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2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弱碱性药物在碱性体液中易于扩散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侧 (细胞内)浓度低于碱性侧
弱碱性药物在酸性侧浓度高于碱性侧
弱酸性药易在胃吸收,弱碱性药易在肠吸收
弱酸性药物中毒碱化体液 (碳酸氢钠),弱碱性 药物中毒酸化体液 (氯化铵)
3. 载体转运:选择性、饱和性、竞争性 1) 主动转运 消耗能量 可以逆浓度差 2) 易化扩散 通道蛋白 载体蛋白
甲苯磺丁脲与水杨酸类:低血糖
甲氨蝶呤与水杨酸类、磺胺药:骨髓抑制
2. 器官血流量
药物在各器官组织的分布速度取决于该组织器 官血流量和膜通透性 药物(硫 喷妥钠) 血流丰富器 官 (脑组织)
亲和力高的组织 (脂肪组织)
3. 组织细胞结合(特殊亲和力) 碘与甲状腺,硫喷妥钠与脂肪组织,四环素 与新形成骨内的钙结合
三、 表观分布容积 (Vd)
体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根据血浆药物浓度
计算该药物分布所需体液容积
Vd不代表真正的容积空间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与组织亲和力低者Vd小 根据某药有效血药浓度及分布容积计算给药量
四、生物利用度 经任何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 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也指药物进入全身循环 的速度
多次给药后血药浓度达稳态的时间仅取决于药
物的t1/2 (成正比)(约4-6个)
提高给药频率或增加剂量不能提前达到Css
Css的波动与每次用量呈正比
首剂加倍可迅速达到Css
C
最小中毒浓度
Css
最小有效浓度
T(t1/2)
第六节 药动学重要参数
一、消除半衰期 (half life, t1/2) • 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被动转运,不耗能,顺浓度差
结膜、肾小球上皮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均
存在水性信道
脑内大部分毛细血管壁无孔隙,水溶性药物难
以通过滤过方式进入脑组织内
2. 简单扩散 (simple diffusion) 脂溶性药物溶解于细胞膜脂质层,顺浓度差通 过细胞膜
简单扩散特点
顺浓度差,不消耗能量
4. 体液pH和药物解离度 弱酸性药物:细胞外液浓度>细胞内液 弱碱性药物:细胞内液浓度>细胞内液 巴比妥类中毒解救:碱化血液和尿液 5. 体内屏障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 血眼屏障(blood-eye barrier)
3. 代谢酶 专一性酶:胆碱酯酶、单胺氧化酶 非专一性酶: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肝药酶)
• 酶诱导剂 (enzyme inducer):巴比妥类、乙醇等 • 酶抑制剂 (enzyme inhibitor):氯霉素、异烟肼等 * 酶诱导与酶抑制引起药物相互作用
药效降低, 延误治疗 酶诱导剂
吸收速度与药物起效快慢有关,吸收程度与药 物作用强度有关
1. 口服
最常用, 在胃肠道(小肠)以简单扩散方式吸收
易被胃酸或肠液破坏的药物不能口服,如青霉 素、胰岛素等 首过消除 (首关消除,首过效应)
• 部位: 肝脏、肠粘膜细胞
• 结果: 生物利用度降低
• 舌下和直肠给药首关消除减少:硝酸甘油
四、排泄 药物原形或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 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途径
肾脏
消化道
肺脏
汗腺
乳汁
1. 肾脏排泄 肾小球滤过:游离药物、代谢产物 肾小管重吸收:远曲小管,被动扩散 (未解离 药物),受尿液pH影响 肾小管分泌:载体转运 (弱酸性、弱碱性通道)
2. 胆汁排泄
被动扩散
药物
吸收
中央室 (一室) 代谢、排泄
周边室 (二室)
drug
drug
第四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
研究体内药物浓度变化速率的规律
一级消除动力学 (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零级消除动力学 (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10
pKa pH
HA
BH

