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是指教师将授课内容转化成准确精炼、生动传神、机智幽默、多姿多彩的语言艺术内容。

语文教学不单是简单的教学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交互过程。

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语言必须充满情味。

教师语言的情趣性是指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富于理趣和情趣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语文老师应根据自身的特长,发挥自己的优势,千万不要盲目效仿别人,以免弄巧成拙。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076-02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优美动听的艺术,循序渐进地汲取语文知识的特定场景,是教师运用语文知识的模范演示。

”[1]所谓语言艺术是指教师将授课内容转化成准确精炼、生动传神、机智幽默、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内容,并辅以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通过扣人心弦、细腻入微的语言艺术形式——语音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新知识、提高知识水平,同时受到美的陶冶熏染。

这种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情味、趣味和风味。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是要建立在良好的心理认同和感情共振的基础上。

语文教学不单是认识活动,同时也是感情活动,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充满情味。

“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决定了语文
教学突出的情感性。

教学中只有达到这‘三情’的交融、和谐统一,才能弹奏教学艺术的美好乐章。

”[2]“三情”合一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要达到“共振”,以教师情、文章情来带动学生情从而使学生学习量最大化,接受知识量最大化。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语文教学大师高度注重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处理,喜欢使用充满艺术特色的语言去打动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进入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使之“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感派”语文教学大师的代表于漪先生就是这样教学的。

她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是这样导入的:“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间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林间,也可能在海边;可能是放飞的小鸟,可能是天边的云彩,也可能是海洋中的半个夕阳……那是回家的感觉,是回到自然的梦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作家李乐薇的小屋——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做一次愉快的心灵旅行。

”使用这样富有情感的语文教学语言,犹如饱含深情、充满特定精神的清泉,滋润着学生稚嫩的心灵,缓缓流过学生的心田,让知识、情愫和思想自然而然地渗入并积淀在学生意识的深层,很快将学生引入到文章所描绘的特定的境界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感情冲撞力量,很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语文课应该是有情感的,但语文课中的语文教学语言不仅是有情感的,还是生动风趣的,也即要有趣味性。

“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是指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富于理趣、情趣,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例如,说“长城工程浩大”,这不够形象。


如说“用造长城的砖石土块筑成一道高两米半、宽一米的长堤,足足可以绕地球一周”,这就形象多了。

当然,有趣味的语言光是生动形象还是不够的,在这里我们还需要借助于幽默的手段,形成所谓的教学幽默艺术。

“教学幽默艺术的特点是既要有幽默的一般特点——机智性和娱乐性,又要有其特殊的规定性——即在教学中的教育性”[4],这种幽默艺术可以说是形神兼备,其“形”为幽默,而“神”则是教育。

也是寓庄于谐的,其外部表现是“谐”,给人以愉悦感受,而里面的内核是“庄”,给人以教育收益。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师在讲双关辞格时,发现学生心不在焉,于是,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逸闻:宋朝有一个书生,觉得自己比欧阳修强百倍。

一天,他心血来潮,决定亲自去会会欧阳修。

他一出门,就诗兴大发,随口赋诗一首:“门前一棵树,两支大丫杈。

”吟到此处再也吟不下去,这时走过一个人来接着吟道:“春来苔是叶,冬至雪为花”。

书生一听,甚为崇拜,决定与此人一道去拜访欧阳修,一同和欧阳修比个高下。

于是两人同坐一条船,书生又吟到:“两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

”无奈吟到此处又吟不下去了,另一个人接着吟道:“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

”其实这个人就是欧阳修。

就这样,欧阳修利用“修”和“羞”两个同音字,巧妙地教训了不学无术又喜欢卖弄的酸书生。

这则逸闻既让学生懂得了“双关”的含义,又让学生体会到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妙处,将学生的注意力又重新集中到课堂上来。

讲究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注重幽默性,可以调解课堂气氛,缩短师生距离,有利于师生情感上
的“共鸣”,用幽默的方式提出严肃的问题,使学生学习更为轻松。

但是,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师也应该注意:切忌为了“趣性”而“趣性”,盲目地追求教学语言的风趣幽默,从而失去了教学语言作为教育的最基本的功能。

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把它他引用到语文教学上,就是语文教师在选择教学语言时,一定要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选择,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有自己的风味,不至于成为众口一词而迷失自己。

同时,我们还要清楚,每个老师的经历、才情、性格、习惯等方面都不尽相同,而这些不同的个性特点,体现在语言上,就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言风格。

故而,每位教师应当根据自身的特长,发挥自己的优势,千万不可盲目效仿他人,以免弄巧成拙。

大师讲的课,总带有鲜明的个性,深深地烙上“自我印记”,让我们感觉他们的语言与众不同,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如名震全国的三位语文教学大师,于漪先生注重情感陶冶,词采丰华,情真意切的诗化语言;魏书生则是平易近人、亲切风趣;钱梦龙先生强调逻辑,注重理性,语言凝练硬朗、深邃缜密。

尽管他们的风格迥异,但他们在语文教学的语言处理上都有自己独到的特点和深厚的功底。

当然,我们强调个人教学语言特定风味,强化形成自己语言特色的同时,也不能排斥学习别人语言的长处,关键是要学习他人长处,形成一家之言,彰显个性,注重内化,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具有独特艺术风味的语言个性风格。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其实也就是语文教学过程中选择怎样语言进行教学的问题。

优秀的语文教
师,会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结合自己的特点,将它上成最为生动、最为风趣的语文课,把学生听课的过程变成具有独特风味的艺术享受过程。

参考文献:
[1]罗学李、赵卓.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浅释[j].理论观察,1997,(6).
[2]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4]赵小春.课堂语言艺术探微[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