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致的金融危机Microsoft Word 文档 (2)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致的金融危机Microsoft Word 文档 (2)

经济管理学院学年论文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致的金融危机题目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专业班级2009级金融1班学生姓名田多佳指导教师蒋继涛职称年月日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作者:田多佳指导老师:蒋继涛摘要:不断蔓延的美国次贷危机在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市场发生了剧烈波动, 时, 危机也不可避免地使我国的金融市场受到影响。

因此,我国需要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和影响,从中吸取教训,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风险防范;金融监管2008 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震惊世界。

在短短一年时间里,次贷危机不断蔓延,美国金融体系受到重创,五大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因为资金链条断裂,流动资金受到巨大损伤,纷纷面临破产或倒闭,华尔街模式顷刻间不复存在。

随后,次贷危机全面升级为美国金融危机,包括实体经济在内的美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迹象,而随着作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美国经济的衰退,引发欧洲经济步入危机,亚洲国家出口急剧下降,全球股市深度下挫,实体经济受到强烈冲击,失业人数剧增,大宗商品价格纷纷下跌。

美国金融危机逐渐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

现在,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持续。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不是一种简单的因素引起的,而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可以简单分为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以及深层原因。

直接原因是美国利率的持续上升和美国房价的降低。

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12次降息,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导致美国购房热情急剧上升。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购房者在购房后前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

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

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

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间接原因,一是盲目为房贷者提供宽松的抵押贷款条件,降低房贷前期的偿债负担。

在房地产市场快速升温阶段,美国金融机构为招揽次贷客户采取了一些新措施,低首付甚至零首付的贷款方式,加速了美国次贷市场的过分膨胀。

二是高风险房贷市场的金融创新产品使得次贷市场的债务链过长,导致市场风险向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转化。

三是信用评级机构在次级贷款的评级问题上不够审慎,对许多债券给予了AAA级,促使了许多养老基金、投资基金、对冲基金的大量购买,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深层原因是美国的高消费、低储蓄。

按揭贷款就是贷款机构根据购房消费者的收入情况和信用情况为其安排了买房分期付款方式,大大增加了其消费效用水平。

在购房消费者的储蓄水平较高时,即使收入水平不变,他所申请的按揭贷款也不会出现还款困难。

然而,购房消费者的储蓄不足甚至是零储蓄或负储蓄时,他的收入水平就不能完全偿还随利率上升而增长的贷款本息,贷款的违约随之发生。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在美国金融危机向更深层次、向全球演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也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据统计,截至2008 年6 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额为18 088 亿美元,其中美元相关资产估计占到外汇储备总额的70%;中国持有美国国债为5 038 亿美元,持有美国机构债券为 3 760 亿美元。

由此可见,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对中国的宏观经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势必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压力。

金融风暴必然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及经济的增长。

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高达60%,在国际市场需求继续萎缩,全球通货紧缩趋势明显,外部需求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国内经济增速将持续下滑。

具体来说,中国境内将有两类行业受到明显冲击,一为家具、电子产品与纺织品出口导向型企业;二为钢铁与铝、铜等有色金属行业和航运业。

出口下降拖累了工业增加值的上涨,同时因工业生产对煤、电、油、运等行业的需求锐减,煤炭、化工、钢铁等大宗商品大幅下跌,导致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部分企业经营陷入困境。

可见,次贷危机改变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与美国过度消费能力相对应的是中国相对于本国国内需求远远过剩的生产能力,以低价满足美国及全球消费需求的中国制造业,正面临以生产过剩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的本质是虚拟经济过剩,而中国实体经济相对过剩。

除了贸易增速的明显回落给对外依赖过高的中国出口加工业构成直接打击外,中国的外汇储备因参与了美国的过度消费,而在这种过度消费回归的过程中,中国正遭受着严重的海外投资损失、外汇储备贬值和外资欠账愈演愈烈的巨大痛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各国股票、外汇以及期货市场之间的联动效应不断增强。

在中国金融业不断加快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全球股市萧条也波及中国股市,中国股市多次出现大幅下跌。

中国股市在2007 年下半年开始见顶下跌,上证指数在这次危机中,从2007 年10 月16 日的历史高点6124 点一直跌到2008 年10 月28 日的1 664 点,跌幅高达72.8%。

而美国次贷风波引发的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以及诸多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更是打击了股市投资者的信心,瓦解了多方的资金基础,致使中国股市随波逐流。

此外,中国的房地产、股票等领域存在较严重的资产泡沫,这些泡沫在一定程度上与国际热钱的进入密切相关。

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整体经济形式、地产和股票市场的低迷、人民币升值预期的走低和利率形式的逆转,都让热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如果热钱在短时间内流出,对中国金融体系及资本市场的冲击将是巨大的。

