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 四、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得与失 ❖ (一)优点: ❖ 1、中心突出,意旨明确; ❖ 一篇专咏一事,篇题即所咏之事,
篇下小序即该篇主旨。
❖ 《卖炭翁》,序云:“苦宫市 也。” 《杜陵叟》,序云:“伤 农夫之困也。” 《红线毯》,序 云:“忧蚕桑之费也。” 《上阳 白发人》,序云:“愍怨旷也。”
❖ 这样就避免了一题数意、端绪繁 杂的弊病。
❖ 有时一件简单的事理也要反复陈说, 致使诗作不够精炼含蓄。
❖ 《隋堤柳》: ❖ 序云:“悯亡国也。”
❖ …… ❖ 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
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 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
❖ ……
❖ 龙舟未过彭城阁,义旗已入长安宫。 萧墙祸生人事变,晏驾不得归秦中。 土坟数尺何处葬?吴公台下多悲风。 二百年来汴河路,沙草和烟朝复暮。 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
❖ 有些诗篇所写事件,诗人本无深感, 只是为了凑足五十篇之数而作,所以 写得枯燥乏味,不耐咀嚼。
❖ 如《七德舞》、《法曲歌》、《二王 后》、《采诗官》等,充满了议论和 说教,实际上就是单纯逻辑思维的产 物。不象诗,倒更接近章表、史论、 杂说一类的文体。
❖ 3、语言直露重复,不够精炼含蓄。
❖ 在语言使用上,因一意追求浅显务尽 而失之于直露无隐;
❖ 《秦吉了》: ❖ 秦吉了,出南中,彩毛青黑花颈红。
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
❖ 浅显流利,读来琅琅上口。
❖ ……秦吉了,人云尔是能言鸟,岂 不见鸡燕之冤苦?吾闻凤凰百鸟主, 尔竟不为凤凰之前致一言,安用噪 噪闲言语!
❖ 以秦吉了喻谏官,以鸡燕喻百姓, 以凤凰喻君主;用寓言形式进行讽 刺批判,含蓄而切当。
❖ 新乐府运动:指中唐时期由白居易、 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 心的诗歌革新运动。主张诗歌创作要 针砭政治弊端,反映民生疾苦;要求 诗歌形式服务于内容,语言通俗易懂。 新乐府运动一反大历以来逐渐抬头的 逃避现实的诗风,继承并发扬了汉乐 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第四节
❖ 白居易的闲适诗 ❖ 讽喻Fra bibliotek闲适、感伤、杂律 。
❖ 最受白居易重视的是讽喻诗与闲适诗, 它体现了白居易思想中“兼济”与 “独善”两个不同的侧面。
❖ 《大林寺桃花》: ❖ 人间四月芳菲尽, ❖ 山寺桃花始盛开。 ❖ 长恨春归无觅处, ❖ 不知转入此中来。
❖ 元白诗派:指中唐元和时期活跃于 诗坛,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 歌流派。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在 诗歌内容上,强调惩恶扬善、补察 时政,反映人民的疾苦;在艺术上, 力求平易、浅显、通俗。形成了尚 实、尚俗的美学特征。
❖ 1、为了做到“首句标其目,卒章显 其志”(《新乐府序》) ,往往不 惜以丧失艺术性为代价。
❖ 为了做到这一点,作者往往不惜以 丧失艺术性为代价,给诗篇添加一 个议论的尾巴;有时则画蛇添足, 作不必要的重复。
❖ 有的诗,意思本来很浅显,也已表 达清楚,读者只须略加思考便可得 出正确的结论,可是白居易还要不 厌其繁地加以说明。
❖ 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 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界。 ❖ 前期是“志在兼济”时期; ❖ 后期则是“独善其身”时期。
❖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 家杂糅的色彩。
❖ 主导思想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 二、诗歌主张 ❖ 讽谕诗 ❖ 1、现实性。 ❖ 提倡为君为民而作。 ❖ 2、通俗化。
❖第三节 ❖《长恨歌》、《琵琶行》
❖与元、白唱和诗
❖ 感伤诗 ❖ 《长恨歌》、《琵琶行》。
❖ 《长恨歌》主题的复杂性:
❖ 一、诗的前半篇渲染唐玄宗好色废政, 杨贵妃恃宠而骄,终于导致安史之乱, 这既是对历史事实的基本概括,也是 诗歌“长恨”的因由,其中包含一定 程度的讽刺、批判。
❖ 二、诗的后半篇描写杨贵妃的死及其 死后唐玄宗对她刻骨铭心的思念,笼 罩着沉重哀伤的悲剧氛围,从中可以 看出,诗人对二人爱情悲剧的深切同 情,对美的毁灭的沉重感伤。
❖ 《遣悲怀三首》
❖ 饱含哀思,动人肺腑。
❖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
❖ 一、生平 ❖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
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 ❖ 《白氏长庆集》。
❖ 《新丰折臂翁》:
❖ 序云:“戒边功也。”
❖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 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 张弓簸旗俱不堪,从兹始免征云南。 骨碎筋伤非不苦,且图拣退归乡土。
❖ 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 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 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 不然当时沪水头,身死魂飞骨不收。 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上哭呦呦。
❖ 写到“应作云南望乡鬼, 万人冢上 哭呦呦” 本应该结束了。
❖ 杜甫《兵车行》结尾就是“新鬼烦 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 《新丰折臂翁》最后一段:
❖ 老人言,君听取。君不闻开元宰 相宋开府,不赏边功防黩武。又 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 立边功。边功未立生人怨,请问 新丰折臂翁。
❖ 2、有些诗无感而发,堆积议论和说 教,写得枯燥乏味。
❖ 3、描写生动,感情浓烈。
❖ 一些优秀诗篇善于生动地描绘人物, 感情浓烈。
❖ 《上阳白发人》:
❖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 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莺归燕去 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 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 (二)不足:
❖ 2、形式灵活,语言通俗;
❖ 形式灵活,多以三字句起首,后接 以七字句,富有民歌咏叹情调。
❖ 《隋堤柳》:
❖ 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 雨萧萧,三株两株汴河口。
❖ 《卖炭翁》:
❖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 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 在语言运用上,力避典雅的书面语, 而用口头语或俗语穿插其间。
❖ 三、白居易与杜甫的不同
❖ 杜诗出之以情,白诗出之以理念。
❖ 杜甫写所见所感,民生疾苦与一己 遭遇之悲怆情怀融为一体,虽然写 实中时时夹以议论,含讽喻之意, 但并非以讽喻为出发点。
❖ 白居易把为君为民视为诗歌创作目的, 特别突出诗歌的现实功利性,将诗歌 导入了狭窄的路途。因过分重视诗歌 的讽刺功用,将诗歌等同于谏书、奏 章,致使不少诗篇的形象性为讽刺性 的说理议论所取代。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第一节 ❖重写实、尚通俗的 ❖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
❖ 元稹(779~831)
❖ 字微之,洛阳人。
❖ 《连昌宫词》。
❖ 《行宫》:
❖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 女在,闲坐说玄宗。
❖ 包孕丰富,情致宛然,与《连昌宫 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 《离思五首》其四: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除却巫山不是云。 ❖ 取次花丛懒回顾, ❖ 半缘修道半缘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