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白诗派
穷通不由己,欢戚不由天。命即无 奈何,心可使泰然。 且务由己者,省 躬谅非难。勿问由天者,天高难与言。 (《咏怀》)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三、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诗论著作:《与元九书》、《新乐府序》、《策林》等 诗歌应植根于社会现实生活,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主张“为君、 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 。 强调诗歌对现实的“美刺”作用,强调诗歌的社会教化 功能。提出了诗歌要有“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的作 用, 强调诗歌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主张诗歌的写实性和通俗 化。倡导核实率真、通俗质朴的诗风。
《长恨歌》是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前半部分 以写实的手法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后半部分以虚构的手法 写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刻骨思念。《琵琶行》描写了琵琶女悲惨 命运,并抒发了自己被贬的苦闷和悲愤。两诗都是叙事与抒情相 结合,以叙事为线索并穿插着抒情。两诗情节曲折,叙事详尽, 描写细腻,语言精美流利,音韵和谐,婉转动人,善于渲染气氛, 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一、元白诗派及其创作特点 二、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 三、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四、白居易诗歌的分类及其思想艺术特点
白居易与 “元白诗派”
一、 元白诗派及其创作特点
所谓“元白诗派”,是指中唐元和时期活跃于诗坛, 以元稹、白居易为首,包括张籍、王建、李绅等在内的 一个诗歌创作群体。这一派诗人的创作,继承了杜甫以 及中唐早期元结、顾况等人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力求 用诗歌干预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在诗歌内容 上,他们打起哀时济世的旗臶,着力揭露社会现实生活 的各种弊端,表现人民生活的疾苦,在艺术上,他们力 求平易、通俗、浅显,形成了尚实、尚俗的美学特征。 这一诗派的创作在当时与后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四、白居易诗歌的分类及其思想艺术特点
讽谕诗 讽谕诗诗作多取材于现实,反映了民生疾苦,讽刺和 批判了现实政治中的各种弊政。以《新乐府》五十首 、 《秦中吟》十首为代表。如《观刈麦》、 《卖炭翁》 《买花》、 《轻肥》、 《杜陵叟》、等。 讽谕诗的人物事件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主题明确而 集中,多一篇咏一事。善于运用外貌描写和心理刻画塑造 人物形象,善于运用叙事与议论相结合及对比的手法,以 加强情感、深化主题。这类诗歌大多是直叙其事,体现了 平实率真、通俗质朴的诗风。
《闲居》:“心足即为富,身闲乃为贵。” 《知足吟》:“自问此时心,不足何时足”
这种知足思想一是来源 于他的知愧心。另一个来源 则是老子哲学。“故知足之 足,常足矣”,“祸莫大于不 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不种一株桑,不锄一垄谷。 终朝饱 饭餐,卒岁丰衣服。 持此知愧心,自然 易为足。(《秋居书怀》)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大体上是汉儒诗说的推 衍,没有多少新的创见。从其消极意义来说, 他完全从对于政治与教化的作用来看待诗歌 的功能,使之处于从属性和工具性的地位, 而忽视了诗歌自由抒情的意义,以及它的审 美功能和娱乐功能,对诗歌加上了严厉的限 制。这种理论与同时期韩愈在散文领域所倡 导的“古文运动”的理论,都是儒家以伦理 为本位的文学观在长期受到冷淡以后在新的 历史条件中的再兴;这种理论不可避免的弊 病,是引发出源于政治理念的创作。
兼善天下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新制布裘》“勿轻来自折剑,犹胜曲全钩!”(《折剑头》)
独善其身
他悔恨自己“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而 力求做到“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 他缄默了,不敢再过问政治了:“世间尽不关吾 事”、“世事从今口不言”,为了避免牛李党争之 祸,他为自己安排下一条“中隐”的道路。这就是 不做朝官而做地方官,以地方官为隐。因此他力求 外任,在任杭州和苏州刺史之后,又“求致身散 地”,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在洛阳度过最后的十 八年“似出复似处”的生活。
《孟子· 尽心上》: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 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 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仆虽不肖,常师此语。” “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 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 诗,独善之义也。” (《与元九书》)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二、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
以元和十年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分前后两期。 前期(44岁前):白居易少年时曾避乱吴中等 地,后“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历任周至尉、 左拾遗、京兆府户曹参军、太子左赞善大夫等 职。此间他思想以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和 “兼善天下”的人生理想为主。他的讽喻诗集 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思想。 后期(44岁后):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先后任 过忠州、杭州、苏州刺史。文宗先后任过太子 宾客、河南尹、刑部尚书等职。此间他选择了 亦仕亦隐的道路,其思想兼取儒家的“独善其 身”和道家的明哲保身及佛家的“四大皆空”。 这一时期写了大量的闲适诗和感伤诗。
适意
十年为旅客,常有饥寒愁。
三年作谏官,复多尸素羞。
有酒不暇饮,有山不得游。 岂无平生志,拘牵不自由。 一朝归渭上,泛如不系舟。 臵心世事外,无喜亦无忧。
终日一蔬食,终年一布裘。
寒来弥懒放,数日一梳头。 朝睡足始起,夜酌醉即休。
人心不过适,适外复何求?
白居易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这是无可怀疑的, 不过白居易不是纯粹的儒者,他的人生观深刻地打 上了老子,庄子和佛教思想的烙印。白居易的人生 观中最可注意的是一种知足思想。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四、白居易诗歌的分类及其思想艺术特点
白居易的诗歌在思想内容上贴近现实,体现
着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在艺术上体现了通俗晓 畅、平易自然的艺术风格。 讽谕诗 感伤诗 闲适诗 杂律诗
一篇长恨有风情, 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 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 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 新排十五卷诗成。
第三章、中唐诗歌
中唐诗歌的发展概况 韦应物、刘长卿的诗歌创作 “十才子”和李益的诗歌创 作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韩孟诗派的诗歌创作 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创作
中唐诗歌的发展概况
中唐大致从代宗大历元年到文宗太和九年(766-835)。 这一时期是唐代诗歌的继续繁荣与新变时期。作家众多, 流派林立。大历至贞元年间出现了韦应物、刘长卿以山水 诗为主的诗歌创作、元结、顾况等新乐府先驱的诗歌创作, 以及以钱起、卢纶等“大历十才子”和李益的边塞诗创作。 贞元以后出现了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元白诗派,出现了 以韩愈、孟郊为代表追求奇崛险怪的韩孟诗派,还有风格 奇谲怪诞的诗人李贺。此外,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创作 也都独具独具一格。
轻 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三、白居易诗歌的分类及其思想艺术特点
感伤诗。
感伤诗是感于一时一事而作,《长恨歌》和《琵琶行》是白 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品,
?问题:
怎样评价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在此之前,普遍注重自我内心伤感、惆怅的 风气,造成诗歌的格局窘狭、气势萎靡、内 容单薄。白居易等人的理论呼吁诗人正视广 阔的社会生活,自然有再度扩展诗歌题材的 作用。在这种呼吁下,不少诗人写下了反映 社会面貌和民生疾苦的诗篇,使更多的人认 识到社会的弊病;而其中的一些具有真实感 受的优秀之作,还表现了人对人应有的同情 和友爱。
三、白居易诗歌的分类及其思想艺术特点
闲适诗和杂律诗。
二类诗数量最多,或是抒写恬静闲适的生活情趣, 或是写景抒情,或是赠答唱和之作。其思想意义和艺术 价值逊于前两类,但其中也有些写景抒情的名篇,如
《赋得古原草送别》、《暮江吟》、《钱塘湖春行》等,
艺术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