用。
结论:
情绪是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 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认知因素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习得性失助的实验
被试及实验条件:
自变量:可逃脱组,不可逃脱组和无束缚的控制 组。 第一阶段: 可逃脱组和不可逃脱组一一配对,接受电击, 由可逃脱组控制停止电击,不可逃脱组的狗不能 控制电击,无约束的控制组不接受电击。90s的 时间接受64次电击,可逃脱组的狗很快学会了如 何终止电击;不可逃脱组的挤压行为在30次试验 后终止。
实验目的: 验证提高控制力对被试抑郁水平的影响
被试:
某家疗养院的老人被分成实验组(具有控制自
己生活的能力)和控制组(不具有控制力)
过程:实验组——决定自己房间的布置和选择自己
喜欢的植物和电影;控制组:管理人员决定一切
人类抑郁与控制力缺失的关系研究
(nger & Rodin)
一、情绪的产生----沙赫特的实验(1962)
考察生理、认知和环境——情绪
实验程序:
第一步:给三组大学生注射肾上腺素,使其处于
同样的生理唤醒状态
一、情绪的产生----沙赫特的实验(1962)
第二步:诱使三组被试对生理状态产生不同 的 认知解释。
第一组:药物的真实效果:心悸、手抖、 脸发烧;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情绪与认知的交互关系: 实验设计:3*3 自变量: 激动水平:低→中→高 任务的难度: 解决复杂的代数问题(难) 初等数学运算(中) 简单反应时任务(易) 因变量:对任务的操作水平 结果:(右图) 结论:情绪与认知交互影响
认知失调
费斯廷格(Festinger)和同事(1959) 认知:一种心理过程,如思想、观念、知识 单元、态度或信念等; 失调:不协调,同时经历两种或多种彼此间 不协调的心理过程时,即认知失调。 出现这种情况,会导致不同程度的不适感和 紧张感;最终可能会促使态度有转变。
被试:
54名见习跳伞运用员,平均分成两组
实验程序:
在距离跳伞的时间前2周、前1天、当天进行 图片联系测验; 联想图片与跳伞的相关程度(高、中、低)
一、早期的情绪认知研究
(一)图片联想实验----情绪对认知的依赖
(芬泽,1964 )
因变量:
情绪生理指标(皮肤电反应GSR)
▫ 如某人给你一大笔钱,让你公开支持某种你原本反对的 观点,你同意这么做;另外一个人向你提出同样的要求 ,但只给你一小笔钱,虽然看起来不值得做,你还是答 应了。哪种情况下你的认知失调会更大,哪种情况下你 的观点将会有更大的改变。
方法
▫ 被试:71名学习心理学导论的学生,参加一个耗时2小 时的名叫行为测量的研究(真正目的对被试保密)。
结论:
接触安慰在依恋情感的产生中比提供食物的能力 更重要。
三、情绪后天习得的实验
情绪是学习和条件反射的产物
(一)小艾尔伯特的恐惧习得实验(华生) 无条件刺激—巨响;条件刺激—兔子、白 鼠、狗和积木等
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匹配后,小 艾尔伯特对条件刺激产生恐惧,这种恐惧在 31天后,仍未消退。
二、情绪的先天习得——哈洛实验
实验背景
行为主义——情绪习得论:幼猴对满足其 生理需要的事物产生依恋。
先天论:幼猴的依恋对象不一定是食物提
供者。
实验方法
被试间设计:
自变量:
母猴类型:木制母猴(提供接触
安慰)和铁丝母猴
情境:恐惧或不熟悉情境(陌
生环境——仅出现木制母猴、仅出 现铁丝母猴或二者都不出现)
情绪的复杂性。
情绪是生理唤醒、认知解释和环境作用的
综合产物。
一方面具有先天获得的特性,另一方又可
以后天习得。
第二节 情绪的认知研究
情绪的认知研究
早期的情绪认知研究
情绪与归因 情绪与决策
一、早期的情绪认知研究
(一)图片联想实验----情绪对认知的依赖
(芬泽,1964 )
二、情绪与归因
归因对情绪的影响的几个方面
(1) 对原因部位的知觉 (2)对原因可控性的知觉 (3)对原因稳定性的知觉
对原因部位的知觉:把行为结果的原因归于 人的内部原因(自己的能力、努力、个性) 还是外部原因(运气好、别人的帮助) 与情绪、情感的关系:
二、情绪与归因
(1) 对原因部位的知觉
实验设计:
自变量: 病人在手术前的恐惧水平(高、中、低) 因变量: 病人对手术的认知
结果:
高恐惧组:把手术的危险性看的过高,对医务人 员抱怨多 ; 中恐惧组:对手术有正确的认识,恰当的思想准 备,对医生和医务人员的抱怨最少; 低恐惧组:对手术毫无意识准备,对医务人员抱 怨较多。
结论:
手术前恐惧情绪的不同,导致了对手术的认 知也不尽相同。
(二)习得性失助的实验
第二阶段:
24小时后,三组狗都被置于有隔板的箱子中,
灯光熄灭10s后电流通过箱子底部,10s内只
要跳过隔板,就能逃脱电击。
(二)习得性失助的实验
第二阶段: 24小时后,三组狗都被置于有隔板的箱子中, 灯光熄灭10s后电流通过箱子底部,10s内只 要跳过隔板,就能逃脱电击。 结果:(1)不可逃脱组 ,跳过隔板的时间显
讨论
认知失调理论主张:
▫ 1.如果一个人被别人劝说做了某种和他原来的观点相反 的事或说了某些与他的真实观点相反的话,他将会产生 一种改变原有观点的倾向,以使之与刚刚做过的事或说 过的话相一致。 ▫ 2.引起撒谎行为的压力越大,则改变原有观点的倾向将 越强。 可以图解形式表述如下:
二、情绪与归因
验证实验:
(1)女性被试回想或想象自己曾经拒绝过的一次 约会或邀请,并对每一种原因可能伤害对方自尊 的程度加以评定。
结果:倾向于选择跟对方无关的外部原因来拒绝
约会或邀请。
二、情绪与归因
(1) 对原因部位的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