三、中国金融监管的模式及弊端第一、中国的监管模式。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从无到有,具体看来,我国实行“一行三会”的金融分业监管格局,各监管部门之间的职责边界清晰,但是对金融交叉的领域考虑较少,部门之间的监管协调机制还不完善,具体的协调制度并没有完全的确立,在对不同的金融机构开展相同的业务,在监管措施上还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第二、中国金融监管的弊端。

一是对外资银行的监管不到位。

中国加入WTO以后,同时扩大了外资银行准入的条件,但是同时又无法对于外资银行的主要经营业务进行有效监管,因为外资银行的进入在吸收本国居民的人民币的同时,还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融通资金,这样就降低了我国在实行货币政策的时候期望产生的效应,从而也就不利于宏观调控措施有效地发挥作用。

加强外资银行监管的重要性同时又让我们开始审视在对外资银行监管中存在的缺陷。

在我国,金融立法滞后于金融发展的要求,我国引入了外资银行已经20年,但是一直没有一个专门的外资银行法或者国际银行法,不完善的法律会导致监管的漏洞。

二是针对金融机构的破产制度不健全。

在本次危机中,我关注到美国的破产保护、申请破产制度。

当一家企业无法继续有效,健康的运行时,及时的申请破产,一方面可以保证投资者一定得利益,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对其他经济体带来的风险。

但是,在中国就没有这一制度。

三是缺乏本国权威的评级机构。

在本次危机中,政府对于评级机构的监管也是构成了危机爆发原因的一部分。

正是由于这些具有风险评级性质的机构在没有对产品进行足够的风险状况审查的条件下,频发AAA级(即安全程度非常之高)给各种次级贷款衍生品,这样也就帮助这些次级贷款掩藏了本身存在的风险。

我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评级机构,基本上是用国际一些重要评级机构的标准进行风险评级,这样也就增加了我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经济危机所暴露的并不仅仅是美国的监管缺陷,在中国,仍然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我提出了一下几点改革的措施及建议。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启示美国次贷危机无疑为中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监管提供了反面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引起人们对中国住房按揭贷款市场潜在风险的高度关注。

中国会不会重蹈美国次贷危机之覆辙?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美国次贷危机对完善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监管具有重要启示。

一、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完善证券化风险防范法律制度次贷危机表面上是美国房价走低、利率走高所致,根本原因是资金供应方降低信贷门槛、忽视风险管理,需求方过度借贷、反复抵押融资。

尽管这种风险基本上通过证券化的方式已经分散了,但是这些风险并没有消失,一旦条件具备,风险就会暴露出来,而且风险通过证券化的渠道影响更为广泛。

著名金融学者易宪容认为,中国按揭贷款实际上比美国次级债券的风险要高。

如果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逆转,其潜在风险必然会暴露出来,国内银行所面临的危机肯定会比美国次级债券出现的危机要严重。

[ 1 ]可以说,完善房地产信贷及其证券化风险防范的法律制度是中国避免重蹈覆辙的当务之急。

首先,要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住房按揭贷款的信用门槛。

2007 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规定, 90平方米以下的首套自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20%; 90平方米以上的不得低于30%;对已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又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 ,贷款利率不得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的1. 1倍,而且贷款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应随套数增加而大幅度提高,且借款人偿还住房贷款的月支出不得高于其月收入的50%。

在紧接着的《补充通知》中明确“以借款人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为单位认定房贷次数”。

在次贷危机阴云密布的背景下出台上述严格住房消费信贷管理的措施,表明我国监管层已经意识到了住房按揭贷款市场的高风险,显示了监管层切实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决心。

其次,要完善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风险防范法律制度。

金融资产证券化是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与理论研究的热点。

经济学界广泛探讨了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如交易结构风险、信用风险、提前偿还风险和利率风险。

法学界则重点研究了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所面临的主要法律障碍,如资产支持证券性质界定的模糊性、SPV (特殊目的公司)运作模式所存在的法律问题、“破产隔离”与“真实出售”以及实质性风险转让的法律依据等[ 2 ] 。

目前规范资产证券化的主要法律是2005年央行颁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和中国银监会颁布的《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

以上法律对信贷资产业务的市场准入和风险管理做出了专门规定,专门设立了“业务规则与风险管理”一章,对资产证券化的各个参与主体提出了统一的风险管理要求,强调了金融机构的内部风险隔离和风险揭示问题,要求参与证券化交易的金融机构建立有效的内部风险隔离机制。

以上法律属于部门规章,法律层次较低,难以解决现存的一些法律问题。

相关主题