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是指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
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大致与韩愈、孟郊等人同时,有一批诗人在另一个不同的方向上也掀起了一股新诗潮。
其显著特点,是以乐府——特别是新题乐府的形式,来反映社会问题,针砭政治弊端,以期达到实际的社会效果。
同时在艺术表现上,这群诗人也大多努力以平易浅切的语言、自然流畅的意脉来增加诗歌的可读性(这一特点恰好与韩、孟一派诗人相背反)。
他们中包括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李绅等人。
以前人们曾把这一新诗潮称为“新乐府运动”。
1、白居易
(1)生平:前期(兼济天下时期):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太原人,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及第。
元和三年至五年,授左拾遗、充翰林学士。
在这一时期,白居易以极高的参政热情,与此同时,他还创作了《秦中吟》、《新乐府》等大量讽谕诗,锋芒所向,权豪贵近为之色变。
元和五年(810),白居易改官京兆府户曹参军,仍充翰林学士。
,后回乡守母丧。
起复不久即因上书言事被贬江州,时年四十三岁。
后期(独善其身时期):元和十三年底,白居易迁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穆宗继位后,被召回朝,之后历任要
职。
后以刑部尚书致仕,闲居洛阳,“香山居士”。
年七十五卒。
有《白氏长庆集》,存诗二千八百馀首。
(2)诗歌主张:白居易分自己的诗作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
其主张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种种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
白居易明确地提出诗应“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由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到提倡为君为民而作,白居易提出了系统的诗歌理论。
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提倡为君为民所作。
(3)创作情况:第一、《秦中吟》、《新乐府》等讽谕诗,展示了两个基本倾向,即对下层民众苦难生活的深刻反映,对上层达官贵人腐化生活和欺压人民之恶行的尖锐揭露。
《秦中吟》是组诗,共十首,《新乐府》五十首。
代表作如《卖炭翁》、《轻肥》。
第二、《长恨歌》和《琵琶行》。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
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
当然,《长恨歌》和《琵琶行》在艺术表现上还有其他一些特点,如语言明白晓畅而又精纯确当;在运用想象、虚构、比喻等手法上也独占胜场。
所有这些,使得这两篇作品在意境的深远、声情的
浏亮、色彩的鲜明、内容的丰富上都远过前人,以至于诗成不久即被人广为传诵。
第三、白居易的闲适诗也有一定成就。
2、元稹
(1)生平: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十五岁以明经擢第,元和元年(806)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之后历任高官,曾短时期担任宰相。
有《元氏长庆集》。
《连昌宫词》为其代表。
悼亡诗《遣悲怀》三首也很著名。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
(2)创作情况:代表作《连昌宫词》传奇《莺莺传》以乐府诗和艳遇诗,悼亡诗著名。
3、元和体
元和体:中唐元和年间,元稹、白居易写作的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和那些流连光景、浅切言情的“小碎篇章”,也包括元稹的艳体诗,在当时广为流传并被效仿,称为“元和体”。
如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