B
药物解离规律 pH=pKa时:解离型=非解离型 pH>pKa时:弱酸性药物解离型>非解离型
弱碱性药物解离型<非解离型
pH<pKa时:弱酸性药物解离型< 非解离型
弱碱性药物解离型>非解离型
简单扩散规律及临床意义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体液中易于扩散
dC V max · C dt Km C
第五节 体内药量-时间关系
一、单次给药的药时曲线下面积 (AUC)
血浆药物浓度 (mg/L)
静脉注射 口服
Tpeak
Cmax
AUC
时 间 (分)
二、多次给药的稳态血药浓度
药物从体内消除量与进入体内量相等时的血药
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Css)
二、影响药物通透细胞膜的因素
膜两侧药物浓度差
药物分子通透系数(药物脂溶性)
细胞膜厚度
细胞膜面积
血流速度(扩血管药物吸收快) 通透量=(C1-C2)×膜面积×通透系数/膜厚度
第二节 药物体内过程
一、吸收 (absorption)
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
发挥局部作用的药物不必吸收(副作用)
1. 一级动力学消除t1/2的计算
ke lg Ct t lg C 0 2.303
C 0 2.303 t lg Ct ke
C0 0.693 t1 / 2 t1/2时,Ct ke 2 •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 t1/2是一常数,不受 药物初始浓度和给药剂量的影响
2. 零级级动力学消除t1/2的计算
HA

弱碱性药物
BH+
H++A
H A Ka
A pKa pH-log

-
HA
H B Ka BH

B+H+
HA A pH pKa=log

pKa pH log
BH


B
B
10
pH pKa
A =
HA
BH pKa pH log
血脑屏障 脑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无间隙
内皮细胞外为一层连续不断的基底膜包围
基底膜外有星形胶质细胞包围 (炎症,青霉素)
胎盘屏障 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母体有害物质) 胎盘屏障对药物转运几无屏障作用(用药禁忌)
血眼屏障
血与房水、晶状体、玻璃体间屏障
多数药物全身给药难以在眼球内达到有效浓度
扩散速度与药物脂溶性和膜两侧浓度差成正比
药物脂溶性与其解离度有关:非解离型(分子
型)药物脂溶性高,易于通过细胞膜:解离型
(离子型) 药物脂溶性低,不易通过细胞膜
药物解离度与所在溶液的pH有关,常以pKa
表示:药物解离50%时其所在溶液的PH值
O
OH O O CH3
+ H+
乙酰水杨酸
弱酸性药物
二、分布 (distribution) 药物吸收后随血循环到达机体各部位、组织的 过程 (一)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1. 血浆蛋白结合率
与血浆蛋白结合(结合型) 药物
吸收
血液
动态平衡
游离药物(游离型)
特点:不能跨膜转运、不产生药效、不被代谢 和排泄;特异性低、可逆性、竞争性、饱和性
药物竞争血浆蛋白引起的相互作用 香豆素类与水杨酸类、保泰松:出血 磺胺药与胆红素:新生儿胆红素脑病
ket
t
2. 零级动力学消除
恒量消除,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无关
体内药物浓度与时间呈直线关系
dC k 0 dt
Ct k 0 t C 0
药时曲线 (C-T曲线)
零级 零级 一级 一级
零级和一级动力学消除的C-T曲线 左图为常规坐标图,右图为半对数坐标图
3. 非线形消除 (混合动力学消除) 零级消除→一级消除 Michaelis-Menten 方程(米-曼方程)
消除 5单位/h 2.5单位/h 1.25单位/h
消除2.5单位/h
2.5单位/h 2.5单位/h
1. 一级动力学消除
恒比消除: 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
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呈正比
体内药物浓度与时间呈指数关系 (药物浓度对 数值与时间呈直线关系)
dC keC dt
lgC
Ct C0 e
消除(93.75%~98.4375%)
固定剂量、固定间隔给药,约经4~6个t1/2基
本达到稳态血药浓度(93.75%~98.4375%) 。
二、清除率 机体消除器官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 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所含药物被清除 CL=Vd · e K 肝肾药物清除率总和,反映肝肾清除功能 肝功能改变多影响脂溶性药物的清除率;肾功 能改变主要影响水溶性药物的清除率
第4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皖南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 程及其规律
作用部位 结合 游离 组织结合 游离 结合
体循环
吸收
游离型 结合型 代谢物
排泄
生物转化
第一节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细胞膜脂质双层结构(li转运方式
1. 滤过
膜孔扩散,水溶性药物
体内药物总量 生物利用度 100 % 给药剂量
AUC血管外给药 绝对生物利用度 100 % AUC静脉给药
AUC受试制剂 相对生物利用度 100 % AUC标准制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